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晓萌
(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09)
西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下辖六个地区及首府拉萨市,其中位于最西部的阿里地区海拔最高,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其地形和气候十分复杂,高山及河流湖泊较多,有“万山之祖”及“百川之源”的称号,其中包括素有“神山”之称的冈仁波齐峰(6 714 m)。冈仁波齐峰是冈底斯山的主峰,冈底斯山与喜马拉雅山脉平行,呈西北—东南走向。主峰冈仁波齐峰四壁非常对称(见图1),南壁上从峰顶垂直而下的冰槽与横向的山体岩层组成极似佛教万字纹的图案,具有强烈的视觉和心灵震撼力,佛教徒将该山峰视为吉祥的神山,而印度教徒、苯教徒也都将该山峰认定为世界的中心,每年从四面八方前来参拜的信徒络绎不绝。
阿里地区亦有大大小小的湖泊一百多个,即藏语的“错”。著名的“圣湖”——玛旁雍错(如图2所示)便位于冈仁波齐峰东南约20 km处。该湖泊藏语意为“不败、胜利”,是中国湖水透明度最大的淡水湖。
图1 冈仁波齐峰
图2 玛旁雍错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生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加之科学知识的缺乏,原始先民无法对千变万化的各种自然现象进行解释,从而认为是神灵带来的神奇力量,逐渐对大自然产生了既恐惧又崇敬的心理。
高原自然资源有限,空气稀薄,世代生活于高原的西藏人,将高山湖泊,甚至每块石头视为具有灵魂的崇拜对象,创作出众多的神话传说。全藏的神山有千百座,而阿里地区的冈仁波齐峰被誉为“神山之首”。藏民认为冈仁波齐峰的山神是西藏群山的众神之王,最早以白牦牛的形象出现,后被莲花生(莲花生:佛教密宗大师)大师收服,成为整个西藏地区的护法神,即牛头人身的大威德金刚,而冈仁波齐峰便通向众神居住的极乐胜地——香巴拉,山体的纹路是通向香巴拉的天梯。
同神山一样,高原上的湖泊也有着美丽的神话故事,其中冈仁波齐峰下的玛旁雍错、念青唐古拉山边的纳木错、浪卡子县的羊卓雍错、加查县的拉莫纳朗错是西藏地区著名的四大圣湖。根据《阿里史话》的记载,很久以前,有位慈悲的国王,不惜耗财济民,在地上挖了很大的坑盛放米汤施舍灾民。十余年后,大坑变成了湖,即玛旁雍错,米汤变成了湖水,米汤外溢变成了周边的四条大河,该湖便被百姓称为功德俱全的湖,故得圣名。湖泊周边的自然景观十分美丽,令人流连忘返。时至今日,仍有众多信徒从四面八方赶来圣湖朝拜,他们相信玛旁雍错是龙神的居处,绕湖一周能得到龙王的庇佑。
如上文所述,“神山”冈仁波齐峰位于西藏阿里地区境内,生活在世界屋脊的阿里人对山峰的神化由来已久,并且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苯教。
苯教,不仅是阿里地区古老的宗教信仰,还对整个西藏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藏族文化的重要源头。目前,众多藏学研究专家较为一致的观点是,苯教大体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原始苯教,第二个阶段为雍仲苯教。
原始苯教的基苯教义便是“万物有灵”,借助虚幻的神灵来代替真实,将灵性赋予万物,反映了阿里先民最初的自然崇拜。
据说,雍仲苯教的创始人是敦巴辛绕米沃齐,出生于冈底斯山附近的俄摩隆仁,还传说其最终也在此处圆寂。苯教徒认定雍仲苯教由冈仁波齐峰附近发展壮大,并继而向西藏其他地区传播开来。雍仲苯教分为身、言、心三教,敦巴辛绕米沃齐是身教的祖师,其后出现的两位大师:木却德木周是言教的祖师,詹巴南夸是心教的祖师,这三位祖师均对苯教的发展及传播做出过很大的贡献。詹巴南夸大师的修行洞位于距离冈底斯山西面约60 km的山腰上(见图3),现为阿里地区仅有的一座苯教寺庙——古入江寺的寺址。由此可见,冈底斯山与苯教发展的密切关系。
图3 詹巴南夸修行洞
