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忠
(青海省民和县畜牧兽医站 810800)
当前,民和县的畜牧产业发展已经初见规模,基础设施也明显改善,养殖员与畜牧兽医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不断完善技术推广的服务体系,包括疫病防治、品种改良、繁育等。目前,民和县畜牧业发展已进入持续稳定发展快车道,而全县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然而,民和县畜牧业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禁养区覆盖面大,资金投入不足,服务技术力量薄弱,饲草供应链体系不完善,产业布局不合理等。本文通过民和县畜牧业现状分析,探讨新常态下民和县促进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思路与建议。
截止到2017 年年底,民和县畜牧业产值已超过6.8 亿元,牧业人均收入1620 元。民和县通过政府项目扶持,招商引资等利好项目,吸引投资者来民和县创建规模养殖场,目前,全县规模养殖场正在迅猛发展,已建成规模养殖小区180 余户。除了吸引外来者建立规模养殖场,民和县也通过扶贫项目来发展家庭牧场,增加农牧民的经济收入,截至2017 年年末,通过政府扶持、精准扶贫建成家庭牧场7400 户,家庭牧场建设突破带动贫困户全面脱贫。除此以外,民和县还重点打造饲草生产加工基地,大量购置饲草加工设备,扶持饲草加工点24个,全面提升玉米秸秆资源的利用率。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层层签订了动物防疫目标责任书,狠抓禽流感、猪瘟、口蹄疫、新城疫、蓝耳病等5 种强制免疫,确保民和县无重大疫情发生。
(1) 养殖场选址难度大民和县禁养区覆盖面大,目前已认定的92 家规模养殖场中,有45 家处在禁养区内,按照环保部的要求,必须在限期内完成转产、拆除或搬迁工作;民和县南面为黄河流域,北面为湟水河流域,南大山脉周围为旅游区、风景名胜区或水源地,不能修建养殖场;松树沟河、米拉沟河、巴州沟河、隆治沟河为湟水河一级支流,距离400m以内不能修建养殖场;另外,基本农田不能修建养殖场;今后新建养殖场,选址难度大,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
(2) 扶持资金的不足,制约着全县畜牧业发展,影响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发展[1]。
(3) 目前,民和县规模养殖场生产还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优良畜禽繁殖基地建设尚未完善,阻碍自繁自养为主的产业体系发展。
(4) 由于民和县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检测、诊断、无害化处理等设备缺乏,无法满足疫病监测、诊断、防疫的迫切需要,给疫病防治带来不小的压力。
(5) 目前,全县的专业技术人员为115 名,每人要负责12000 余头牲畜服务,还要进行检疫监督、科技推广普及等诸多繁重的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断层的问题已经凸显。
(6) 近年来,民和地区积极进行畜牧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开展牲畜品种改良、优质牧草选种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远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1) 当前,在环保新常态下建立一套由政府引导,农牧、环保、水务、土管、财政等各部门联营,既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又保证畜牧业持续发展的规模养殖场建设体系。
(2) 加快养殖场建设,按照“五化”要求,建设高标准的养殖场,遵循“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规模”的原则,不断形成集中连片的规模化养殖小区。
(3) 培育龙头,大力推进畜牧产业化建设。尽快发展壮大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与广大农民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的龙头企业[2]。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群众的思想;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推动市场流通,努力促进畜牧业发展。
(4) 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强畜牧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把现代畜牧科技知识普及到基层,努力实现“一户一人一技”的目标,着力提高农民接受和使用先进适用技术的能力。
(5) 通过提高动物防疫的基础设施水平,加强动物疫病防疫,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加大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切实加大对兽药、饲料等畜牧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力度,确保向社会提供优质安全的畜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