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亚平 文三毛
毛泽东称赞黄盖有“革命的自觉性”
◎ 桑亚平 文三毛
在中国以及海外华人社会里,流传着一句家喻户晓的歇后语:“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本意是指周瑜打黄盖和黄盖挨打都是自愿的,后常用来形容当事双方心甘情愿,别人不必多虑。
周瑜,是东汉末期的东吴都督、三军统帅;黄盖,是周瑜麾下的一员大将,三国时零陵郡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人。毛泽东一生喜读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和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黄盖这个“老乡”终生不忘。
毛泽东在阅读线装书
黄盖,字公覆。少时家境贫困,受了很多苦。他3岁丧父,7岁丧母,跟随兄嫂生活。然而,他从小就有一股要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经常在打柴维持生活之余,勤奋攻读,并钻研一些兵法。后来,他当上了零陵郡府的一个小吏,并因学识渊博、品行端正而被举为孝廉。在东汉末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乱世中,不甘平庸的黄盖决心跟随孙坚建功立业。孙坚南破山越,北抗董卓,黄盖随之驰骋疆场,功劳卓著,被提拔为别部司马,成为统帅千余兵马的将军。孙坚死后,黄盖追随其子孙策,孙策死后又追随其弟孙权,南征北战,冲锋陷阵,成为东吴的一员得力战将。在《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黄盖因自献“苦肉计”而成为“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句歇后语的主角之一。
赤壁之战中,东吴老将黄盖向周瑜提出愿意诈降曹操,以便借机火攻曹军。周瑜道:“不受些苦,彼如何肯信?”黄盖当即表示愿受皮肉之苦。次日,周瑜会集众将,令诸将各领3个月粮草,准备御敌。黄盖故意极力反对,提出若不能及时破曹,不如投降。周瑜大怒,责骂黄盖涣散军心,下令将黄盖斩首。众将苦苦求情,周瑜怒不可遏,推翻案桌,叱退众官,将黄盖剥去衣服,拖翻在地,喝令责打黄盖100脊杖。打到50棍时,黄盖已皮开肉绽,鲜血迸流。众将官又苦苦求免,周瑜指着黄盖说:“汝敢小觑我耶?且寄下50棍,再有怠慢,二罪俱罚!”说罢含恨入帐。黄盖当众受辱被刑,曹兵的细作亲眼得见,忙把此间情由报给曹操。恰在此时,黄盖又差人秘密给曹操送来降书。向来机敏过人的曹操此番也被蒙住了,对黄盖的投降深信不疑。后来,黄盖利用曹操的轻信,将舰船堆满柴草,灌上膏油,趁东南风起,靠欺诈迫近曹营,放起大火,烧得曹军死伤无数,从而为孙刘联军的赤壁破曹立了大功。
黄盖和周瑜为了实现孙刘联军的战略计划,战胜曹军,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共同完成了欺诈曹操的“苦肉计”。小说中的这个生动形象、脍炙人口的情节,被后人提炼成一句歇后语。对这句歇后语的释义,博览群书的毛泽东自然了然于胸,并对此作出一个新奇的引申——他认为,黄盖有“革命的自觉性”。
1938年,毛泽东给陕北公学的学生们讲演,想到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句歇后语。
当年2月的一天,毛泽东在成仿吾、罗迈、邵式平、周纯全等陕北公学校领导的陪同下,来到该校,准备向学生们讲话。那时,国统区的一些青年学生冲破重重封锁,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
毛泽东环视一下会场,说:“同学们,过去你们大都是城市里的洋学生,现在成了山沟里的土学生。”
毛泽东指了指会场,又说:“你们看,开会没礼堂,上课没桌子,睡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你们能不能吃苦呀?”
“能吃苦!”同学们齐声回答。
“你们愿不愿意吃苦啊?”
“愿意!”
“为什么要自愿到延安来吃苦呢?”
