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颖,王瑞萍
血管性痴呆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以及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导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痴呆类型[1]。该病好发于老年人,且病人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等。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老年血管性痴呆病人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及社交活动,给病人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2]。血管性痴呆是已知可防治的痴呆类型,早期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基本控制病情。病人临床表现为注意力、始动性、执行功能以及记忆功能受损,目前针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来控制病人的病情,但尚无特定药物[3]。本研究特选取我院收治的63 例老年血管性痴呆病人,对其进行艾地苯醌治疗,分析该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 2015 年 12 月—2017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63 例老年血管性痴呆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 36 例,女 27 例; 年龄 55~75( 67.4±3.6) 岁; 病程 3~12( 5.3±0.6) 个月; 高血压 24 例,冠心病 22 例,高血脂17 例。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家属对研究方法、目的均明确了解,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为保证病人隐私,其个人资料不公开,医院所有临床资料均保密处理。纳入标准: ①病人具有显著的临床症状,且符合ICD-10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4]; ②具备完善的临床资料,能自主配合完成各项研究及检查。排除标准: ①病人合并严重的脑、肝、肾系统疾病; 恶性肿瘤病人; ②无完整的临床资料,影响安全疗效的评定; ③病人精神行为异常,不能较好地理解并配合进行相关治疗研究。
1.2 方法 所有病人均接受常规控制血压、血糖等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艾地苯醌( 生产厂家: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137,规格: 每粒30 mg) 治疗,每次30 mg,每日3 次,饭后服用。疗程为60 d,治疗过程中,病人都接受舒适护理。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分析病人治疗前后临床痴呆量表( CDR) 评分[5]和血清乙酰胆碱酯酶( BuChE) 含量变化。CDR 是医生通过和病人家属交流后获得信息,完成对病人认知功能受损程度的评估。主要针对病人的记忆、定向力、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和社交能力、家庭生活和个人业余爱好、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CDR 0 分为健康; CDR 0.5 分为可疑痴呆;CDR 1 分为轻度痴呆; CDR 2 分为中度痴呆; CDR 3分为重度痴呆。BuChE 含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②对比分析病人治疗前后简易智能量表( MMSE)评分[6]。MMSE 主要针对病人的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及语言能力进行评估,最高分为30 分,27 ~30 分为正常,<27 分表示病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痴呆严重程度分级方法[6]: 轻度MMSE≥21分; 中度 MMSE 为 10 ~ 20 分; 重度 MMSE 为≤9 分。③观察病人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 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 ±s ) 表示,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前后CDR 评分和血清BuChE 水平比较 治疗前病人 CDR 评分为( 2.4±0.4) 分,治疗后 CDR 评分为( 1.5±0.2) 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15.97,P <0.05) ; 治疗前病人的血清BuChE水平为( 16.58±1.01) kU/L,治疗后血清 BuChE 水平为( 10.43±0.76)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38.61,P <0.05) 。
2.2 治疗前后 MMSE 评分比较 治疗前病人的MMSE 评分为( 17.71±2.98) 分,治疗后 MMSE 评分为( 19.32 ± 3.14) 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 2.95,P <0.05) 。
2.3 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病人服用艾地苯醌治疗后,未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
血管性痴呆是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痴呆,其临床症状可分为构成痴呆的精神症状和脑血管病继发的脑损害神经症状,其中记忆力衰退是构成痴呆的精神症状中的早期核心症状,包括近记忆、远记忆以及即刻记忆[7]。随着记忆力减退的加重,病人逐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计算力、定向力、理解能力也均不同程度减退。一般认为,导致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和导致脑血管疾病的因素大致相同,这些因素主要集中在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酒、心肌梗死等[8]。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与血管自身因素和退行性因素相关,其中血管因素起主导作用,其发病机制为: 脑血管病变导致皮质下白质传导阻滞,损害脑中枢结构,影响了中枢之间的联系,产生痴呆[9]。针对病人的病情,临床上常采用药物治疗,效果明显。
艾地苯醌是一种脑代谢功能促进剂,可激活脑线粒体呼吸活性,改善脑缺血的脑能量代谢,改善脑内葡萄糖利用率,使脑内ATP 产生增加,抑制脑线粒体生成过氧化脂质及所致的膜障碍[10]。主要适用于慢性脑血管病及脑外伤等引起的脑功能损害,能有效改善病人主观症状、语言、焦虑、抑郁、记忆减退、智能下降等精神行为障碍[11]。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艾地苯醌治疗后,病人血清BuChE 水平明显降低,痴呆症状改善明显,定向力、记忆力等恢复良好。
BuChE 也叫拟乙酰胆碱酯酶( AChE) ,在人体脑白质和血清中分布较多。已有研究表明,胆碱能系统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联系,胆碱能系统的损害是引起血管性痴呆发生的重要原因[12]。随着血管性痴呆病人脑内AChE 活性受到抑制,BuChE 的活性变强且含量升高,而病人的注意力和执行力与血清中BuChE 的活性密切相关[13]。本研究显示,病人通过服用艾地苯醌治疗后,血清中BuChE 水平明显降低,而痴呆症状改善明显。可知血清中BuChE 水平是反映血管性痴呆病人痴呆程度的重要指标,对病人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有重大指导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病人的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及语言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病人认知功能的改善机制可能为: 艾地苯醌激活病人脑内线粒体电子传导系统,促进大量ATP生成,有效改善了线粒体的功能,激活并增强线粒体的呼吸活性,使脑缺血的脑能量代谢加强,进而激活病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最终改善血管性痴呆病人的定向力、记忆力以及注意力等认知功能障碍[14]。此外,艾地苯醌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可有效清除并阻止形成活性氧,抑制病人脑线粒体生成过氧化脂质,同时也抑制病人脑线粒体生成过氧化脂质而产生的膜障碍,最终使病人神经细胞的退化过程得到减缓或控制,起到改善病人记忆力、定向力、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15]。病人服用艾地苯醌后的不良反应较少,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艾地苯醌对老年血管性痴呆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确切,病人的临床痴呆症状得到有效改善,记忆功能和认知功能有效恢复,血清BuChE 水平显著降低,服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