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波 ,王海涛 ,梁海永 ,连昌 ,徐军锋 ,苏海岩 ,王浩
(1.威海市文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山东 文登 264400;2.威海市文登区海和水产育苗有限公司,山东 文登 264412)
钝吻黄盖鲽(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ae),属鲽形目,鲽科,黄盖鲽属,俗称黄盖、沙板、小嘴、小高眼,为浅海小型鱼类。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近海的泥沙底或岩礁底海域,我国的东海北部到黄、渤海,朝鲜半岛、俄罗斯鞑靼海峡及日本北海道南部都有分布。钝吻黄盖鲽属于冷温性底层鱼类,多生活于海底为泥质、沙质底质的区域,其洄游范围小、适应能力强、耐低温,是海水增养殖的理想品种。其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资源,也是我国黄渤海主要的鲆鲽鱼类捕捞品种之一。作者于2017年进行了钝吻黄盖鲽规模化繁育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结果,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在威海市文登区海和水产育苗有限公司育苗场。
利用有效育苗水体544 m3,共34个育苗池,育苗池大小规格相同,单池苗水体16 m3(规格为4 m×4 m×1 m);池底呈锅底型;在池中央最低处设排水孔1个,孔径110 mm;在池子上部设进水孔2个,用阀门控制,孔径30 mm,可根据需要调节流水量的大小。
育苗用水是用电泵取自于海水井(井深25~30 m)的地下海水,经沙滤罐过滤后入池。地下海水水质透明、清澈,不含有害重金属离子,硫化物<0.02 mg/L,水质符合国家渔业二级水质标准。井水常年温度14~23 ℃,盐度 25~32,pH 值 7.6~8.5。
育苗池的增氧采用散气石。以罗茨鼓风机为主机,主管道是采用PVC硬管,各育苗池用聚乙烯软管连接气石,每个池底均匀摆放16个散气石,持续充气。
育苗池上方中央,安装1个20 W的节能灯,光照 500~1 500 lx。
试验用的钝吻黄盖鲽亲鱼,来源于威海市双岛湾近海海域捕捞的野生亲鱼。2017年3月7日—10日,共收捕亲鱼131尾,其中雌鱼102尾,体质量483~825 g/尾,平均体质量662 g/尾;雄鱼29尾,体质量338~506g/尾,平均体质量 428 g/尾;雌雄比 3.5:1。选择性腺发育明显、体表无损伤、无病害的钝吻黄盖鲽作为亲鱼。亲鱼运输时水温8℃,密度15~20尾/m3。亲鱼运回后,用质量浓度为30 mg/L的聚维酮碘液药浴3~5 min。
亲鱼放在室内的2个水泥池中培育,池子底面积为16 m2,采用常流水,流水量为4~5个全量/d,培育密度平均为4.1尾/m2。采用控温、控光和增加营养三个方面的措施进行亲鱼促熟培育。水温控制在9~10℃,光照100~150 lx。饲养亲鱼的饵料为活沙蚕,新鲜的玉筋鱼、鳀鱼等小型鱼类,在饲料鱼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E、裂壶藻粉等营养成分,投饵量为每天鱼体质量1%~3%。经常观察与检查性腺发育状况。
2.2.1 自然产卵获得受精卵 挑选性腺发育成熟的亲鱼,集中放到产卵池中,采取流水、控温、控光方法,使成熟亲鱼自然产卵排精,产入池内的卵子自然受精,受精卵随流水收集于网箱内,网箱内的受精卵达到一定密度,取出来备用。
2.2.2 人工挤压获得受精卵 选择腹部膨大的雌鱼,轻轻挤压腹部将成熟的卵粒挤到提前准备好的干净容器中,再选择性腺发育成熟的雄鱼,轻按腹部流出成熟的乳白色精液,将精液用吸管吸出,滴到盛卵子的容器内,慢慢注入一定量的洁净海水,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使卵子与精液充分混合均匀进行受精,4~5 min后用洁净海水洗去多余的精液和杂质。
获得受精卵后,用质量浓度为15 mg/L的聚维酮碘液浸洗3~5 min,然后用清洁海水冲洗,挑拣出死卵,然后计数放入提前准备好的网箱内进行孵化。
采用在培育池中(水深1 m)放置网箱孵化。网箱采用60目聚乙烯筛绢网缝制,规格为1 m×1 m×0.6 m,网箱悬浮在培育池中,孵化箱内悬挂用40目的0.4 m×0.4 m×0.4 m筛绢网制成的附着基,附着基上附着卵。附着基附卵的密度为1.5万~2万粒/m2。孵化时及时清除孵化箱内的黏液及网箱底部的死卵,每日镜检受精卵的发育进展情况,定期大换水。
孵化采用微流水、微充气、控光、控温的方法进行孵化。孵化条件:光照500~1 000 lx,水温11~13 ℃,盐度 30,pH 值 7.8~8.5,溶解氧>6 mg/L。
