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周庆伟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全球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以咳嗽、发作性喘息、胸闷,甚至呼吸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是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 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及介导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目前,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西医学普遍认为支气管哮喘与气道阻塞、气道高反应易收缩、过敏、遗传易感、气道炎症等因素有关,概括为气道免疫-炎症机制、神经调节机制及相互作用[2]。西医治疗主要以减少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防止气道结构重构为目的,药物首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ICS)[3],但其有诸多不良反应,如真菌感染、喑哑、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多毛、痤疮、代谢紊乱、消化性溃疡、骨质疏松、继发感染等;因此, ICS减撤过程中既能减少不良反应又能控制临床症状、减少复发的治疗方法引起了众多医者的重视。中医学在整体观的理论指导下,在支气管哮喘患者减撤ICS过程中,采用温补肾阳的治则,在减少ICS的不良反应的同时,可减少支气管哮喘发作的频率,减轻症状,改善患者体质,增强免疫力。下面就相关机制进行阐述。
《景岳全书》曰:“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4]指出宿根深伏于体内,外邪侵袭,卫外不固从而引起哮喘发作。总结古代文献研究,可将哮病的宿根概括为:正气亏虚、痰饮内伏、外有未散之邪。《医学心悟》[5]中提出喘证分外感和内伤。外感喘证,病位在肺,责之卫外不固;内伤喘证,日久病及于肾,病位在肾。宋代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卷一》中指出支气管哮喘可由母及子,强调了该病的遗传性,说明患者的特殊体质,间接指出其难治性。叶天士将小儿哮病称为“幼稚天哮”,并强调哮喘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有密切联系。基因分子层面的研究表明:与哮喘的发生、发展相关的易感基因有三百多个。其中SLC26A9基因、ORMDL3基因、IL1R1基因、TRVP1、AD-AM33、ACE基因、FcεRI-β,以及5,11,14号染色体上编码IgE和TH2细胞的相关基因等多个基因与哮喘的易感性相关[7-11]。以上从中、西医学不同角度证实了支气管哮喘具有一定的易感性和遗传性。
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哮病可由初感外邪,在表未能驱尽病邪外出,从而使邪气深伏在体内,病位在肺;或者过食生冷瓜果、饮品,导致脾胃虚寒,脾运化功能减退而聚津成痰。脾为生痰之本,肺为储痰之器,痰伏于肺。每次感受寒邪犯于卫表,故而引发咳嗽、喘息,反复发作。又因寒为阴邪,伤及阳气,而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故日久伤及肾阳。《景岳全书》论述到:痰为水,肾主水,痰之本在肾。若水不归于肾,则会发展为痰。肾水亏虚,肾属水,肺为金,则子盗母气,伤及肺气引发喘息、咳嗽。总而言之,如《证治汇补·哮病》[15]概述:肾主水,为一身元阴元阳之根。肾主纳气,肾虚则气无所归,失于气化,或津液不行,则水湿内生,凝聚成痰,痰深伏于肺。每因气候变化、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过于劳倦等诱发,痰浊随气流窜,气机因痰聚而壅塞不通,痰气相互搏结壅塞气道,通气不利,肺失其宣发肃降,痰气相互影响,发为哮喘。
一定剂量的ICS可通过调控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发挥消炎、平喘、免疫抑制等作用[16]。此类似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所言“少火生气”[17],即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通过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发挥温补阳气、纳气平喘、回阳救逆等类似肾阳推动、调控的作用。
长期使用ICS可产生激素样全身反应,可出现钙质吸收障碍,使机体生长发育受抑制。患者依从性参差不齐可导致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甚至发展为难治性哮喘[18]。长期使用ICS的患者常因追求疗效自行增加吸入剂量或次数,甚至周期,此易产生激素依赖,使得在ICS减量或停用过程中再发哮喘,且病势重于之前。此时若再次使用超大剂量,病情会出现恶性循环。ICS的超剂量使用易导致HPA轴的受损从而导致HPA轴功能减退。此类似于中医学的壮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壮火之气衰……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17]气衰者,阳气虚也。肾者,一身阴阳之本。阳虚日久必及元阳,易出现类似肾阳虚的症状,即神疲倦怠、畏寒乏力、腰背冷困、易感冒等。
肾气者,元气也,先天之本。肾气充则体健,邪不可干。《丹溪心法》载有“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19],指出哮喘的治疗应标本兼治,分清主次:针对哮喘急性发作,治标为主,找其病因,对因治疗,同时控制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对于哮喘缓解期则针对哮喘之宿根,扶正气以温补肾阳,培补固本。
温补肾阳之法贯穿于糖皮质激素减量至停用过程,一方面用于控制疾病症状,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增强患者免疫力,减少发作频率。常用淫羊藿、菟丝子、补骨脂、枸杞子、肉苁蓉等温补肾阳之品。在ICS减撤过程中,通过调节HPA轴,提高患者免疫力、改善患者症状、减少疾病急性发作,从而巩固疗效。
