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0126)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及二胎政策的开放,产后急性乳腺炎的发病率呈增高的趋势,给哺乳期妇女造成了很多困扰。生石膏作为哺乳期常用中药之一,因其降温效果显著,越来越多地被临床医师应用以治疗急性乳腺炎体温升高,且疗效显著。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是发生在哺乳期妇女的常见病,隶属于中医学“乳痈”范畴,是由热毒邪侵入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急性乳腺炎的发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哺乳期的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发病。乳痈之名首见于晋《针灸甲乙经》:“乳痈有热,三里主之。”[1]近期文献报道,本病在我国哺乳期妇女中的发病率为18.6%[2],多见于初产妇,其起病急、进展快,可在短时间内形成脓肿。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特点是乳房肿块、肿胀、发热、疼痛,伴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如果医治不够及时,乳房局部结块会渐进性增大,局部疼痛加重,逐渐肿胀化脓。对于急性乳腺炎的治疗,中医药具有丰富的经验,其中以生石膏为主药治疗急性乳腺炎具有良好的疗效。
生石膏作为经常使用的矿物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生石膏受热后失却部分结晶水而变为熟石膏(CaSO4·1 /2H2O)。生石膏性寒,主清热,降火,除烦止渴,主要煎服内用,有“降火之神剂,泻热之圣药”之称。[3]
《雷公炮炙论》曰: “凡使石膏,须石臼中捣成粉,罗过,生甘草水飞过,澄,晒,研用。”[4]《明方类证医书大全》曰: “水煮三十沸。”[5]《药品化义》曰:“石膏,略煅带生用,多煅则体腻性敛。”当今对于生石膏的炮制方法为去净杂石,洗净泥土,打碎成小块[6]。
石膏首载于《本经》,言其“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名医别录》认为石膏“味甘,大寒,无毒,主除……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鬲热,发汗……”生石膏是清肺胃、泄气分实热的圣药。清代名医陆懋修云:“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陈士铎在《本草秘录》中指出“石膏救死之药也,用石膏能变死为生。”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石膏组方有20方,最大剂量为1斤,广泛用于外感及杂病。汉后历代医家多秉承前贤经验各有发挥,且生石膏效用多多。
自古以来就存在关于石膏“性大寒”的争议,以至于后世医生难以把握其临床剂量。比如近代医家张锡纯倡导重用生石膏,并且在医学专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云:“余临证四十余年,重用生石膏治愈之证当以数千计。有治一证用数斤者,有一证而用至十余斤者……”[7]2010年版的《中国药典》中规定石膏用量为15~60g。通过对文献的归类发现,现在生石膏的最常用剂量为30g[8]。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规定石膏煎服标准较前未有修订,用法为先煎。而在查阅古籍时发现,《伤寒论》中有用石膏的方剂中,有部分方剂,如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等要求石膏后下。另据《雷公炮炙论》所载“凡使石膏,须……捣成粉,罗过,……晒、研用”[4],其中记载了使用生石膏研末冲服的方法。根据现代实验研究发现,生石膏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如其在20℃、60℃、100℃、107℃不同的温度时,其在1000mL水液中所溶解的克数分2.2g、2.3g、1.6g、1.55g[10],也同时通过另一个方面说明生石膏入煎剂时冲服或后下较好。
《圣济总录·乳痈》载:“新产之人,乳脉正行,若不自乳儿,乳汁蓄结……即为乳痈。”[9]从经络学说看,如《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妇科》载:“乳头属足厥阴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此属胆胃热毒, 气血壅滞。”[10]《丹溪治法心要》载:“乳房阳明所经,乳头厥阴所属,乳子之母,或厚味,或忿怒,以致气不流行,而窍不得通,汁不得出……热而化脓。”[11]《校注妇人良方》载:“产后吹乳,因儿饮乳口气所吹,令乳汁不通,壅结肿痛,不急治多成痈。”[12]阐述了乳儿含乳而睡 ,口中热毒之气侵入乳孔,导致乳络郁滞不通,蕴结化热,肉败为脓的观点。以上都说明肝郁胃热是乳痈的主要发病病机。