在水温11~13℃时,受精卵9 d后仔鱼破膜而出。仔鱼孵出后,停气5~10 min,然后将孵化出来的上浮的健康仔鱼计数,带水移入育苗池中进行培育。
2.4.1 仔鱼、稚鱼培育 密度:仔鱼0.8万~1.0万尾/m3,稚鱼0.5万~0.8万尾/m3。
投饵:仔鱼孵出2~5 d,仔鱼全长约4.8 mm,培育池投入浓缩小球藻密度为20万~30万细胞/mL,投喂经用小球藻、裂壶藻(富含DHA、EPA)营养强化24 h以上的轮虫,轮虫密度3~5个/mL,每天投喂2次。仔鱼孵出6~12 d,仔鱼全长约6.6 mm,仔鱼游泳能力增强,集中在池水的中上层,培育池小球藻密度保持20~30万细胞/mL,轮虫密度8~10个/mL,每天投喂2次。仔鱼孵出13~23 d,鱼苗全长约8.6 mm,开始投丰年虫无节幼体,投喂密度1~3个/mL,投喂3~4次/d,轮虫的投喂密度及小球藻的密度逐渐减少,开始驯化投喂配合饲料,投喂3次/d,此时,已发育到稚鱼期。仔鱼孵出24~26 d,鱼苗全长约10 mm,开始变态,左眼上移,经3~4 d变态完成,进入幼鱼期,投饵以配合饲料为主,少量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投喂4~6次/d。各阶段具体的投饵量,还要根据培育池中的残饵量、仔鱼、稚鱼的肠胃饱满程度而适当调整。
换水、吸污:仔鱼开口后的第二日开始换水,换水 1次/d,换水率每天 10%~15%;6~12 d,吸污1次/d,开始流水,流水率每天 50%~75%;13~23 d,加大流水量,吸污1次/d,流水率每天80%~100%;24~25 d,流水量增大,吸污1次/d,流水率每天100%~150%。吸污是在每次投饵完成后进行,采用虹吸的方法将池底的污物及残饵吸干净。
水温:仔鱼2~5 d,逐渐升温至13℃,仔鱼孵出6~12 d,培育水温控制在13~15 ℃;仔鱼孵出 13~23 d,培育水温控制在15~16℃;仔鱼孵出24d以后水温控制在17℃左右。
充气:利用罗茨鼓风机持续微量充气,使水面呈微波。
光照:控制在 500~1 500 lx。
2.4.2 幼鱼的培育 密度:全长20~30 mm,密度0.5万~0.3 万尾/m2,全长 30~40 mm,密度 0.25 万~0.2万尾/m2,全长40 mm后密度0.2万~0.15万尾/m2。
投饵:幼鱼外观与成鱼相似,幼鱼完全伏底。幼鱼能成群从池底游到水上层进行抢食,此时食量大增,生长迅速。投喂的饵料为人工配合饲料,投饵3~4次/d。具体的投饵量要根据培育池中的残饵量、幼鱼肠胃的饱满程度而适当调整。
换水、排污:仔鱼孵出 27~39 d,排污 3 次/d,采用常流水的培育方式,流水率每天150%~200%;仔鱼孵出40 d后,流水量加大,流水率每天300%~400%,排污3次/d,在每次投饵完成后进行。
分池与筛选:当幼鱼全长达到20 mm左右时,分池筛选1次,幼鱼全长达到30 mm左右时,分池筛选1次,幼鱼全长达到40 mm左右时,分池筛选1次。具体情况要根据幼鱼分布在池底的密度而决定,密度过大影响生长速度,影响成活率。分池筛选时,采出排水用捞网捞的方法,再采用人工挑拣的方法将大小幼鱼分开,将个体大小接近的幼鱼集中在同一池中培育。
水温:15~17 ℃;
充气:持续充气,气量加大;
光照:500~1 500 lx。
幼鱼出池:当幼鱼全长>50 mm时,即可出池销售,用于室内养成或者进行人工增殖放流。
对病害的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日常管理中密切关注仔鱼、稚鱼、幼鱼的摄食、活动、生长情况及培育池中水质有无异常,及时察觉发病前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
2.5.1 保持良好的水环境 不同时期的鱼苗,根据生长需求采取不同的换水(流水)量,特别是进入幼鱼期要加大流水量。投饵后要及时将池底的粪便及剩饵等污物清理干净,保持良好的水环境。
2.5.2 确保投喂的饵料要质优、量足 投喂的轮虫要必须经过24 h以上的小球藻和裂壶藻的营养强化;投喂的丰年虫无节幼体须不带丰年虫卵壳。
2.5.3 适时分池、移池 随着稚鱼、幼鱼的不断生长,根据情况要适时分池、移池,以减少稚鱼、幼鱼的培育密度,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长,提高培育的成活率。
试验自2017年3月7日收购亲鱼开始,至2017年8月14日,共培育出平均全长52.7 mm、形态体色正常、健康活泼的幼鱼52.3万尾。
通过试验,解决了由于雌雄亲鱼性腺发育成熟不同步而不能集中获得批量受精卵的问题;解决了钝吻黄盖鲽粘性受精卵由于孵化时间长而导致孵化率低的问题;解决了钝吻黄盖鲽仔鱼、稚鱼、幼鱼不同发育阶段对适口饵料的需求及转换的问题。
该项目的顺利实施,为钝吻黄盖鲽养殖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钝吻黄盖鲽的资源修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