毛泽东这一问,会场上顿时寂静下来。过了一会儿,同学们给出了各种不同的回答:有的说为了参加革命,有的说为了学习马列主义,也有的说延安有毛泽东、有共产党给我们做榜样……
毛泽东接着诙谐地说:“这叫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革命的自觉性嘛!不能吃苦怎么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不能吃苦怎么能建设新中国?”
诚然,打击入侵者和建设新中国都是艰苦备尝的事业。青年学生们舍生忘死奔赴延安,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自觉吃苦的精神。东汉末期,黄盖为了打击入侵曹军不怕皮开肉绽;而今,青年知识分子为了抗击日寇不怕风餐露宿,住土窑,吃小米……
毛泽东引用这句歇后语,在轻松幽默的谈话中,把历史和现实巧妙地连接起来,恰到好处地提倡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自觉奉献的精神。而且,这种倡导,不是简单说教,不是硬性灌输,而是循循善诱、春风化雨。青年学生们听了“周瑜打黄盖”的比喻,定当会心一笑。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常常提起“嚼得菜根,百事做得”的俗语,后来参加革命了,他又多次引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句古语。这两句话,都阐明了一条纵贯古今的成功道理:吃得苦,艰苦奋斗者,定能事业有成。
毛泽东是一直记着黄盖的。
1958年5月8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的一次讲话中,主要讲了“破除迷信”的问题。他特别强调:从古以来,发明家在开始时都是年轻的,学问比较少的,被人看不起的,被压迫的,为什么这些人能变成发明家?这是因为他们的方向对。学问再多,方向不对等于无用。毛泽东还讲到年轻人胜过老年人,知识少的人胜过知识多的人,并举例子提到赤壁大战时的两个年轻人——周瑜和诸葛亮,同时也提到了并不年轻的黄盖。他说:“这里还有我的老乡黄盖,湖南零陵人,他也在这个战役中立了功,我们老乡也不胜光荣之至。”
毛泽东称三国时的湖南零陵人黄盖为“老乡”不无调侃之意,说为黄盖在赤壁之战中立功而骄傲,则更显得幽默诙谐。那时已65岁的毛泽东,讲话时意气风发,精神振奋,全然不知老之将至,其革命自觉性可谓大矣!
过了一年多,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回到父老乡亲们中间。26日下午,他听说韶山修了一个水库,一生酷爱游泳的他高兴地说:“我要到韶山水库洗个澡。”韶山水库位于滴水洞入口处,是1957年修建的一个小型水库。水库两边地势陡峭,山上林茂竹绿,幽雅清静,奇花异草,香气扑鼻,山涧股股清泉汇集水库,碧波荡漾。毛泽东在水库右岸下了水,陪同他回韶山的罗瑞卿、王任重也跟随下了水。另外还有几个水性很好的游泳健儿陪泳在他的左右。
游泳时,他问身边的一位年轻人:“你是哪里人?”
“零陵人。”那青年回答。
毛泽东又问:“三国时候,你们零陵出了个黄盖,你晓得吗?”
那青年显然不知黄盖何许人也,于是请教毛泽东一句:“黄盖是哪个公社的人?”毛泽东只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懂得的历史太少了,只微微一笑了之。也许,他在为年轻人不知道黄盖,当然也不知道黄盖的革命自觉性而遗憾吧!
1963年5月8日,毛泽东在杭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的一次讲话中,谈到要集中精力抓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时,即兴一路发挥:“就是要不唱天来不唱地,只唱一出《香山记》。这是描写妙庄王女儿的一本书,头两句就是这样。事物是可以割断的。天也不唱,地也不唱,只唱妙庄王的女儿如何如何。比如看戏,看《黄鹤楼》,天也忘了,地也忘了,其他的戏如《白门楼》也忘了,只看我的同乡黄盖。你们中央局就开这样的会,不唱天,不唱地,只唱《香山记》。”
这里谈抓主要矛盾,举看戏的例子,毛泽东思绪云骞,又联想到“同乡黄盖”。虽然说的不是革命的自觉性,但从一句“只看我的同乡黄盖”,可见毛泽东对黄盖印象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