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丽
(沧州师范学院 河北 沧州 61001)
近年来,随着沧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社会各界对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大。特别是就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形势而言,在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沧州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运行虽然现已初具规模,但与全省现阶段社会主义新时期经济建设对各行各业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相比,还没有达到产教深度融合的理想状态。根据我国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于2015年10月联合发布的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巩固和加强沧州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战略性转换的策略研究,对促进全市职业教育和产业深度融合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教育实践意义,同时对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经济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1.1 从效果上看,校企合作的内容浅显,形式单一。在实践检验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课堂所学专业知识与企业所用知识技能严重脱节现象,不能所学所用。由此可见,校企合作的运行保障机制不健全,社会各界对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刻,校企双方缺乏更加深入的沟通与交流。
1.2 从办学方向上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1]。具体来讲,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社会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脱离了实际需求,在理论层面上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缺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实战性教学经验。
1.3 从课程体系上看,课程的设置比较传统守旧,脱离实际,教学内容缺乏突破性创新,造成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差,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时期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市场的需求。
1.4 从师资上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职业技能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理论性很强,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指导,构建“双师型”的教学团队有待提升。
2.1 “产教融合”的内涵。具体来讲就是校企双方在社会范围内,以服务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和满足人才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协同育人、合作共赢为动力,彻底实现产教一体、校企互动的一种经济教育活动方式,其具有双主体性、跨界性、互利性、动态性、知识性、层次性的特征。
2.2 我国“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按时间的顺序来划分,大致经历了近代的“实业教育”萌芽阶段(1865~1911年)、民国初期的“教学做合一”初级产教结合阶段、解放前期“劳动与教育相结合”阶段(1927-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初期“半工半读”阶段(1949—1965年)、改革开放时期“实行‘产教结合’办学思想,‘积极发展校办产业,办好生产实习基地,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紧紧依靠企业、行业,面向社会办学、为经济社会服务’”阶段(1978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期“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并驾齐驱”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2010年)、经济产业深度转型阶段(2010年至今)等七个阶段[2]。显而易见,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的战略性转换,对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也是重点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必然趋势。
3.1 联系实际,科学定位。从功能定位来讲,为了尽快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结合当前就业形势,综合考虑沧州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以服务于沧州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重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沧州职业教育。
3.2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内涵建设,明确职责,充分发挥沧州地方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的作用,重点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要促进全市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需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理性思考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创建“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充分利用产业优势,通过正确引导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服务与实践,不断增强校企双方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为确保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沧州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和宏观调控的作用,从重点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入手,进一步做好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的统筹与规划。
3.3 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健全运行保障机制,进一步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要改变当前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的现状,高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应根据市场需求,依托校企双方联合办学的积极主动性,从重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做起,一方面,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建立在能力培养与职业标准有机融合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建设应当涵盖职业标准要求和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共同构建科学合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运行保障机制;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济,促进沧州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有序发展。
3.4 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重点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3],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了满足地方人才需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以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为载体,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在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坚持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为重点,成立校企合作发展中心,聘请知名企业管理专家和技术专家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与实训中,共同组建和完善复合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鼓励探索与创新,不断深化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不断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