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育文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深土镇农技站,福建漳州233210)
黄秋葵又名补肾草、秋葵、羊角豆等,为锦葵科秋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非洲,后由印度引入中国,广泛栽培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湖南、湖北、广东等省栽培面积也极广,素有“蔬菜王”之称,有极高的经济用途和食用价值。黄秋葵主要以嫩果为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和矿物质,果实还含有由果胶和多糖等组成的黏性物质,是一种营养保健蔬菜。黄秋葵能量低,因此也是一种很好的减肥食品[1,2]。由于黄秋葵果实具有独特的风味、丰富的营养,以及众口皆碑的保健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栽培面积也在不断扩大。目前,栽培黄秋葵较多的国家有美国、印度、埃及等。我国引入黄秋葵的历史较短,目前只有小面积栽培。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黄秋葵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作为出口创汇蔬菜,如何加强黄秋葵的病虫害防治、确保优质高产,显得尤为重要。
黄秋葵的营养成分较高,据统计,每100 g秋葵的营养成分含量为热量307.00 kcal、碳水化合物76.60 g、脂肪0.40 g、蛋白质7.60 g、纤维素8.30 g、维生素A2818.00 μg、维生素C 846.00 mg、维生素E 6.05 mg、胡萝卜素16910.00 μg、硫胺素 0.23 mg、核黄素 0.18 mg、烟酸 4.00 mg、镁 145.00 mg、钙 130.00 mg、铁 7.40 mg、锌 1.65 mg、铜 1.17 mg、锰 0.84 mg、钾 1443.00 mg、磷 106.00 mg、钠26.00 mg、硒3.01 μg等。黄秋葵的嫩果肉质柔嫩、润滑,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堪比人参却比人参更适合日常食补。黄秋葵含有果胶、牛乳聚糖等营养成分,可以助消化,被誉为人类最佳的保健蔬菜之一。黄秋葵还含有维生素C以及可溶性膳食纤维,对皮肤有很好的保健效果,同时还能使皮肤变得细致,还可帮助排除人体内的垃圾。此外,黄秋葵富含的锌、硒等微量元素能增强人体防癌、抗癌能力,其粘性物质中含有50%纤维素有利于预防肠癌[3]。
黄秋葵全身都是宝,种子是咖啡良好的替代品,花和植株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花、种子、根还可入药,对恶疮、痈疔有疗效。近年来在全世界各地的市场上广受欢迎,是一种发展潜力巨大的药食同源保健蔬菜。
黄秋葵在种植过程中常会受到病虫害的侵染,由于黄秋葵结果后采摘频繁,药剂防治很难达到产品的优质、安全和无污染。因此,针对黄秋葵病虫害发生特点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在病虫害防治上主要采用农业、物理、生物等手段,辅助采用药剂防治。在必须使用药剂防治时要注意抓住害虫初发时期及早进行。选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在害虫低龄幼虫高峰期喷药,要严格控制施药浓度和次数,注意按照农药安全间隔期采收。
危害黄秋葵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疫病和炭疽病,主要虫害有棉大卷叶螟、亚洲玉米螟等,一旦发病,损失惨重,需及时进行防治[4]。
2.1.1 发病规律
病毒病是黄秋葵生产上的主要病害,成株期比苗期发病重。发病时间一般在5~9月。植株染病后全株受害,植株生长发育缓慢,开花结果小,严重时不能开花结果。尤其以顶部幼嫩叶片十分明显,叶片表现花叶或褐色斑纹状。早期染病,植株矮小,结实少或不结实。
2.1.2 防治方法
培育壮苗,增施底肥,定植后适当追施磷、钾肥。干旱季节注意适时浇水,使植株生长健壮,减轻发病程度。及时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重病株尽早拔除,减少传播。发病初期,可选用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防治3次,隔7~10 d一次。
2.2.1 发病规律
疫病是黄秋葵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苗期、成株期均可染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也可侵染茎部。叶片染病多从植株下部叶尖开始,发病初期为暗绿色水渍状不规则病斑、扩大后转为褐色。在雨水多、田间湿度大的年份易发生,是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可通过雨水、气流等传播。
2.2.2 防治方法
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壤土种植。精细整地、高垄或高畦栽培。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发病后及时清除中心病叶和重病植株。发病初期,可选用72%霜脲氰·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8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600~800倍液等喷雾防治,10~15d一次,视病情防治1~3次。
2.3.1 发病规律
炭疽病在全生育期均可发生。叶片染病,初为褐色小斑,以后发展成近圆形褐色坏死斑,多个病斑相互连接成不规则坏死大斑,终致病叶枯死,后期在病斑上产生小黑点。茎秆和果柄染病,多从叶柄基部或受伤处侵染,形成浅黄褐色坏死斑,略凹陷,近椭圆形至不规则形,以后发展成不定形大斑,后期在病斑表面密生黑色小点。果荚染病,初期形成近椭圆形黄褐色水渍状病斑,以后发展成不规则形坏死斑,可漫及全荚,在病荚表面产生许多黑色小点。生长期多雨、多雾、露重等病害发生严重。
2.3.2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或雨季前,可选用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25%咪鲜胺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5%肟菌·戊唑醇1000~2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1000~1500倍液或2%春雷霉素水剂500~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喷雾,10~20 d防治一次,共防治2~4次。
3.1.1 发病规律
黄秋葵棉大卷叶螟又称棉卷叶螟、棉大卷叶虫、包叶虫。初孵幼虫群集在叶背取食叶肉,留下表皮,2龄以后开始分散,3龄后吐丝将叶片卷成喇叭状,藏身其中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严重的吃光全部叶片,继续为害叶片或嫩蕾,造成严重为害。长江流域8月中旬到9月初是为害盛期。春夏干旱,秋季多雨年份发生最多。
3.1.2 防治方法
冬季彻底清除田间残枝落叶、杂草,集中烧毁。进行翻地和冬灌、春灌,从而消灭越冬幼虫,可有效降低虫口基数,减少来年虫害。在棉卷叶螟羽化为成虫期间,利用其趋光性,采用黑光灯等诱杀成虫,降低成虫产卵量。发生卷叶时,结合整枝捏死卷叶内幼虫。在幼虫1~2龄末卷叶时期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200倍液等喷雾,间隔7 d用药一次,效果较好。
3.2.1 发病规律
第一代幼虫孵化后多潜入心叶或未展开的嫩叶取食为害,使叶片展开后呈花叶、多孔状。幼虫能吐丝下垂,借助风力或农事操作飘移至邻株或其他叶片,形成转株换叶为害。幼虫3~4龄后沿着叶柄、茎秆迁移,其中大部分幼虫从叶柄的背面蛀入叶柄空腔内取食为害。破坏叶片的水分、养分供应,导致叶片枯萎死亡,或使叶片在叶柄的蛀孔口处折断枯死。通常5~6月雨水偏多,定植株距偏密,施用氮肥偏重以及背阳山边的黄秋葵,其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较重。
3.2.2 防治方法
可在黄秋葵中间种少量春玉米,以诱集成虫产卵,然后及时将卵和初孵幼虫杀灭。进入采果期,及时割除黄秋葵坐果节位以下的叶片和主茎上的侧枝,清洁畦面。虫口密度低时,可进行人工摘除蛀叶,集中销毁。虫口密度高时,可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00倍液,或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5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或0.9%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