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月 杨盛军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更好地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城乡发展差距大、乡村发展不足的现状下更好地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战略。乡村振兴是系统、全面的振兴,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精神,不能忽视乡风文明的要求,既要注重经济发展,也要重视道德培育,坚持物质、精神齐发展,经济、文化齐振兴,塑型、铸魂共推进,促进乡村文化兴盛繁荣,培育优良家风、淳厚民风和文明乡风。乡村振兴是国家振兴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而国之本在家,营造良好民风、乡风、社风,首先要培育优良家风,坚持把家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把社会主义道德、家庭伦理与法治相结合,发挥其在新时期乡村振兴中凝聚人心、教化育人、精神支撑和道德引领的能动作用,提升新时代农民素质,焕发乡村文明新风貌。
1.1 家庭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基本单位。“家风,也称“门风”、“父风”等,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世代繁衍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传统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与处世之道的综合体,其主要内容是其独特而稳定的思想观念、情操和作风”[1]。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孔子在儒家经典 《礼记·大学》中就已论述到齐家而后治国的思想。家庭和睦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无论何时都要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促进家庭和睦,从而推动社会稳定和谐、民族不断前进和国家持续发展。只有每一个家庭建设良好家风,才能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亲人团结,才能更有效地为乡村振兴奠基和营造稳定氛围,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
1.2 优良家风增进乡村社会稳定。家庭伦理关系影响社会稳定,家风是否优良影响个人品行。家庭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美德、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影响个体由“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进程,家庭教育既是个人接受的起始教育、日常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发挥着培养家庭成员健康人格、塑造高尚品格的重要作用。而如果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功能发挥失衡、家庭教育不合理、生活方式不道德、家庭氛围不融洽、家庭关系不和睦,则会对个人性格的形成、人格的塑造产生负面影响,使其误入歧途,甚至诱发违法犯罪,如滋生出赌博、偷窃、抢劫、嫖娼等不法行为。优良家风所体现的原则规范,能够有效地约束个人行为,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氛围,而不良家风则会成为违法犯罪和社会矛盾产生的诱因,增大社会治理难度,耗费人力物力,阻碍乡村振兴进程。
由此可见,家庭是乡村的细胞和基本组成单位,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最基础力量,家庭和睦是乡村和谐、社会安定的根基,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要发挥其积极作用,就要提升广大农民的道德品质,而家风是一个家庭内部团结的精神纽带、情感体验、行为动力和道德规范,因此必须引导每家每户、每个成员培育、践行和发扬优良的家风家教。良好的家风可以维持一个家庭和睦,从而推进乡村振兴、社会和谐、国家发展。家风关乎民风、乡风、党风、社风、国风和世风。家风良,则民风好、乡风淳、党风清、国风优。
2.1 家风培育是新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开端和关键环节。相较于宏观教育体系中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不可或缺性,对于个体的成长发展、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具有奠基作用和深远影响。不同的家风和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发展、人格的养成具有不同的影响。家风培育是新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开端和关键环节。从时间维度上来看,家风培育既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起始环节,又是贯穿人一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只要存在家庭,只要一个人生活在家庭之中,他必然会受到家风的熏陶;从内容维度上来看,家风所体现的教育内容与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二者都蕴含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旨在借此提升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个体社会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及构建社会良好风尚。家风的影响既先于又不断巩固着学校和社会对个体的思想道德教育。“家风在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三个系统心理、思想、行为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地讲,家风具有心理系统中的人格塑造功能,思想系统中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的养成功能,以及行为系统中的行为规范功能”[2]。家教以品行为先,优良家风中所蕴含和提倡的孝敬父母、勤俭节约、志存高远等思想能够很好地体现和对应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家庭美德教育,有利于促进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2.2 家风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3]。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贯通,并是其重要载体和传播路径。如,岳母刺字教子精忠报国,颜之推教子“巧伪不如拙诚”, 《女论语》中讲述“以和为贵,孝顺为尊”等,都很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诚信”“和谐”等思想。家风的熏陶性、感化性、潜移默化性和家庭教育的情境性、生动性、个别指导性相对来说优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家风家教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子女进行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知、情、意、行,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与践行,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新时代新农村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公民。
