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军, 田雪, 孟晓林, 董传举, 聂国兴*
(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河南 新乡453007)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我国研究生教育自1978年恢复招生以来,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在校研究生数量已超过300万,硕士学位授权点超过11000个。但全国水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还比较有限,硕士学位授权点还较少,目前只有31个。而且,由于渔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需要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因此,需要把握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发展趋势的要求,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注重质量培养,突出本学科的特色优势,着重加强卓越创新人才的培养。
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科始建于1983年,2001年获得水产养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获得水产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成立以来,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从建院初期的每年3~5人,达到目前的36人,在校生人数接近90人。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也带了如下问题
在扩招之前,每个导师指导1-2个的研究生,研究生课程教学为数量很少的小班教学。但招生规模扩大后,不仅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激增,而且出现了研究生大班教学的状况,使原本的精英式研究生教育朝着大众化的教育方向发展,大大降低了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及效率。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的结构也朝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首先是研究生的来源,以前的研究生大多是具有社会经验及工作经验的往届专业毕业人员,目前的研究生大多是应届毕业生或者往届毕业生,并且还有相当数量跨专业的学生;其次是研究生的年龄,呈现多样化的结构;另外是研究生的入学动机,有些是想继续深造的,也有为了改变自身的背景及所处环境的等等。复杂的生源结构,导致对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都面临着更多不确定性。
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我国高校师资在数量和质量上已跟不上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再加上很多导师,由于年龄、行政事务及科研工作等的影响,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到指导研究生的工作中去,从而使得研究生得不到悉心的指导,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收到较大的影响。
当前,研究生培养确实存在很多问题,需要逐一去破解,但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素质优良的教师,一所学校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出色。”[1]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环节。2017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意见》强调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提出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的目标。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因此,建设一支卓越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水产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龙头和关键,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数量充足的师资队伍,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为了迅速提高研究生指导教师数量,满足日益增长的招生规模需要,学院采取了内引和外联两项措施。
(1)内引:为了克服学校地处内陆地级市的不利地缘因素,学院充分利用学校引入政策,加强宣传,广开渠道,积极引进年轻博士充实到导师队伍中去。具体措施包括上门热情邀请,进门主动解决后顾之忧,入门快速融入相关科研团队,让拟引进的博士想来,来了不想走,干了就想干好。通过上述措施,学院专职指导教师队伍从建院初期的7人增加到目前的接近30人,基本上满足了研究生培养需要。
(2)外联:在不断加强内引导师队伍的同时,学院也积极开拓与其他单位的联合培养渠道,制定了《水产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管理办法(试行》。联合培养单位包括了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浙江万里学院以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南海水产研究所、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兼职指导教师队伍也从建院时的1人增加到目前的11人。
队伍年轻化是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高校处在全社会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发展的最前沿,高校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关系着高校的竞争水平和发展速度。年轻人具有活力,接受新事物快,适应新形势快,掌握新技术快,因此,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今后的发展速度[2]。为了更好的适应水产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学院一直坚持师资队伍年轻化的理念,专任教师年龄结构不断下降,40岁以上专任教师所占的比例从建院初期的46.2%下降到目前的21.3%。
目前高校招聘教师时,都有着明确的学历要求和科研成果要求等,但对教师教育背景、从教工作经验等方面的要求则涉及较少,往往导致教师的专业素养被忽视,即其作为教师的基本素养是否能匹配岗位的综合要求。很多年轻教师,无法胜任教学工作,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适应课堂教学工作[3-4]。水产学科是非常典型的实践应用型学科,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否则,要培养高质量的水产实用型人才就是一句空话。为了提高学院研究生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从招聘到入职实行全程监控,切实保障师资队伍专业水平。招聘时,制定有《水产学院引进博士综合评价细则》,涵盖了科研业绩、教学科研能力与潜质、博士论文学术水平及讲解情况、科研工作设想和思路、社会实践和荣誉称号等多个方面,较全面地衡量了应聘博士的综合水平;新入职博士担任教学工作之前,需要进行试讲,试讲通过者方能担任课堂教学工作;为了加强新进博士的培养,使新进博士能够尽快承担起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学院制定有《新进博士业绩考核办法》,对入职两年后的博士进行考核,从科研和教学两个方面衡量新进博士入职后的工作情况,帮助他们明确目标,找到差距,快速发展。
师资队伍国际化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打造一只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平、具备强大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师资队伍,已成为我国实现“双一流”目标的关键任务。作为地方高校,深处内陆地区,国际交流和合作始终是学校和学院发展的短板,对此,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国际化问题,在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及资金紧缺的困难情况下,学院科学布局,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实现引进培育双线并行,大幅度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视野。建院以来,先后邀请海内外专家20余人次来学院进行讲学交流,选送青年教师10人次去国外进修放学,具有1年以上海外留学背景的人员比例从建院初期的7.7%提高的目前的23.4%。
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结构的复杂,对从事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扎实的人文素养。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群体教育,前者是个体教育。研究生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老师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导师还是精神导师。因此,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需要具备扎实的综合素养,其中,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是目前比较受关注的,遇到此类问题一般都能迎刃而解;而人文素养却非常容易被忽略,导致遇到一些棘手问题时,指导教师往往束手无策。为此,学院也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人文素养,比如不定期邀请人文专业背景方面的专家学者为教师开设讲座,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使得学院教师的人文素养有了较大提高,对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建院以来,未出现一例研究生非正常退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