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祥玉
“冰雪项目进校园”活动最初是在申办2022年冬奥会过程中被提出来的。在申冬奥陈述中,中国代表团强调,中国奥委会不仅正在积极落实“推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计划,并且会将“百万青年上冰雪”“冰雪阳光运动”等推广项目持续实施下去。申奥成功后,国家体育总局在《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明确提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冰雪教学,积极推行“校园冰雪计划”,促进青少年积极参与冰雪运动。就北京而言,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2016—2022年)》中,扩大青少年冰雪运动的覆盖面被列为重要任务,并单独制定了《北京青少年冰雪运动发展规划》。冬奥背景下,“冰雪运动进校园”是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传播途径,两者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在奥运精神与理念的传递、体育教育的补充、体育课程形式、青少年人格塑造等方面。
可以看出,“冰雪项目进校园”是在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后的重要举措,是推广普及冰雪项目的基础条件和主要形式。
受客观条件因素影响,开展冰雪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如果缺少稳定的资金支持,各学校开展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在各区“冰雪项目进校园”的活动中,海淀区走在了队伍的最前端。截至2017年10月份,海淀区前后三批次,共审批通过冰雪试点学校41所,其中包括人大附小、清华附小、中关村三小、十一学校等中小学,区里将根据这些学校在校生的人数给予定额的资金支持。其次,由学校独自组队参加2017年第二届海淀区中小学冰球联赛,每校的每队会在2018年专项资金申报中获得区教委的定额资金支持。这样一来,困扰学校开展的资金问题将得到区教委的保障。各类政策的支持为冰雪项目普及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冰雪项目进校园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冰雪项目在校园的开展既丰富了学校体育活动,又为冬奥会的到来提供了更多的群众基础。
场地、器材、师资同样是困扰学校开展冰雪项目的主要因素,我国冬奥会申请成功前,北京市室内冰场数量非常有限。在申奥成功后,随着各项政策的支持、市场潜力的扩大,北京市室内冰场在两年间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近两年,海淀区新修建冰场有宏奥、华星、世纪坛冰场等,紧挨海淀区的石景山区也修建了启迪冰场,并且还有好多正在筹划建设或者已经开始施工的冰场,这样,为周边学校开展冰雪项目提供了有利的场地保证。随着冰场数量的增多及学校开展的需求,北京市也吸引了很多冰雪项目教学、训练的专业人才,其中包括国内外的资深教练,这些师资更多的在海淀区进行训练和教学,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师资的保证。
近几年,冰球项目竞技比赛开展得较为普及。其中“北京市中小学生校际冰球联赛”是最主要的赛事,该项赛事是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着力打造的一项青少年品牌赛事。自2013年举办以来,比赛规模逐年扩大,赛事水平稳步提升。比赛由最初的12所学校180人参赛,一块冰场28场比赛,发展到2017年时共有95所中小学校、100支队伍、近1500名中小学生参赛,比赛场次达到350场,比赛场地增加到了4块冰场。竞赛组别从最初的2个组增加到了2017年时,分为初中组和小学甲、乙、丙、丁组共5个组别。
海淀区教委和体育局在2016年共同举办了“第一届海淀区中小学冰球联赛”,这一届比赛规模较小,参赛队伍和队员数量也较少。而2017年第二届海淀区中小学冰球联赛中,竞赛组分别包括小学甲组、小学乙组、小学甲组联队、小学乙组联队、小学多校乙组联队、中学组,共计40支队伍、558名运动员报名参赛,海淀区在此基础上也开展了速滑、队列滑行等比赛。而随着冰雪项目热度的提升,场地、器材、师资的保证,学校及家长们对项目的认可,区里和市里对项目开展的大力支持,后续相关赛事的开展将变得更加丰富。
冰雪项目特色校开展活动初期,场地、师资将是开展项目的主要难题,学校周边可供其利用的室内冰场数量较少,且单块冰面承载学生数量有限,大规模普及推广难度较大,所以,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开展不同形式的滑冰普及课程。例如,在学期初,通过选择课后一小时的形式进行报名滑冰普及课程,滑冰普及课程每周一次,安排在学生放学后,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乘坐大巴车到冰场进行练习。该课程共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招收40名左右学生,两阶段共80名,每阶段共8次课,第一阶段课程安排在期中考试前的8周,第二阶段课程安排在期中考试后的8周,每一阶段进行7次课的教学、一次课的考核。每课时上冰时间为1.5个小时,租赁一块面积不小于1500平方米的冰场,共聘请三到四名教练员,将场地平均分配后进行滑冰教学。考核后,较为优秀的学生可进一步深造为冰球、花样滑冰、速度滑冰、队列滑行等队员,在滑冰普及的课程中提炼精华,一举多得。
