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玉
(山东省莱州市文昌路畜牧兽医站 261400)
干扰素能对病毒复制作用产生干扰和抑制,其自身活性的发挥也会受到细胞因子的调节和控制,同时对蛋白质和RNA的合成产生影响。随着现代化专业研究的不断深入,干扰素逐渐开始在畜禽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工作中进行应用,成效显著。
对于哺乳类动物,应用干扰素能有效抑制细胞增殖、调节免疫力,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在整个机体防御系统中,干扰素是最早的细胞因子,能对其他细胞产生激活作用,从而产生新的生物活性,整个过程发展十分迅速,会贯穿于病毒复制的全过程。人们在对干扰素进行研究过程中,通常会集中在其抗病毒效果上。实践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小白鼠对牛痘病毒的感染来凸显干扰素的效果。在抗病毒作用机制中,干扰素对淋巴细胞功能具有增强作用,同时还更加有助于激发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使体液特异和非特异性形成免疫保护作用,从而在短时间内减少或破坏肿瘤细胞[1]。
在干扰素诱生剂的作用下,干扰素能让生物细胞产生多功能、高活性的糖蛋白,形成多功能细胞因子。正常情况下,有操作基因与基因抑制物结合,此时便会为RNA 多聚酶活性的发挥提供便利条件,从而使干扰素长时间处于抑制状态。正常细胞通常不会产生干扰素,但经诱生剂、细菌及病毒等作用之后的细胞膜便会形成特异因子,通过其与干扰素操纵基因的有效结合,会形成干扰素基因抑制,合成mRNA。该物质被合成后会在较短时间内向细胞质转移,在核糖体作用下移动至干扰素前体,之后结合信号肽向细胞膜转移,若此时的干扰素已经成熟,通常可被分泌至细胞之外。很多人工合成的诱导剂能对机体产生刺激作用,从而产生干扰素。在功能上,对病毒复制进行影响和干预属于一项最基础的功能,但对于高等生物而言却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能有效防止病毒入侵。
经大量临床试验表明,干扰素的抗病毒效果可呈现出光谱性的特征,在对抗病毒方面,IFN-β、IFN-α 等均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实践过程中,干扰素通常不会直接对病毒进行杀伤,而是通过对宿主细胞进行诱导形成多种蛋白,对病毒复制产生影响和干扰。
机体在感染病毒之后会释放或者产生干扰素,同时还会与细胞膜特异性受体进行结合,对细胞抗病毒机制进行激活,使细胞产生特异因子,将其与AVP 抑制物结合,消除掉AVP 的抑制作用。在AVP 抑制作用的影响下,能促使干扰素发挥出抗病毒的作用[2]。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分子生物的快速进步,现实生活中,应用干扰对动物病毒性疾病进行治疗的案例越来越多。近年来,在猪养殖领域中,伪狂犬病、高热病、病毒性腹泻等疾病发病率不断提高,对猪养殖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据调查显示,干扰素在对抗病毒,提升机体免疫力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兼顾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结合猪疾病实际特征采取恰当的治疗方式。
干扰素属于促炎细胞因子,目前,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均有所应用,包括皮肤恶性肿瘤、细胞增生性疾病等。之前较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的研究基本都局限在IFN 的多样性生物学方面,其能在多种刺激作用下对细胞肿瘤产生影响,杀死细胞。在IFN 诱导之下会形成IL-2 细胞,在对癌症进行治疗过程中,能对自身免疫反应有所察觉,肿瘤免疫会与自身机体免疫反应同时产生。可见,自身免疫与干扰素的结合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使整个治疗过程更加的敏感和精准。
随着人们对干扰素问题研究的日渐深入,尤其是对分子生物学的分析更加有助于对干扰素生物特性、理化特征、分析结构及作用机制等进行认识,如此也为后续一系列临床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和借鉴,凸显干扰素的多样性、独特性特征,充分肯定了其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