于传军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淮安市淮阴区畜牧技术推广站, 江苏淮安 223001)
在以规模化、集约化为主流的现代化生猪养殖中,靠“运气”赚个“盆满钵满”的时代已经过去,特别是猪蓝耳病、非洲猪瘟等外来猪病的流行和发生,给我国的养猪业带来警示和反思:为什么有的猪场疫情控制得较好,有的猪场却疫病频发?笔者在走访和调研中发现一些养猪场在管理中存在几个容易被忽视的常见问题,并针对易忽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以期对猪场管理有一定帮助。
仔猪成活率直接关系着猪场的经济效益,如果养猪场管理者管理意识淡薄、制度执行意识不强,甚至没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甚至经常出现未经消毒物资入场、工作人员随意进场串场串圈、车辆进出场区频繁、兽医1 根针头防疫1 群猪、空疫苗瓶随处丢弃、防疫程序混乱等极易造成人为传播疫病的危险,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猪场疫病频发,仔猪的成活率相对较低且经济效益不高。
我国有些猪场只注重猪舍内小环境的温度、湿度,在建场时,并没有重视猪场的整体布局规划,忽视猪舍外的布局,最后造成有的养猪场内员工生活区和办公区连在一起、共用运粪和运饲料通道。有的养猪场蚊蝇较多,且老鼠、鸟类与猪争食,污水漫出污水沟等,给猪场内大环境带来生物安全隐患。
非洲猪瘟在我国发生之前,我国各地的猪场内不规范消毒程序和消毒制度的情况比比皆是。养猪场(户)在消毒中不考虑消毒场所和不同病原选择消毒剂,而是根据消毒剂的价格简单做出选择。消毒前不彻底清理或清洗污染物,对猪舍地面粪污结痂、围栏上的灰尘、屋顶的蜘蛛网等均视而不见,不做清扫就开始简单敷衍地喷洒消毒剂。甚至有些养猪场(户)听信经销商或广告宣传,过度依赖某种消毒剂或长期使用同种消毒剂而使猪场内的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等,以上情况均容易造成猪场内的消毒失败。
一般经济效益好的猪场,猪群一直处于较高的成活率和较好的健康水平;大部分效益不好的猪场,多是疏于对猪群的长效管理,常见仔猪在产房或保育舍被压死、踩死、咬死或因猪舍温、湿度大的影响引发仔猪下痢、哮喘等疾病,而影响猪群成活率和健康水平,导致猪群一直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亚健康”。
“无规矩,不成方圆”,猪场管理也是一样,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猪场管理的重要性,必须结合猪场实际,完善科学规范易执行的猪场管理制度,形成制度管人、管事、靠制度执行的格局,加强对员工培训,培养员工对制度的适应性、约束性以及员工的有效执行力,让每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共性制度,自觉执行好、维护好共性管理中的门卫、人员及猪群免疫等易忽视环节。
2.1.1 门卫与人员
猪场大门及所有入口必须设立消毒池,并定人定期更换消毒液;进入场区的人和物品均需经过有效的消毒,包括进场人员手机、日用品、药品等;严禁外来人员及生产区外所有车辆进入生产区;员工进入生产区要严格执行沐浴更衣换鞋制度、禁止带猪肉制品入场,以免将场外病原带入场内。
2.1.2 生猪出场
生猪出场时,饲养人员只能将猪赶至观察区,由观察区人员将猪赶至上猪台,猪群一旦离开观察区,不得再返回观察区,生猪出场结束,参加赶猪的人员及车辆经过的地方和上猪台、观察区必须严格清洗消毒、人员洗澡更衣换鞋方可返回岗位。
2.1.3 饲料进场
有条件的猪场尽量使用料塔,且料塔应建在靠近猪场围墙的地方,尽量使运料车不进场就可以将饲料转入料塔中。如果饲料运输车必须进入猪场内,应在猪场入口处先对车轮和底盘等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经消毒后的运料车方可经过消毒池进入猪场办公区,最好在运料车进入养殖场大门后,由场内的接驳车转运饲料至仓库,且新运入的饲料经彻底的熏蒸消毒后方可饲喂生猪,以减少通过饲料传播疫病的风险。
2.1.4 免疫程序与免疫监测
养猪场应根据本场猪群抗体监测结果和当地疫情流行情况,及时调整和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最好做到1头猪1 根针头,按时、保质、保量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疫苗的免疫。猪群免疫后要做好免疫效果监测,确保猪群健康,使用完的疫苗空瓶及废弃的兽医器械必须集中处理,以减少人为间接传播疾病的风险。
2.2.1 场区布局的合理划分