由于乳痈多由肝郁胃热引起的,当以疏肝清热,泻火通乳治之。《中药大辞典》载生石膏“辛、甘,寒。归胃、肺经。功效: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而《本草衍义补遗》曰: “石膏,本阳明经药,阳明主肌肉,其甘也……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而可为三经之主者。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从归经理论方面分析了生石膏治疗乳痈的病机及用药方法。同时《金匮要略·产后病》中云 : “…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竹皮大丸方中,生竹茹及生石膏为君药,说明产后体虚,夹胃热上逆亦可用石膏。石膏可以用于乳痈的实证及虚实夹杂证型。
《神农本草》论石膏“主产乳”。《大明本草》谓石膏“下乳”。清代名医叶天士言石膏“产乳者,产后乳汁不通也,阳明之脉,从缺盆下乳,辛寒能润,阳明润,则乳通也”。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治妇人乳无汁,单行石膏汤方:石膏四两研细,以水二升,煮三沸,稍稍服,一日令尽。”
医圣张仲景最擅于应用生石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含有生石膏的方子共有16首,其中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等方中石膏的用量皆为1斤(汉代1斤约合现在248g)。
民国时期中西医结合大家张锡纯认为生石膏系阳明实热之“圣药”,遇实热炽盛者,常常重用至七八两(258~295g。清代1两约合现在36.9g),不少顽疾因药量奇大而豁然痊愈。其在临证中对生石膏的用药多有创见,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张石膏”之称。
现代研究表明,石膏能抑制发热患者的体温调节中枢[13],具有较明显的解热退烧作用。石膏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PGE2的含量,发挥解热、抗炎作用。[14]
经方大师胡希恕也是善治阳明病而重用生石膏的高手。当代经方家冯世纶教授主编的《中医临床家·胡希恕》中说道[15],关于生石膏用必见“三大”即大热、大汗、大渴之说,胡老断然否定,说是《本经》未提到口渴,《伤寒论》用生石膏条文、方证也未见口渴,生石膏功在除热,口舌干燥即其应用的主要症状。胡老独辟蹊径,认为生石膏不但起清热作用,而且还有解凝作用,即解因热而形成的凝结,也即阳明热结。胡老应用生石膏多宗《本经》,用其除热,治疗口干舌燥、红肿热痛,疗效奇好。
现代海派顾氏外科第五代传人唐汉钧教授在治疗乳痈伴有高热时,在清热解毒基础方上加用生石膏30g以清泄胃热。[16]
医案:余某,女,30岁。主诉:双乳房奶结2天,伴体温升高1天。现病史:诉2天前双乳房出现结块,乳汁分泌不畅,母乳喂养及吸奶器抽吸后结块未缓解,昨晨起后,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体温升高,最高体温39℃,物理降温后,体温未下降,双乳结块渐进性增大。专科检查:哺乳期乳房,双乳头未凹陷,双乳皮肤焮红,肤温较高,双乳弥漫性片状结块,质地较硬,边界欠清,双腋下淋巴结阴性。血液检查:白细胞 19.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84%,C反应蛋白(CRP) 62.1mg/L。刻下:体温38.6℃。口苦,口干,身热,纳可,夜寐安,大便偏干,小便调。舌苔薄黄腻,脉弦滑。中医诊断:乳痈(热毒炽盛)。西医诊断:急性乳腺炎。治法:清热解毒,通乳下行。处方:柴胡15g,黄芩15g,全瓜蒌15g,牛蒡子15g,生栀子15g,蒲公英30g,炒路路通15g,生石膏30g,皂角刺15g,生甘草10g,金银花15,连翘10g,3贴。水煎服,日一剂。三日后复诊。
复诊:服药后,当夜体温降至37℃,结块消失,乳汁泌出通畅。刻下:口苦口干不明显,身热消退,纳可,夜寐安,二便调。舌苔薄白腻,脉弦滑。专科检查:哺乳期乳房,双乳皮肤正常肤色,肤温正常,双乳未及明显结块,双腋下淋巴结阴性。白细胞6.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4%,CRP1.4mg/L。门诊随访至今,未再发乳腺炎。
按:本医案中,患者乳络堵塞,再加阳明胃热上蒸,经络阻隔,乳汁内壅,瘀滞成块,郁久化热,毒热炽盛。治以清热解毒为主。方中银花、公英、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皂角刺、通草通乳散瘀消肿。生石膏清退阳明胃经高热,柴胡、黄芩疏肝通络,瓜蒌、牛蒡子清热热解毒,散结通络。复诊时病情明显好转,顺利治愈。
综上,生石膏在治疗急性乳腺炎的应用中,只要有热像存在,而产妇体质不是脾胃虚寒之人,皆可应用。即使热不甚重,亦可用之,并无弊端。同时应用生石膏入煎剂时不宜先煎或久煎。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凡是含有生石膏的方剂,如白虎汤、大青龙汤、竹叶石膏汤等,都是与其他药物同煎,并没有标明先煎或久煎。所以我们在应用生石膏时,一定要遵循张仲景用生石膏的用药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