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平
(重庆市渝北区古路镇畜牧兽医站 401120)
非洲猪瘟作为一种发病较急且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其病原体为非洲猪瘟病毒。该病的主要特征为猪发热及全身各器官的出血。
非洲猪瘟病毒作为一种DNA 病毒,属于非洲猪瘟科非洲猪瘟病毒属,该病毒极容易产生变异,因其可以在网状内皮细胞及巨噬细胞中进行大量繁殖,因而该病毒可以通过患病猪内脏、血液及排泄物排出。非洲猪瘟病毒耐热性较差,在55℃的环境中30min 就会被破坏,而在60℃的环境中仅10min 就可被破坏。当前市面上较为常见的消毒剂都可将该病毒杀灭。
非洲猪瘟仅在猪及软蜱之间传播。该病的发生与否不受猪的年龄限制,与此同时,该病仅在家猪及野猪之间传播,其他动物均不会被非洲猪瘟病毒所感染。健康猪一旦接触到患病猪或者带毒猪,或者接触到被污染的饲料及饮水等均容易导致该病传播,同时这也是该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此外,如果健康猪被软蜱叮咬,同时该软蜱携带有非洲猪瘟病毒,也会导致健康猪的感染。
健康猪通常在感染病毒后5~19d 才会发病。如果病情较急,仅2~10d 以内就会死亡。如果健康猪被强毒力株所感染,仅4~10d 就会直接死亡,如果是被中等毒力株所感染,病猪的死亡率约为50%,而低毒力株一般不会导致死亡。非洲猪瘟可以分为超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及慢性型4 种[1]。
如果病猪所患为超急性型非洲猪瘟,病猪会直接死亡,同时死亡率为100%。
如果病猪所患急性型非洲猪瘟,其体温会维持在42℃左右,与此同时病猪出现厌食、精神沉郁的症状,病猪的腹部、四肢及耳部皮肤可见大量出血点,双眼潮红并且发绀。病猪眼部及鼻部可见黏性的脓状分泌物,出现呕吐及便秘或者腹泻的症状,粪便表面可见大量的血液及黏液。病猪呼吸困难,步态僵直,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神经症状。妊娠母猪会出现流产。急性型非洲猪瘟病毒死亡率可以达到95%以上。
亚急性型非洲猪瘟的临床病状与急性型较为相似,但其死亡率较低,病情较轻,病程较长。病猪的体温常常大于40.5℃,同时出现无规律波动,关节肿胀并且疼痛。仔猪的病死率可以达到30%~70%,病程通常为5~30d。
慢性型非洲猪瘟病猪呼吸困难,呈现波状热,身体消瘦,发育迟缓,毛色暗淡。其关节肿胀,局部皮肤可见溃疡及坏死,其死亡率低,由于病毒的持续感染,康复猪成为病毒携带者。
病猪的脾脏肿大为正常的5~10 倍,质地较脆,颜色为暗红色到黑色,可见严重的梗死现象;病猪的肠系膜、下颌淋巴结出血,将其切开会看到类似于大理石的切面,其肺脏有出血现象,同时质地变硬;胃浆膜面出血,表现为弥漫性;肾脏体积变大,颜色变淡并且可见出血点。
通常采用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进行初诊,对疑似病例只有通过实验室诊断才可以确诊。目前非洲猪瘟常见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聚合酶链式反应及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首先,在饲养过程中,尽量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如果必须要引种,首先应对引种猪实际情况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确保其引种地无疫情后才可引种,接着对其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饲养,在确保其健康且不携带病原体以后才可进行混群饲养;第二,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外来人员及外来车辆入场,对于必须要入场的人员及车辆应对其进行彻底消毒;第三,尽可能采取封闭饲养的方式,做好猪场周围的隔离防护,尽可能避免猪群与野猪及软蜱进行接触,在日常的饲养过程中要做好软蜱的驱杀工作;第四,要做好猪场的卫生及消毒工作,每3 天进行一次带猪消毒;第五,严禁使用泔水或餐余垃圾饲喂生猪。
对于尚未发生非洲猪瘟的地区,加强检疫检测是其首要防控措施。应对疫病传播的关键环节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动物、动物产品及其副产品的进口措施,从而有效减少非洲猪瘟传入的风险。
一旦确诊为非洲猪瘟,应立即进行严格的扑杀。对于疫区要迅速封锁,将感染及疑似动物进行彻底根除。
非洲猪瘟作为一种发病率及死亡率可以达到100%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生会对生猪产业造成毁灭性的伤害。因而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应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相关检疫检测工作,一旦出现疫情要进行根除净化,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好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将其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