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芳,胡易冰
(阜阳市棉花原种繁殖场,安徽阜阳236000)
在小麦育种研究方面,杂种优势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且部分杂种优势已经逐步推广,经过实践验证。然而,国内杂种小麦种植范围相对偏少,有关研究部门应该深入探索小麦杂种优势,通过实验研究寻找小麦品种优势,结合相关技术方法将小麦高产品种优势发挥出来。
高产小麦叶片颜色较深,光合作用较好,能够对小麦正常生长发育产生促进作用,从而提高小麦产量。
小麦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叶片功能期相对较强,有机物需要在光合作用下逐渐成长。小麦籽粒中多数有机物需要经过光合作用形成,对开花后叶片功能正常发挥具有重要影响。
高产品种小麦必须具备良好株叶型,半直立与直立形态能够保障小麦透光效果,从而提升小麦协调性。从开花至成熟阶段历时近40天,小麦叶片能功期具有差异性,差距控制在1~4天。高产小麦种杂交品种叶片功期偏长,杂种叶片功期能够直接影响到颗粒质量。小麦产量与麦秆高低存在一定关联,理想高度在80~90厘米,麦秆偏高或者偏低都会影响到产量。当小麦秆偏高时,在恶劣天气中则可能发生倒伏,从而影响小麦质量。若麦秆偏矮便有可能导致营养空间下降,通风效果不足,从而增加病虫害的发生率。
小麦产量与收获指数存在密切联系,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黑麦异位体能够提升小麦产量[1]。优质小麦应该拥有较强的抗病性,能够对赤霉病、抗条锈病及叶锈病等产生抵抗作用。在小麦长期种植要常更换品种,通过品种更换抵抗病虫害,保障小麦产量。山西各区域常会出现病害问题,对小麦产量造成的影响比较严重。因为技术水平受限,所以小麦产量偏低,若品种审定中无法达到抗病性标准则必须淘汰掉。
在小麦品种种植方面,杂交品种能够获得一定成果,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困境。经过对各品种的小麦实践研究发现,小麦优势利用较少,不育系品种使用过程中可能会被一些细胞干扰,导致开花之后脱落,难以恢复。虽然化学杀雄法能够发挥出小麦的高产品种优势,却会对小麦雄性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不同化学药剂本身优缺点也不一样,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实现机械化目标。部分化学药剂源于国外,小麦品种优势利用成本相对偏高,且操作难度较大,易对小麦品种产生药害。部分化学药剂使用之后没有效果,导致杂交小麦培育无法达到理想效果。两系法是小麦杂种优势发挥中的一种创新,这种培育方式相对简单,能够有效提升小麦纯度。但这种小麦培育方式可能会出现细胞质问题,导致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核质杂种形状受到细胞核影响,部分新型杂交品种可以通过细胞质杂交获得,便于相互弥补缺陷。二系杂交、核质杂交等已经在小麦培育中产生作用,能够有效提升品种产量及安全性。
在小麦育种优势利用方面,小麦体细胞杂交技术能够解决非质与远缘目标基因问题,可以为生物性安全提供保障。在小麦体细胞杂交技术应用方面,需要对小麦体细胞杂种优质功能与后代遗传规律等进行研究,通过不对称体细胞杂交技术将优良品种培育出来。国内小麦体细胞杂交技术仍然在研究阶段,无法试种。核质杂种是指用物种细胞代替其他物种细胞,在小麦育种优势利用方面常会使用回交置换法。在具体操作方面,主要通过小麦近缘种属使细胞质基因遗传发生变异。在核质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普通小麦核与节节麦细胞质产生的核质杂种没有发生不良反应,且部分品种蛋白质与产品相对较高。当小麦品种选择合适时,将育种生长优势有效发挥出来[2]。
相对于普通小麦而言,杂种小麦本身具备很强的生命力,能够吸收的营养量较多,可以累积更多产物。杂种小麦具有较强的抗病性,能够降低病虫害侵染。当前杂种小麦育种主要通过亚种杂交、近缘属杂交及人工诱变等方式获取小麦雄性不育株,品种超过70种。在小麦产量提升方面,细胞质光温敏感性不育能够发挥较大作用,促进小麦杂种优势发挥。在小麦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过程中,可以为不育系种子纯度提供保障,简化不育系繁殖程序。因为胞质不育系本身存在一定缺陷,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限制。国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研究出二系杂交小麦技术,经试种发现这种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品种产量,对国内杂种小麦大规模种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方面,化学杀雄法是一种有效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杀雄效果,使小麦不育度及不育株率达到100%。化学杀雄法虽然能够大面积推广杂种小麦,但这种方法操作难度较大,应用成本较高。药物杀雄方法本身存在一定缺陷,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必须加强喷对药剂量的控制,避免药害发生。在化学杀雄法应用方面,可以联合小麦两系法提升杂种小麦纯度及不育效果,降低药物对小麦产生的不良影响。
杂交小麦优势比较显著,在未来田间作物培育方面具有较大开发利用优势。在小麦高产育种与杂种优势利用方面,必须扩大生产规模,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小麦高产品种项目研究。在具体操作方面,根据小麦品种选择合适生长环境,充分发挥小麦育种与杂种优势,以提高小麦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