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坚全 黄冀睿 黄河文 黎志洲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病, 起病较急、病情进展迅速, 多发生于老年患者, 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往临床将CT 检查作为诊断脑出血的金标准[1]。随着MRI 技术的不断发展, MRI 检查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诊断中。在急性脑血管意外的诊断中, MRI 具有明确定位、定性的优势, 同时对不同时期肿瘤的敏感性较高, 可准确表达不同的信号。本次研究通过选取2017 年11 月~2018 年11 月本院就诊的55 例急性脑出血患者, 分别进行MRI 检查和CT 检查, 对比分析两种检查的诊断结果,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1 月~2018 年11 月本院就诊的55 例急性脑出血患者, 其中男27 例, 女28 例;年龄32~80 岁, 平均年龄(56.2±9.1)岁;均为发病后0.5~10 h 内。纳入标准:入院就诊时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偏盲、视物模糊、共济失调等临床表现;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此次研究。所有患者均同意接受CT 及MRI 检查。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CT 及 MRI 检查。CT 检查方法:仪器采用Philips16 排螺旋CT 扫描机, 扫描参数:管电流160 mA, 管电压140 kV, 间隔0 mm, 层厚5 mm。以听眦线为基准横断扫描。
MRI 检查方法:采用Philips Achieva 1.5T MRI 超导型扫描仪, 标准HD16 通道头颈部联合相阵控线圈。扫描序列有T1WI、T2WI 以及T2*WI。T1WI 扫描参数:回波时间(TE):10 ms, 重复时间(TR):350 ms, 层厚5 mm, 激励角度90°。T2WI 扫描参数TE:102 ms, TR:400 ms, 层厚5 mm, 激励角度150°。T2*WI 扫描参数:TE:26 ms, TR:665 ms, 层厚 5 mm, 激励角度为 20°。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种检查诊断结果, 测量MRI 扫描中T1WI 序列、T2WI 序列以及T2*WI 序列以及CT扫描中的脑血肿量, 并对比其对脑血肿的诊断敏感性。脑出血发病后24 h 内为超急性期;发病后24 h~3 d 内为急性期。采用双盲法, 请2 名不知研究目的且具有多年放射诊断工作经验的医生进行影像评价, 并判断敏感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种检查诊断结果比较 MRI 检查诊断结果:急性期55 例, 诊断准确率为100.00%, 误诊0 例, 误诊率为0, 未检出0 例, 未检出率为0;超急性期54 例, 诊断准确率为98.18%, 误诊1 例, 误诊率为1.82%, 未检出0 例, 未检出率为0。CT 检查诊断结果:急性期46 例, 诊断准确率为83.64%, 误诊9 例, 误诊率为16.36%, 未检出0 例, 未检出率为0;超急性期39 例, 诊断准确率为70.91%, 误诊16 例, 误诊率为29.09%, 未检出0 例, 未检出率为0。MRI 检查在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的诊断准确率均显著高于CT 检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MRI 不同序列与CT 诊断患者的脑血肿量检出情况比较 CT 诊断患者脑血肿量为(30.15±3.44)ml, MRI 诊断中T1WI序列诊断患者脑血肿量为(32.04±3.93)ml, T2WI 序列诊断患者脑血肿量为(27.13±4.84)ml, T2*WI 序列诊断患者脑血肿量为(28.56±5.32)ml。T2*WI 序列与CT 的诊断结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WI 与T2WI 序列对脑血肿量的检出量与T2*WI 和C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WI、T2WI 检查中空间分辨率高, 脑出血边界不清晰;T2*WI 检查中血肿边界清楚, 中心稍高信号, 周围呈低信号。
2.3 MRI 不同序列与CT 诊断对脑血肿的诊断敏感性比较
CT 诊断超急性期55 例(100.00%), 急性期55 例(100.00%);MRI 诊断中T2*WI 序列诊断超急性期55 例(100.00%), 急性期55 例(100.00%);T2WI 序列诊断超急性期41 例(74.55%), 急性期43例(78.18%), T1WI序列诊断超急性期43例(78.18%), 急性期46 例(83.64%)。T2*WI 与CT 诊断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急性期和超急性期敏感性均为100.00%, 且明显高于T1WI 与T2WI 序列诊断结果,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我国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升高,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急性脑出血患者一旦发病, 其血肿内部会出现一系列复杂的病理变化, 其中血红蛋白的演变过程最为重要。CT 检查被作为以往临床诊断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方式, 但CT 检查无法预知急性脑血管意外的类型[1]。CT 检查具有操作便捷、患者痛苦小、费用低等优点, 但该诊断方法对血肿的定性、定位有一定困难, 特别是在右颞叶出血、水肿不规则、混杂密度灶以及呈指压痕状态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中, CT 诊断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因此临床诊断鉴别较为困难。
随着MRI 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MRI 扫描新序列不断出现, MRI 在急性脑出血的诊断中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有学者研究认为, 不同时期患者的脑血肿信号表现不同, 这主要与脑血肿的蛋白浓度红细胞状态和血肿内水容量等因素有关, 在MRI 扫描序列中, 患者的血肿表现复杂多样, 其信号改变主要依赖于血肿内红细胞膜的完整性以及血红蛋白的氧化状态[2]。目前临床常用的MRI 扫描序列主要包括T1WI、T2WI 以及T2*WI 等。有学者研究认为, T2*加权成像序列是最适用于脑内血肿诊断的序列, 该序列可有效检出自发病开始2 h 内的超急性脑出血病灶[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T2*WI 与CT 的诊断结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WI 与T2WI 序列对脑血肿量的检出量与T2*WI 和C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这主要是由于T2*WI 序列对血肿最敏感, 可发现早期较小的脑内血肿, 同时也说明了T2*WI 与CT 诊断成像分辨率较高, 能够清晰显示血肿部位的边界和信号情况。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 红细胞状态、脱氧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块形成与回缩是影响超急性期脑出血MRI 表现的主要因素。急性期脑内血肿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完整红细胞内的含氧细胞血红蛋白形成, 造成细胞内的氧合蛋白会逐渐逐渐转变为氧血红蛋白, 而氧血红蛋白是一种顺磁性物质, 因此梯度回波T2*WI 对急性期和超急性期脑内血肿情况成像效果最佳, 适用于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早期诊断[4-8]。
本次研究还可知T2*WI 与CT 诊断在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急性期和超急性期敏感性均高达100.00%, 且明显高于T1WI与T2WI 序列诊断结果(P<0.05), 可见在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诊断时, T2*WI 与CT 诊断的敏感性更佳。虽然常规MRI 扫描序列T1WI 与T2WI 对脑内血肿敏感性不高, 但是T1WI 与T2WI 序列分辨率较高, 能够观察到血肿周围的水肿、铁沉积等结构, 因此是临床MRI 检查中不可或缺的检查过程。
综上所述, MRI 扫描序列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