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占玉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种猪场 810199)
断奶前仔猪的体质比保育猪脆弱,其更容易受环境和疾病的影响出现死亡情况,每只仔猪的死亡对养猪户来说都是不小损失,下面笔者将讲述影响断奶前仔猪死亡率的因素,以提高养猪户的仔猪饲养管理水平。
仔猪出生体重是影响仔猪成活的重要因素,它与母猪妊娠期的能量摄入有直接相关,仔猪出生体重随母猪妊娠期能量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窝仔数对仔猪出生体重也有很大影响,当窝仔数从小于等于11 头增加到大于等于16 头时,仔猪出生重从1.5kg 下降至1.26kg 或者每只仔猪出生重约下降35g。对于那些窝仔数较多的,其出生重低于1kg 的仔猪占总产仔数的百分率也将从7%升至23%。出生重低于1kg 与超过1kg 相比较,前者的死亡率超过11%,而在出生的头24h 内死亡率超过17%,相对应超过1kg 的分别为4%和3%。这是因为子宫血液流入每个胎儿,胎儿营养水平会随着窝仔数的增加而下降。
与多数哺乳动物新生幼仔不同,仔猪由于缺乏棕色保暖脂肪,因而须依靠骨骼肌震颤来保持体温。王成森等 [1]报道过初生重是影响仔猪存活率的最重要因素,同窝仔猪中低体重个体无法同高体重个体争抢乳头,需更长时间吮吸到母乳,获取的营养少,免疫功能也比较差,容易发生死亡。
初生仔猪因外伤引起的死亡在有分隔栏的产房下较少出现,分娩栏或称分隔栏是指限制母猪活动范围的栏,在母猪身体两侧设护栏,可有效防止仔猪被压伤、压死,使仔猪远离危险区。年龄较大的母猪产猪后由于其体质弱,行动不便,在移动时往往会出现将仔猪压死的现象[2]。仔猪活动区可分为安全区和接触区,在安全区中的仔猪可以免于母猪的活动干扰,自由行动与休息。安全区要对仔猪具有吸引力,可以使各年龄的仔猪都乐于选择这个区休息。
接触区是仔猪和母猪共用活动区,接触区对仔猪来说是危险区。引起仔猪危险的情况大致有3 种:母猪改变姿势时(起、坐、卧、动等)。仔猪喜欢靠墙或靠母猪卧息,这往往使其更易受伤且难以控制。如果母猪突然活动,危险程度随之增加,在产仔栏中给母猪留有充分的活动余使其能自由改换姿势,可以缓和其活动强度,减少自身受伤或伤及猪仔的概率。
饲养管理不当也能造成仔猪死亡,仔猪被压死、踩死或冻死。饲养管理水平较高的规模养殖户,哺乳仔猪死亡率低于管理较为粗放的散养户哺乳仔猪的死亡率[3]。
在寒冷环境中,尽管仔猪有动员其碳水化合物能量储存的能力,但由于其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成熟,所以这种动员能力都很有限。一般地说,2 日龄仔猪即可利用糖原和脂肪储备应付寒冷。因此,环境温度对于初生仔猪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体重轻、个体小的仔猪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重比,其出生后体温的下降要比个体大的仔猪快。因此,产房的温度对初生仔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产仔栏中,采用吊灯式取暖装置要比铺垫式取暖装置对个体小的仔猪更具优越性。
仔猪出生时就有8 颗非常锋利的牙齿,包括非永久性犬齿和边角切齿。为避免潜在问题,许多猪场在仔猪出生后1~2d内即按惯例剪掉8 颗牙齿。仔猪牙齿由齿冠(外包釉质) 和齿根组成,齿冠与齿根之间由牙龈形成天然封闭。断齿过程中,牙冠在接近牙龈处发生断裂,使牙实质与牙髓暴露,牙髓与许多神经相连,较为敏感,形成一条通过牙槽进入血液的潜在感染途径。此外,剪齿过程中,牙齿受到一定压力,容易造成牙齿松动。剪齿操作不规范可造成锯状齿或牙齿碎裂及牙龈损伤,加大感染风险,引起仔猪发病和死亡。由于常规的剪牙方法对仔猪健康存在不利影响,并违反了动物福利制度,目前国内外的猪场都采用选择性剪牙、部分剪断和磨牙等方法进行替代。
当普通的仔猪与较大个体的仔猪共养时,其竞争力差。当个体小的仔猪与个体大的仔猪共养时,死亡率更加明显。一般说来,采用寄养小个体仔猪的方式平均生长率较高,而死亡率只有非寄养时的一半。仔猪出生第1 天就实施寄养,在寄养窝中母猪有多余的奶头供其哺乳。在被寄养窝中,对旱熟、生长快的大个体仔猪予以早断奶迁出,而留出乳头给被寄养的个体,对于保护弱小个体是有效的方法。3 日龄后一般窝中仔猪与奶头位置相对固定,往往不易寄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