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守兄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畜牧兽医站 810600)
非洲猪瘟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定位为一类动物疾病,属于重点防范疫病。非洲猪瘟首发于肯尼亚,随后在比利时、西班牙等地发现,近几年,我国曾发现非洲猪瘟疫情。病菌传播是多途径的,进行非洲猪瘟控制也要立足于多方面、全过程科学防控。
非洲猪瘟是一种非洲猪瘟属病毒,病毒粒子为20 面体对称,直径约200mm。病毒带有囊膜,分为22 个不同基因型,只有1 个不同的血清型。非洲猪瘟在生猪和野猪的白细胞都可复制,尤其是养殖生猪。首例非洲猪瘟在1921 年肯尼亚发生,相继在安哥拉、苏丹、赞比亚等地发生。国外出现该病源于1957 年葡萄牙某养殖基地将航班废弃物作为养料喂给猪群导致感染非洲猪瘟,随后该病在其他国家出现。1971 年在古巴发现非洲猪瘟,随后在巴西、海地等地均暴发该疫情。2007 年非洲猪瘟传播至格鲁吉亚并快速扩散到亚美尼亚、俄罗斯等地。2018 年我国发现了首例非洲猪瘟疫情。非洲猪瘟有着高传染性,猪群、野猪是主要传播途径,无法传染给狗、猫、羊等动物,人也不会传染。不过,DNA 病毒在兔子体内盲传26 代,对猪依然有致死性。该病有无季节性、无日龄性特点,全年均可出现,一旦患病将快速传播导致生猪大批量死亡,健康的生猪感染病毒将迅速暴发。而且,想要彻底根除非洲猪瘟具有较大难度,一些野猪患病后无明显症状,身体中带毒排毒。非洲猪瘟主要传播途径为消化道传播,病毒伴随着生猪粪便排出,扩散至空气中,污染水源、养料、环境,没有经过高温消毒处理带有病毒的饲料也会导致感染疫病。猪群感染非洲猪瘟后会在上呼吸道增殖,后从淋巴导管与血流至各器官与淋巴结,网状内皮系统细胞中增殖。感染急性疫病生猪在发热前2d 排除的分泌物就带有病毒,高烧不退,排毒期生猪死亡。慢性病表现为排出量少,病毒难以传播。室温下的粪便病毒可以存活10d,腐败血液可存活15 周,冻肉中可存活1000d;温带区域被病毒污染的圈舍需过90d 后才可重新使用。
非洲猪瘟具有高热、急性细胞减少特点,不同感染状态临床症状不同。通常,急性猪瘟潜伏期为5d,体温42℃,急性死亡。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呼吸急促、直肠出血,死亡率达到100%。亚急性疾病潜伏期一周,无明显症状,死亡率低,病程时间较长。体温无规律,幼崽死亡率高,病程10~30d。感染生猪恢复后成为病毒携带者。慢性疾病临床症状为体重下降、停止生长,饲料转化率低、毛色变暗,体温在39~40℃。皮肤坏死、溃疡斑块、呼吸急促、关节肿胀。病程为5 个月,多数生猪可痊愈带携带病毒;孕期母猪流产、死胎[1]。
通过对已死亡的生猪剖检发现,急性、亚急性生猪在耳鼻、腹部等部位出现紫色斑块;胸腔积液、腹水较多并呈黄色,带有血液。心包有积液,呈浅红色;心耳出血、心内膜出血。肺小叶水中,各器官出血,脾脏肿胀。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为达利时装。肾脏、膀胱、消化道、喉头渗血,胆囊肿胀并充满胆汁,胆囊壁较厚,水肿、胶样浸润。慢性疫病临床症状为体重下降、淋巴结肿大、器官带有纤维素性炎。
现阶段,对于非洲猪瘟防控没有明确有效的方案和疫苗预防,只能通过日常防控,加大生物安全防控。一旦发现疑似病情及时扑杀并无害化处理,定期消毒,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处理。生猪养殖、繁殖时需给予高度重视,禁止从有疫情的区域引进种猪,引种过程中严格检疫。同时,做好边境区域猪群运输车辆检疫及生猪检疫,猪肉制品严格检测。养殖人员禁止家猪与野猪接触,减少传播途径,降低患病率。一旦发现疫情需将一定范围内的生猪扑杀,消毒交通工具、环境、场地,及时清理粪便及圈舍,堆放30d 后利用[2]。
非洲猪瘟是生猪养殖中头等杀手,严重威胁生猪健康生长与养殖效益。伴随着国际贸易往来频率的增加,使非洲猪瘟暴发风险增加,非洲猪瘟有着高传染性、死亡率,还需严加防范。我国应加大对非洲猪瘟有关研究,特别是病原学与流行性病学研究,成为非洲猪瘟控制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