养猪场内的生产区、生活区和办公区应分开,净道和污道分开,门卫车道与人的通道分开;雨水和污水彻底分离;兽药和日用品应设置在生产区围墙边,隔开设内门;出猪台与出售生猪的区域设置在生产区围墙外,与观察区只留一个仅供猪出场的带喷雾消毒的围栏通道,饲料外库与内库隔开,病猪隔离圈、粪污处理区以及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区应与生产区用围墙隔开;并建设带有消毒池的专用运粪道,以减少交叉感染,降低接触性疫病传播。
2.2.2 生物安全
⑴猪场周边尽可能避开流动水源的沟河渠道及主干道路,以防止病原经流动水源及车辆落下的尘土传播疫病。
⑵定期有效杀灭蚊子、苍蝇、蟑螂等能传播传染性疾病的有害昆虫。
⑶猪舍、仓库门窗、洞口及道口做好防鼠、防鸟、防猫狗的防护设施,以切断其他动物传播疾病。
⑷猪场生产区内不得随意丢弃猪胎衣或深埋病死猪,应严格按无害化处理程序处理,并做好消毒防护措施,以防出现疫情复燃的危险。
⑸严禁给猪饲喂餐厨剩余物和动物性血蛋白粉、肉骨粉等同源性饲料,以防诱发隐性疫病;不得饲喂霉败变质饲料,以免影响猪群健康甚至造成伤亡。给猪群保健时,不可长期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以免使有害菌产生耐药性,降低仔猪的抗病能力。
2.3.1 消毒场所及消毒剂的选择
任何一种消毒剂都不是万能的,不可轻信单一某种消毒剂可以杀灭所有病原菌。养猪场应针对不同场所、不同病原,选择不同的消毒方法和不同的高效敏感消毒剂交替使用,确保消毒液的有效浓度和有效周期,并要有专人对消毒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估。
2.3.2 消毒剂浓度配比
应根据消毒场所确定消毒浓度,准确称量添加配比消毒液。
2.3.3 猪舍及污染物消毒
对所有生产工具及猪场的内外环境均应做到定期消毒,对发生疾病的个体猪舍,要独立使用生产工具,不得交叉使用;发生疫情或整批猪群转出后,应拆除所有饮水器,并将饮水器放入有效浓度消毒液中浸泡48 h,污染物彻底清理后进行圈舍冲洗。按照猪舍走道—顶棚—四面栅栏—食槽—地面—排污沟—走道顺序进行消毒晾干,再关闭门窗熏蒸消毒来彻底清除病原。
仔猪出生至保育阶段是决定猪场利润的核心,要提高仔猪成活率、健仔率、免疫力等,必须重视仔猪出生到保育这一重要环节,该阶段可使仔猪通过母乳传递母源抗体等措施来提高猪群成活率和增强免疫力。
2.4.1 专人科学接产
母猪分娩前,需提前做好母猪的接产和看护工作。仔猪出生时,用消毒的干燥毛巾及时去除胎衣和黏液,将脐带血回抹至腹腔,在距离脐带根部5 cm 处用消毒过的棉线结扎并断脐,剪去乳猪犬牙,放入专用保温箱。值得注意的是每头乳猪使用的牙剪等工具均需消毒后方可使用(下同),以免交叉感染疫病。
2.4.2 固定乳头和吃足初乳
仔猪在哺乳期间,只有通过母乳才能获得抗体,从而增强抗病力,减少疾病发生。因此,在喂乳前必须对母猪乳房和乳孔逐一清洗干净,将体重小及弱仔猪固定在前第2~3 对乳头处,体重大的仔猪固定在倒数第1~2 对乳头处喂初乳,以期尽快获得母源抗体保护。
2.4.3 合理免疫
对猪瘟抗体水平较低或达不到抗体保护水平的母猪所产的仔猪,应在仔猪初生后就进行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超前免疫2 h 后喂初乳,母猪同步免疫;对抗体水平较高的哺乳母猪所产仔猪,20 日龄前不建议注射病毒性疫苗,20 日龄后,可按免疫程序进行基础免疫。部分规模猪场为增加母猪年产仔数,采取乳猪21 日龄甚至更早时间断乳的理念应该调整,因为母猪泌乳高峰在21~28日龄,期间也是仔猪免疫病毒性疫苗的最佳时期。
2.4.4 母猪提前减料、适时断奶
根据养猪场自身情况和母猪体况确定仔猪适时断奶时间,哺乳母猪断奶前5 d,每天按哺乳母猪常规料量递减10%,减至第5 d。仔猪断奶时,应赶走母猪,留仔猪在原圈饲喂乳猪料3~5 d,母猪提前减料可以减少母猪乳房炎、仔猪断奶综合征发生。
2.4.5 仔猪饲料过渡
仔猪进入保育期,应将乳猪料和保育料每日按5∶1的渐进式过渡方式配比,至第5 d 饲喂保育料,这种过渡料方式可减少因饲料突然变化和营养改变而引起仔猪应激,换料正常后即可继续按免疫程序进行基础免疫和二次免疫。
仔猪从保育舍调入育肥舍,按保育方法进行饲料过渡,此时应加强补充免疫并驱除猪群体内外的寄生虫。
2.4.6 合理分群
猪群转群应伴随着分群,猪群调整尽可能公母分开、大小分开,尽可能保证同一圈内猪只体重均匀,以免猪只间恃强凌弱造成应激。
通过走访、调研、分析发现,管理较好的猪场,即使在市场行情低迷或疫病频发的时候,也保持着稳定生产,猪场整体处于盈利状态;而管理方面存在缺失或缺位的猪场,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较差,疫病频频出现。为预防疫病传入或流行,需培育健康猪群,必须建立1套管理者和员工共同遵守的共性制度,且需长期有效执行。注重猪场内外环境控制,将消毒、无害化处理等生物安全管理放在首位,抓好仔猪出生至保育期间的饲养管理,培养健康猪群,增强猪群整体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