冰球,亦称“冰上曲棍球”,冰球运动是多变的滑冰技术和敏捷娴熟的曲棍球技相结合,对抗性较强的集体冰上项目。作为高速度、高对抗的集体项目对孩子们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在学校开展冰雪项目的初期,组建冰球队是见效最快、效果最好的方式。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好新生的入学调查,了解新生入学前的运动经历,如果有具备轮滑、滑冰、曲棍球等基础的学生,可对其进一步发掘。开设滑冰普及课程的学校,可将这些有相关运动经历的学生推荐进入滑冰普及课程进一步地培养,在具备基本滑冰技术的基础上练习冰球技术。如果没有开设滑冰普及课程,可直接以这些学生为班底,先进行系统的滑冰训练,再进行冰球持杆技术训练。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可快速组建本校的冰球社团或代表队。
花样滑冰多以个人表演为主,相对集体项目组建队伍难度较低。相关教师可通过班主任和其他体育教师或课间操广播的形式进行简单的调查,挖掘那些在学校成立花样滑冰社团之前已学习花样滑冰的学生,如果数量较少或者没有,可以吸纳轮滑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培养。开设滑冰普及课程的学校,可在滑冰普及课程结束后,参考学生考核及性别情况,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选取那些滑行较好,但不喜欢激烈对抗,又有较高表演欲望的孩子进行培养,以此组建花样滑冰社团,使这些孩子所学到的基本技术能进一步提升,在不同的领域充分展现自己的天赋。
队列滑是花样滑冰的一种,项目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学生有整齐划一的队形及优美的滑行技术,相对而言,动作的难度要求较低,所以,组建队列滑代表队较为容易。在参加队列滑比赛前三到四周,可将学校原有的冰球队队员、花样滑冰社团队员或者轮滑社团队员结合到一起,聘请专业的队列滑行教练员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和队形的编排,虽然较专业练习队列滑行的队伍会有差距,但是凭借学生的基本滑行技术,配合简单的队形变换即可以参与比赛,而其他队伍的学生也能体验到不同项目带来的乐趣。
组织“冰雪明星进校园”或者“冰雪项目名师大讲堂”等活动,在明星或专家的直观讲解与介绍中学生能了解更为具体的冰雪运动项目,在与明星或专家进行当面交流中加深学生对冰雪项目的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冰雪运动知识的理解,在活动开始前,可根据专家或明星所要讲述的重点知识,设计科学的反馈问卷,在活动结束后,当场对学生进行监测,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可选取部分认真听讲的学生让其免费滑冰体验一次,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在技能中促进理论的提升,更加直观地体验冰雪项目的魅力。
从实践中可发现,假期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压力较小,有更多的时间可自主分配。而冰雪项目受到场地条件影响较大,学期中的普及课程或训练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假期成为最好的时间段。根据前期的调查和了解,北京室内滑冰场的建设规模逐渐在扩大,总数在增加,质量也在提高。但滑雪场地总量有限,且受气候影响,夏季很少运营,所以大大提高了参与滑雪课程的成本。而室内冰场建设用地和运营的成本在夏季和冬季差别较小,所以,在夏季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的冰场资源开展滑冰夏令营。
冬季北京气温相对较低,为室外滑雪场的开设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所以,可在寒假期间组织冬季滑雪冬令营。在丰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同时普及滑雪技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为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在不同季节组织不同的夏、冬令营活动,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好学校的资金和资源,让冰雪项目能真正来到学生的身边。
(1)在冬奥背景下,“冰雪项目进校园”获得了教委和体育局的大力支持,在政策和资金上为学校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学校顺利地开展冰雪项目,在丰富学校课程、课外活动的同时,普及冰雪知识,为迎接冬奥会奠定群众基础。
(2)随着开展冰雪项目的客观条件进一步提高,气膜冰场的修建,国内外冰雪专家、教练员的汇集,学生对这些新鲜运动尝试的渴望,又为冰雪项目进校园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在政策、场地、师资、器材都能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冰雪项目的开展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1)各开展学校需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制定适宜的计划与方案,探索出适合本校开展的模式,充分利用学校的各项资源,让“冰雪项目进校园”活动与学校有机融合,让项目的普及与推广实实在在地发生。
(2)新的领域意味着新的机遇,各学校在开展和推广的同时需摆正心态,不要急功近利,不能以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为最终目标,而是要把让更多学生了解冰雪知识、技能,并能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去设定为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