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高血压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近些年来具有越来越高的发病率,使得患者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在采取针对性治疗的同时,实施合理护理干预可促进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缓解患者不良情绪[1]。全程化干预可使传统常规护理方法更为精细,并由此进行延伸及扩展。与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比较,全程化干预对于疾病发生、发展、康复、预防等整个过程均可充分发挥护理作用,可明显提高护理效果。本文选取126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全程化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126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6例,女27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0.54±5.16)岁。对照组患者中男34例,女29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0.15±5.2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均知情同意,研究符合伦理学要求;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均具有清晰意识,可进行沟通交流。排除标准: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精神疾病史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药物指导、常规健康宣教等,出院后电话随访,1~2次/周。观察组患者实施全程化干预,具体如下。
1.2.1 入院护理 对于住院患者,应协助其快速办理完手续,且陪其进入病房,及时讲解医院环境及注意事项,使之明确若出现问题应及时联系医生、护理人员。
1.2.2 心理护理 及时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情绪变化,开展针对性心理疏导,消除其不良情绪。倾听患者诉说,使得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尊重,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提高患者依从性。
1.2.3 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家属讲解高血压知识,使之了解服药治疗具有明显效果,可通过沟通交流,使得患者家属了解病情,并使之对患者予以理解、安慰和鼓励,可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度,对于患者及家属的问题应进行及时准确的解答,并采用较为简单易懂的语言使得患者及家属能够听懂,通过介绍康复病例提高患者自信心。
1.2.4 病房环境护理 病房内配置电话、电视、饮水机、健康知识宣传手册等,病区走廊可张贴护理服务相关内容,使得患者感受到温馨自如。
1.2.5 用药指导 对患者实施药物治疗前,需详细解释药物名称、使用剂量、使用方法及效果,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等,并严密监测药物使用后的临床效果,如患者出现血压大幅降低情况,应及时通知主治医师进行处理,可及时调整使用剂量或是更换药物类型。
1.2.6 饮食指导 高血压患者需要合理安排饮食,严格控制食盐摄取量,不可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可饮酒、吸烟,应多食用杂粮、蔬菜、水果等。
1.2.7 睡眠及运动指导 患者应保持充足睡眠,且应合理锻炼,依据自身情况选取适宜运动类型,注意适度运动,不可进行俯卧撑等具有比赛特性的活动,患者可进行有氧运动,例如快步走、太极拳等。患者运动中如有气短、头晕、乏力等症状发生,需及时停止运动,并在此地进行休息。
1.2.8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出院后遵医嘱用药,合理运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告知患者出院后会进行随访工作,可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进行随访,应与患者事前约好随访方式以及时间,使得患者能够进行支持、理解。在随访中应了解患者康复情况,例如血压测量、饮食情况、用药依从性、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等,如随访中出现治疗方面的问题,应协助患者及时联系主治医师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水平及护理满意度。采用自拟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判定,总分100分,>80分为满意,60~80分为一般,<6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一般)/总例数×100%[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护理前,观察组患者收缩压为(160.25±1.56)mm Hg、舒张压为(103.52±1.95)mm Hg,与对照组的(160.15±1.06)、(103.26±1.62)mm H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为(122.65±1.46)mm Hg、舒张压为(74.15±1.25)mm Hg,显著均低于对照组的(135.65±1.19)、(89.52±1.42)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满意49例,一般7例,不满意7例,护理满意度为88.89%;观察组患者中满意60例,一般2例,不满意1例,护理满意度为98.41%。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近年来,我国人民群众的饮食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且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使得人们无法保持良好作息,而且我国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导致高血压发病率越来越高。在我国对高血压进行有效防治是需要积极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高血压知识普及力度低,很多患者未得到合理的健康教育,导致其服药依从性较低,而且肥胖、不合理饮食、大量摄取食盐、缺乏锻炼等均会导致高血压进一步发展。虽然高血压属于慢性疾病,但若未对其进行及时有效治疗,极有可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高血压若得到确诊,往往需终身服药,导致患者机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承受较大经济负担,采取合理饮食干预、合理锻炼、正确用药等对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明显预防作用。
经本文研究可知,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为(122.65±1.46)mm Hg、舒张压为(74.15±1.25)mm H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5.65±1.19)、(89.52±1.42)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观察组患者采取全程化干预可有效控制血压,而且明显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全程化干预在护理过程中涉及到患者入院、住院、出院、随访4个阶段,可使患者得到更为全面的监护。常规护理在开展过程中,通常无整体性规划,涵盖内容并不全面,容易因顾此失彼而出现护理问题,使得管理无法保持流畅性。采取全程化干预可使各个阶段工作得到有效执行,每个阶段的护理工作均可落到实处,在护理实施过程中能够做到有条不紊,由此可防止护理中出现疏忽、遗漏,使整个护理流程能够更加规范,有效提高防范意识,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3-5]。全程化干预是从患者入院开始的,一直到患者出院,并开展随访工作,护理工作需要在每个环节发挥作用,确保患者得到更为精细的护理服务。采取全程护理可在患者入院时就及时了解其心理情绪变化,并及时有效的予以针对性疏导,且应在患者出现心理问题前进行及时预防,避免患者因出现心理问题而无法配合临床治疗。健康教育对于临床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可纠正患者的认知措施,使之配合临床工作。在全程化干预中,健康教育更为全面,教育方式更为生动,且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得患者更容易理解。出院指导及之后的随访工作可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合理饮食、运动,并按时监测血压变化,遵医嘱用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对于血压控制具有明显促进作用[6-8]。
综上所述,高血压患者采用全程化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血压水平,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