患者,男, 35岁,2018年6月16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咳白痰半年余,加重伴喘息半个月。半年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白痰、量多、易咳,无咯血,无胸闷气短,无鼻塞流涕,就诊于当地社区医院,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气雾剂(160/4.5 μg ,2次/d,1喷/次)、头孢类抗生素(具体不详)、多索茶碱片,稍好转。之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持续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气雾剂(160/4.5μg ,1次/d,1喷/次),未进行系统治疗。半月前患者受凉后,上述症状加重,伴喘息,胸闷,活动后加重,自行增加吸入性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气雾剂剂量(160/4.5μg , 2次/d,3喷/次)、口服阿奇霉素分散片,以及静脉滴注其他药物(具体不详),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前来就诊。现症:咳嗽、咳白泡沫痰,遇冷空气加重,怕冷,自觉四肢发冷,触之四肢冰凉,倦怠乏力,稍感喘息,气短,舌质淡胖,苔淡白,脉沉细无力。有过敏性鼻炎病史。T 36.5 ℃,P 95次/min, R 25次/min, BP 109/75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精神差, 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中等量干啰音。肺部高分辨CT示:双肺肺纹理增粗,余未见异常。肺功能检查示:肺通气功能正常,小气道正常。支气管舒张试验示:吸入支气管扩张剂15 min后,FEV1改善率≥15%,且绝对值增加≥220 mL;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中医诊断:咳嗽,证属寒痰伏肺、肾阳亏虚。治宜温阳化饮、补肾定喘。处方:茯苓30 g,清半夏15 g,陈皮12 g,炙紫菀15 g,炙款冬花20 g,蜜麻黄12 g,燀苦杏仁10 g,炙甘草片6 g,干姜10 g,五味子10 g,细辛3 g,淫羊藿20 g。14剂,水煎服,早、晚饭前温服。规范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气雾剂(160/4.5 μg),2次/d,1喷/次。嘱其禁食生冷水果、海鲜之品,避免接触过敏原,调摄情绪,注意休息。6月31日二诊 :咳嗽、咳白痰较前减轻,痰多、难咳,舌淡胖,苔薄白, 脉沉细无力。T 36.3 ℃, P 85次/min, R 22次/min, BP 110/77 mmHg。神志清,精神可, 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局限性中等量干性啰音。上方加山奈10 g,以加强散寒化痰之功;加党参30 g,以培土生金。30剂,水煎服,早、晚饭前温服。开始撤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气雾剂(160/4.5μg),1次/d,1喷/次。8月1日三诊:症状好转,咳嗽、咳痰明显减轻,时感胸闷气短,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渐有力。T 36.8 ℃, P 78次/min, R 20次/min, BP 115/77 mmHg。神志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干性啰音。上方减蜜麻黄、燀苦杏仁,加补骨脂30 g、 仙茅20 g、 枸杞子30 g。30剂。撤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气雾剂(160/4.5μg),隔天1次,1喷/次。8月30日四诊:无咳嗽、咳痰,偶有胸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渐有力。T 36.6 ℃,P 77次/ min, R 20次/min,BP 117/75 mmHg。 神志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性啰音。上方减炙紫菀、炙款冬花。45剂。停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必要时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1~2喷/次。10月15日电话随诊:一般情况可,无明显不适。辅助检查示:肺通气功能正常,肺弥散功能正常,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
按 患者有过敏性鼻炎病史,半年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白痰,故辨病为咳嗽病。日久伴随喘息、胸闷、怕冷、气短乏力等症,加之长期不规范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结合查体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咳嗽,属寒痰伏肺、肾阳亏虚证,以二陈汤、小青龙汤联合二仙汤治疗。陈皮、半夏配伍能燥湿化痰,祛除病因;蜜麻黄宣肺止咳,与燀苦杏仁一宣一降,调理肺之气机;麻黄、五味子、半夏、细辛、干姜温化寒饮,再以紫菀、款冬花宣肺止咳化痰。待病情得到稳定,以大剂量党参、枸杞子、补骨脂、仙茅等加强补益肾阳之功,固气之根,资先天以补后天。
全球哮喘防治倡议[20]提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主要药物,但其治疗效果有限,仅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为主,而不良反应又给患者增加身心负担。中医学从整体论治,根据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辨证论治,运用温补肾阳法不仅可以减少激素用量,达到停用激素的目的;还可以扶助正气,延长疾病缓解期,减少发作频率,减轻临床症状。将温补肾阳法贯穿于依赖性哮喘糖皮质激素减量至停用过程,并结合辨证论治辅以健脾、补肺等法,一方面可有效控制病情,另一方面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其生活质量。只是目前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需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需整合现有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案以形成有利于推广的专家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