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食品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析

2019-01-06 08:13曹雪慧吕长鑫朱丹实杨立娜
农产品加工 2019年23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校企

曹雪慧,刘 贺,吕长鑫,朱丹实,杨立娜

(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锦州 121000)

我国经济已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应用型大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面向社会、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1],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培养应用型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的源泉。在美国,专业硕士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德国等欧盟国家采用以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模式[2]。随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迅猛发展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硕士成为各行业高级职业人才的主要来源。

我国食品产业升级,现代化和智能化水平逐年提高,急需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级食品类人才。学院在原有食品类学术硕士的基础上,开设了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硕士,结合多年校企合作基础,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基地建设等方面分析学校在专硕培养中的实施方法和不足。

1 国内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的食品类教育开始于1902年中央大学创办的农产与制造学科,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有超过200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开设食品专业[3]。

专业学位人才与学术性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2个重要方面,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从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在现有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的基础上,允许各大高校开设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专业,包括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在内的19种专业学位的多个领域招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4]。

现在有83所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立农业硕士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其中“985”大学有4所,分别为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占比4.82%;“211”大学有20所大学,占全部开设院校的24.10%,具有博士点单位有30所,普通和地方院校为53所,占63.86%。从地区分布来看,以辽宁、吉林、河南、山东、江苏和四川各为5所学校,北京、黑龙江、浙江、广东各为4所,其余省份均较少。从资源配置、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方面,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也良莠不齐,重理论而轻实践甚至无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提升和改进。

为适应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进一步推动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时期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难点和重点,也是推动学校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校企合作培养体系的构建

2.1 深化机制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以计划性为主,随着改革开放40年来的推进,经济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特别一些大中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对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专业硕士是一种职业型学位,以培养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需要为目标。校企合作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国家近些年来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校企合作,但是,目前我国多数校企合作还处于民间阶段,没有真正的法律保障措施,国内食品企业以中小型和股份制为主,企业的创新意识和长期发展理念不强,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口头和书面上,没有实质性合作关系,因此,国家和地方应尽快制定相应法律和法规,制定对合作企业的减免税收,优先提供项目支持等优惠政策,并将相关文件落到实处,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制定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特别是一些地方高校,地理位置偏僻、资源配置弱,人才引进和科技研发能力不占优势[5],地方政府更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从资金、政策上鼓励企业和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地方高校也应该以服务本地经济为己任,有针对性地结合市场需求培养人才,行业和企业积极参与办学,促进产业链、教学链、行业链的深度融合。

2.2 培养目标定位

长期以来,国家在研究生的培养方面一直定位于学术型硕士和博士的培养,为院校输送科研和教学人才为主,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专业型硕士的招生人数和规模不断提升,食品产业现代化、智能化、国家化的升级,对食品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出现了企业无人可招的情况。与学术型硕士不同,专业硕士是以市场需求和职业为背景,缩短研究生培养周期,培养目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能力培养并重,强调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实践操作技能、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立足于产业发展,对懂技术,会管理,受过正规教育和高水平训练高层次人才的需要,而不是从事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为目的[6]。审视当前专硕培养目标的不足,与产业结合,从食品人才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出发,多角度、全方位优化校企合作机制,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制定适合、动态的培养目标。

2.3 完善教学体系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介于原来在职工程硕士和学术型研究生之间,各高校大都是从此基础上发展而来,在教学体系上也多采用食品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忽略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应用性的指导思想[7-8],没有成熟和规范的课程要求和体系,只是将学术型培养课程稍减学时,这些违背了国家设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初衷[9]。渤海大学自2017年开始招收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硕士,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坚持“夯实基础、精减学时、加强实践、突出创新”的原则,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少而精、因材施教,结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人才的要求。课程设置方面请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商讨,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创新能力为中心思想。专硕和学硕的学生分开上课,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灵活选择课程,避免一刀切的盲目性,在学位课程设置中,除学校规定的外语和政治课程外,还开设“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加工新技术”“农产品贮藏与物流学”等企业需求相关课程,使专业硕士研究生具备比学硕更高的职业技能和企业管理能力。

2.4 实践基地建设

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核心在于实践与理论兼备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是保障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硕士质量的必由之路[10]。校企合作理念在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中已经取得了成功,并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美国“合作教育”模式是通过学校讲授学习与企业实践工作相结合,为企业提供专职工作人员;“双元制”是德国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教育的主要形式,采用校企合作共同办学的方式;日本的“官产学”模式是政府、企业和学校各自发挥优点,从而促进优秀人才的培养[11]。虽然各国的做法和名称不尽相同,但都是以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其核心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践,将学业和就业相结合。产学研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实现政府、企业、高校、学生多方“共赢”培养的重要基础[12]。学校食品专业成立以来,就与众多企业开展产学研科技合作,并率先在辽宁省组建了食品产业校企联盟,借助“辽宁省食品产业校企联盟”“辽宁省生鲜食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与浙江兴业集团有限公司、泰祥集团、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蓬莱京鲁渔业有限公司、山东德州扒鸡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4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实习和实践基地。

2.5 导师队伍建设

科研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课题和论文的压力使教师普遍侧重基础理论研究,忽略工厂实践和探索,近年来,高校招聘教师对年龄和学历的要求逐年提高,大多数年轻教师均从校门入校门,没有社会工作和企业从业经历,教师本身工程背景薄弱。受教师自身和学校办学条件的影响,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工程设计能力未得到严格训练和培养,攻读研究生阶段工程意识差,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弱。不同于学硕导师队伍,专硕导师需要更多实践与技术转化能力,这在短时间内很难以达到实效。大力开展校企双师互动能力培育工程,也就是说,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及管理者提供生产技术和产品检验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者走进学校为学生和教师讲授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组建一支优秀的专硕培养的高素质双师型队伍[13]。学院依托“辽宁省食品产业校企联盟”,每年寒暑假都选派一些教师深入企业,作为企业的“特殊”技术人员,共同经营和管理企业经营,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制定,注重论文的实用性和职业性,根据企业提出的实际问题,以专业的知识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企业和行业生产实践中加以验证,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并重的培养效果[14]。

3 结语

寻找适合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是目前专硕类教育改革的重点,对于创新和应用性要求较高的食品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企业实践技能培养非常重要,是学校课堂理论教学不能替代的过程。校企合作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的最好途径。目前,我国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发展困境,培养目标模糊和社会脱节严重,专硕师资和认识观念有待提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和完善教育教学理念,必须得到政府、社会和企业的支持。学校也应该时刻关注企业和行业的需求,时时调整专业定位,严格保证专硕的生源质量,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以科技平台和项目研发加强校企合作的内容,学分互认、业绩互评等考核体系保障和约束学校、企业、学生、教师多方的权利和义务。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校企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