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爽 高晖 李程辉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 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HLH), 是一种因遗传或获得性免疫功能异常引发的, 主要特征为病理性炎症反应的临床综合征[1]。噬血细胞综合征可发生于各年龄段, 不仅多发于先天性遗传易感性免疫缺陷患者, 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持续性感染、恶性肿瘤或免疫抑制患者也易发本病。其主要炎症反应主要是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吞噬细胞系统异常激活、增殖而导致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引发的[2]。该病主要临床特征为持续性 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降低及骨髓、肝、脾、淋巴结组织出现噬血情况[3]。目前, 因该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而导致医生在诊断该病上认识不足而容易延误病情, 进而加重疾病进程, 导致患者病死率升高。因此,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诊断的及时性对于治疗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本院2016 年1 月~2018 年12 月治疗的20 例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的分析, 直观阐述及探究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 以供临床参考。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 年1 月~2018 年12 月治疗的20 例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经相关检查、临床症状查看均确诊为噬血细胞综合征, 20 例患儿中, 男13 例, 女7 例;年龄10 个月~13 岁, 平均年龄(5.76±2.51)岁。本研究方案已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且所有患儿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若患儿病因不明, 可采取更昔洛韦治疗;若患儿发病原因为EB 病毒感染, 且患儿症状较轻, 可给予抗感染及支持治疗, 经治疗后仍未达到预期疗效, 可采取免疫治疗, 即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若与其他药物同期滴注, 需在使用丙种球蛋白前后给予50 ml 生理盐水冲管), 400 mg/(kg·d), 3~5 d, 如有必要, 可通过甲基强的松龙进行冲击;考虑合并细菌感染情况可采取抗生素治疗, 如有必要可通过丙种球蛋白、甲基强的松龙进行冲击治疗。治疗期间, 应密切监测患儿病情, 并根据患儿病情采取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总结患儿病因, 观察患儿临床表现, 并记录患儿治疗效果。患儿治疗效果判定标准:经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 且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缓解>1 周, 经随访1~3 个月依旧处于正常范围为治愈。
2.1 病因 病因不明者8 例, 病因明确者12 例(EB 病毒感染8 例, 合并细菌感染4 例)。
2.2 临床表现 患儿经实验室检查血LDH 均>1000 U/L, 骨髓增生异常, 噬血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3%, 所有患儿临床发热情况均>1 周, 体温>38.5℃, 且均有肝脾肿大, 并伴有全血细胞降低情况。
2.3 治疗效果 有16例患儿经首次治疗后彻底恢复至正常, 治愈率为80.0%;有3 例(15.0%)患儿病情严重, 死于呼吸衰竭;有1 例(5.0%)EB 病毒感染致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体温有波动, 且症状未有显著改善, 经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后确诊为淋巴瘤, 经化疗后症状有所改善。
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以巨噬细胞吞噬为主要表现, 多器官、多系统受累, 且进行性加重伴免疫功能紊乱的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性疾病, 是血液科的一种罕见病[4]。其临床表现并不明显, 典型症状为发热、血细胞减少及肝脾肿大等, 还可伴随无力、食欲不振、体重降低及消化道、呼吸道症状等;需要注意的是, 本病可侵袭神经系统, 进而导致嗜睡、昏迷、癫痫、共济失调等症状, 还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视力模糊等症状。噬血细胞综合征共分原发性、继发性两类, 前者多发于儿童, 且多数发病儿童均有家族史, 并伴有基因异常;后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 发病原因主要为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多发病于<1 岁儿童, 是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当某种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后, 可激活组织细胞及T 淋巴细胞, 形成炎症因子及化学因子。一般来说, 机体可自我调控免疫系统, 但随着致病因素的消除, 靶细胞被消灭, 免疫反应也随之停止, 若患者NK 细胞、杀伤性T 淋巴细胞功能受损则无法完成上述过程而最终导致机体脏器受损严重进而导致死亡[4]。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致病因素较多, 任何一种因素都可导致免疫系统活化而引发该病。在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中, 最常见的为感染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其中最常见的为EB 病毒感染。临床在诊断该病上多通过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但因该病缺乏特异性而导致诊断较为困难。因此在经过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符合噬血细胞综合征2004 年的诊断标准后, 以下也可作为诊断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依据:转氨酶升高, 低蛋白血症, 淋巴结肿大, 低钠血症, 血脂代谢异常, 黄疸, 脑膜刺激症, 皮疹, 水肿, 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蛋白含量增高, 肝脏组织活检呈慢性持续性肝炎表现。经诊断后, 应及时采取对症治疗, 若未得到及时治疗, 严重时可死亡。临床在治疗该病上以消除高细胞因子血症为主要目的, 同时治疗异常活化的组织及淋巴细胞[5]。本文研究中采用的治疗方案主要为根据患儿不同发病原因采取对症治疗[6], 有16 例患儿经首次治疗后彻底恢复至正常, 治愈率为80.0%;有3 例(15.0%)患儿病情严重, 死于呼吸衰竭;有1 例(5.0%)EB 病毒感染致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体温有波动, 且症状未有显著改善, 经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后确诊为淋巴瘤, 经化疗后症状有所改善。此外, 对于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来说, 应早发现、早治疗, 才能切实起到作用, 达到预期效果;而对于肿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来说, 则应视患儿病情采取对症治疗, 若患儿还存在感染情况, 应先暂停化疗, 行抗生素治疗病情有所缓解后再行化疗方案。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病情凶险, 进展快, 病死率高达50%, 如不及时干预治疗, 可很快死于感染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程度和年龄与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的预后密切相关, 难以控制的出血是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之一。
综上所述, 噬血细胞综合征致病因素较多, 临床表现不明显, 且症状不一, 该病起病急且发展迅速, 一旦临床经检查确诊后应采取及时有效治疗。也就是说, 给予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及时、有效的诊断与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还需要注意的是, 临床在治疗患儿时应不断总结每一例患儿发病机制并总结其治疗方法, 通过不断积累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从而降低该病的治疗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