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宇
(山东省平度市畜牧兽医局 266700)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鸡产业的不断发展,各种疾病的发生愈发频繁、复杂。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病作为一类临床常见病,主要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机体对各种抗原的应答能力逐渐减少甚至彻底丧失。常见的病毒性免疫抑制病主要包括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马立克氏病、鸡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鸡传染性贫血病及鸡淋巴白血病等。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病治疗难度较大,一旦发生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而,研究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感染引起使得淋巴T细胞以及淋巴B细胞的成熟出现障碍,导致机体对入侵抗原的免疫反应受到影响从而产生免疫抑制。该病主要发生与3~6周龄的小鸡。病鸡精神抑郁、食欲不振、饮水量增多、粪便呈现白色稀水样,严重者出现脱水,最终因极度虚弱而导致死亡。对病鸡进行剖检可见其法氏囊出现特异性的病变,呈现黄色胶胨样,质地坚硬并附着有奶油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病鸡腿部及胸部的肌肉有暗红色出血现象,肾脏肿胀,肾小管以及输尿管内可见大量白色尿酸盐。脾脏、腺胃及肌胃的交界处黏膜有明显的出血现象。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氏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该病毒会对法氏囊、胸腺及脾脏等免疫器官造成侵袭,最终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该病主要发生于2~18周的幼鸡。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分为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及皮肤型4种。神经型病鸡主要出现站立不稳、翅膀下垂、低头或者斜颈等神经症状;内脏型可见其精神委靡、食欲减退、鸡冠苍白并且皱缩、出现黄白色或者黄绿色下痢、迅速消瘦、脱水甚至死亡;眼型可见病鸡瞳孔缩小,虹膜边缘呈环状或者斑点状,颜色由桔红色变为灰白色,对光线失去调节能力甚至失明;皮肤型病鸡主要变现为毛囊肿大或者皮肤出现结节。对病鸡进行剖检,神经型可见其受损神经的横纹消失,增粗或者水肿;内脏型可见其多种内脏器官出现结节性的肿瘤[1]。
鸡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是由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矮小综合症、致死性网状细胞瘤及淋巴和其他组织的慢性肿瘤。该病主要通过病鸡的排泄物、分泌物进行传播。急性型病鸡主要表现为死前嗜睡;而慢性型病鸡表现为生长发育停滞、羽毛不良、运动失调以及肢体麻痹。对病鸡进行剖检可见其肝脏、脾脏肿大,肝脏、肠道及肌肉等组织器官出现肿瘤结节,腺胃出现水肿、出血以及坏死现象,胸腺、法氏囊逐渐萎缩。
鸡传染性贫血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感染引起的雏鸡全身淋巴组织萎缩、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皮下及肌肉出血的一种传染病。该病主要发生于2~3周龄的雏鸡。病鸡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精神委靡,发育迟缓,逐渐消瘦,可视黏膜苍白、翅膀发炎或者蓝翅以及全身点状出血的症状。对病鸡进行剖检可见其骨髓造血细胞几乎完全被脂肪代替,脾脏、法氏囊、盲肠及扁桃体等器官的淋巴细胞出现严重缺失。
鸡淋巴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的肿瘤疾病。该病主要发生于3~8个月的母鸡。病鸡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行动缓慢、鸡冠苍白并且萎缩、腹部增大、骨干或者骨后端出现增厚。对病鸡进行剖检可见内脏各器官均出现大小不一的肿瘤。
通过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对该病进行初诊。实验室诊断首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血清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2]。
当前,对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病最好的预防方法是疫苗免疫。免疫后一旦机体内产生抗体,可以在第一时间将野毒进行中和以防止疫情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通常在育雏前期进行免疫接种,立马克氏病在鸡出壳第一天进行免疫,传染性贫血病在产前进行免疫,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及淋巴白血病目前病没有有效的疫苗,因而主要通过加强管理来进行有效预防。对于规模化养鸡场,应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禁止将不同批次的鸡进行混养。日常应做好鸡舍卫生及消毒工作,应定期更换消毒液以扩大杀菌谱[3]。
对于该病的治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可以通过高免血清注射液或者高免蛋黄注射液即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也可以通过口服复方炔酮或者盐酸吗琳呱进行治疗;鸡淋巴白血病、鸡马立克氏病、鸡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及鸡传染性贫血病目前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