2.3 家风优良是推进党风清、民风淳、乡风正的重要动力。培育良好家风、清廉党风、淳厚民风和醇正乡风是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家庭不仅是孕育生命的地方,更是教育子孙的重要课堂,是推进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单位。优良家风展现着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指导我们言行举止的准则,是乡村良性发展的巨大内在推动力。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需要领导干部发挥模范先锋作用,党风清,才能获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而面对党内出现贪腐的“苍蝇”、“老虎”,我们不难看出,一些官员腐败不只是个人问题,也体现出家教不良、家风污浊的问题。家庭成为权钱交易所,“官二代”成为网络新词,“一人落马,全家被查”、“一人贪腐,全家涉腐”的现象不再新鲜。家风不正则易引起党风、政风不正,假如领导干部家风败坏,则容易导致腐败,污浊党风,损害党和国家的形象。从古至今,许多清廉官员与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家训仍留给我们很深的启示。宋朝包拯在其制定的 《家训》中告诫子孙做官不得贪污财物,明代薛瑄在 《诫子书》中劝诫子女清廉为官,周恩来同志两袖清风,教育晚辈不搞特殊化,生活艰苦朴素;习仲勋同志教育子女勤劳节俭。由此可见,家风是否优良是党风是否清明的重要影响因素。民风淳、乡风正才能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家庭是乡村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家风连着乡风、民风,乡风是由一个个家庭风气而组成的,家风是社会风气的显现。只有每一户家庭培育良好家风,每一位农民自觉提升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全面推动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3.1 立足实际建设新家风。乡村振兴视阈下的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应借鉴别国或其他地区的有益经验,立足实际,结合本土特色,促进良好家风建设。领导干部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和引领作用,既要从自身做起,建设清廉家风,重视家庭团结和睦和对子孙的教育,修身齐家,又要积极重视乡村文体设施建设和家风家训文化活动的开展,形成宣传和建设良好家风家教的社会环境。如,建设二十四孝文化长廊、乡村图书馆,开展“最美婆媳”“十大孝子”“文明家庭”评比活动、家庭文艺演出活动等,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增强其感召力,发挥乡贤的示范效应和模范的引领作用,同时要积极引导民众参与其中,使每家每户自觉、主动地,在双向互动配合中促进良好家风建设,推动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3.2 在传承中发展创新。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优良家风的史书典籍繁多,如明代 《王氏家训》、 《曾国藩家书》,其中很多内容对于当今社会仍然适用,因此新时期新农村优良家风建设需要深入发掘和传承发扬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资源,传承和重建家规家训。但传统家风家训难免带有时代性的特征,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新时期家风建设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体现时代要求,在继承中发展创新。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并将其内容寓于新时代家风建设,由遵从传统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转变为强调“民主”、“自由”、“平等”,而优秀传统家风中的强调家庭团结和睦、诚信等思想与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一致,应传承发扬,推动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3.3 利用新媒体弘扬优良家风。当今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是信息产生价值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农村网络用户也在逐步增加,网络普及率不断提高。因此家风家训建设也要紧跟时代潮流,创新优良家风的传播形式和建设路径。如利用微博、QQ空间、朋友圈等促进优良家风故事的传播,也可以借助手机开展评选优良家风活动,利用新媒体进行点赞。利用新媒体弘扬和建设优良家风,具有时效快、规模广、便捷化的特点,同时易于提高信息化背景下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同时,利用新媒体可以将 《论语》、 《颜氏家训》、 《曾国藩家书》等制作出电子版,促进传承和发扬优良家风家训。
3.4 父母要言传身教树表率。在家庭这所学校中,父母是子女最初的和一生的老师。家风育人,潜移默化,并非完全是理论知识的灌输,也是一种无形的对个体品格和道德的教育。家风承载着隐性的教育思想,父母的言谈举止、价值选择、思维方式和处事原则,都会对子女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影响,并使其对此做出一定的有意或无意的吸收、认同和模仿,正所谓“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言为心声,以言语对子孙进行教诲,是家教最常用的途径和载体。言教的方式多种多样,从家教的实践来看,主要包括语言形式和家书、家训等文字形式的教育。就语言形式的家教而言,既有循循善诱的引导,也有苦口婆心的劝说;既有语重心长的叮咛,也有疾声厉色的斥责,更有临终遗言的殷殷教诲。除语言教导外,家教更重视父母的行为示范,强调言行一致,身教重于言传。家风建设贵在“立”、“传”、“行”,因此,父母应该体现典范作用。同时,父母应做到宽严有度,爱与严相辅相成,坚持宽严适度,严慈相济。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在传承和制定优良家规家训的同时,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在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促进子孙形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规范,从而推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自觉践行优良家风,将内化于心的优良家风思想外化于行,以此推进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