冈仁波齐峰在多种宗教的教义中均被视为“世界中心”,是极其神圣的,因此,众多的高僧大德来此斗法或静修,其中不乏像阿底峡这样从印度、尼泊尔等地远道而来的大师,并将佛教传入西藏腹地。随着佛教教理与包括藏族原始宗教在内的藏族文明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诞生了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宗教——藏传佛教,并分化出宁玛派、噶举派、噶当派、萨迦派、格鲁派等不同的分支教派。从与“神山”相关的传说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各教派势力的争斗,至今,在冈底斯山附近还流传着达波噶举派高僧米拉日巴与苯教高僧那若本琼转山斗法,并最终将其降服的故事。
各教派进一步宣扬“神山圣湖”的灵性,尤其是冈仁波齐峰,被升华为宗教中心、精神中心,是众教徒朝拜的圣地,其周边留下许多高僧大德的圣迹及美丽传说。各教派也纷纷来此兴建寺庙,既是表达对圣地的朝拜,也是争夺利于教派势力发展的传法根据地。
藏传佛教中的噶举派大师大都遵从米拉日巴的修炼方式,至今,冈仁波齐峰周边的许多宗教建筑属于噶举派。“其东西南北四面有四座颇富名声的寺宇”[3],西面为曲古寺,北面为哲日普寺,东面为仲哲普寺,南面为江札寺,均为噶举派。四个方位的四座寺庙伴随着冈仁波齐峰,宛如一座立体的曼荼罗,四座寺庙的周边还分布泉眼、修行洞等各种大师遗迹。
在“圣湖”的周围亦分布着众多的宗教建筑,萨迦派的聂果寺坐落在东南岸,格鲁派的楚果寺坐落在南岸,格鲁派的果祖寺坐落在西南岸,噶举派的其吾寺坐落在西岸,噶举派的朗(波)纳寺坐落在北岸,噶举派的色拉龙寺位于东北岸。圣湖的附近还分布着一些修行洞以及其他的寺庙,但始建年代均不确定,在西面的拉昂错周边还分布着许多石构遗址,可见,圣湖周边自古便是宗教圣地。现属于格鲁派的楚果寺、果祖寺这两座寺庙,在最初建寺时为噶举派,其中果祖寺的山洞内留有阿底峡大师的圣迹,随后,竹巴噶举派的祖师在此洞内修行数月,此地便被称为“竹巴噶举派诞生之地,从此以后成了竹巴噶举派的修行、成道的重要场所……”[3]。笔者将阿里地区冈仁波齐峰以及玛旁雍错周边的寺庙整理如下,见表1。
表1 神山、圣湖周边寺庙建筑基本情况
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其吾寺,虽然寺庙规模较小,但前来朝拜的信徒接踵而至。其吾寺位于冈仁波齐峰南面、拉昂错及玛旁雍错之间一处叫桑多帮日的山上,地理位置极佳。据记载,莲花生大师可能是从印度经过此处进藏,曾在该处的山洞内修行,此后,继续向东到达吐蕃弘法。该寺庙信奉噶举派,文革期间遭受严重破坏,1983年—2003年之间在原基础上重建。现由主殿、拉康、修行洞、储藏室等组成。
寺庙各部分建筑及修行洞均依山势而建,拾级而上,错落有致(见图4,图5),整体建筑紧凑而富有变化。寺院大门朝西,进入寺庙院门后,是一个较规整的院落,周围布置的是僧舍及修行洞,顺着阶梯而上,来到了主殿处,该层高度错落变化。主殿平面形制呈L形,坐南朝北,开间约6 m,进深约10余米。
图4 寺庙远景
图5 俯视寺庙
沿着寺庙内的台阶而上,一直可达遍插经幡的山顶。修行洞的洞窟在寺庙东南面的半山腰上,据说,洞窟内有莲花生大师的足印。
“文化元素”,也称“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人类文化内涵的核心要素。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助成民族精神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这地方的类型和生长在这土地上的人民的类型和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地形复杂的高海拔地区的西藏人来说,“神山”及“圣湖”是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更是潜移默化中助成其民族精神产生的重要元素。藏族先民将对于包括山川河流在内的自然环境的恐惧、敬畏,融入到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之中,也逐渐衍化成宗教信仰,通过各种形式向自然之神参拜、祈求。
在全民信教的西藏,围绕着“神山”转山是一种虔诚的宗教仪式。信徒们绕山步行,甚至一路磕着长头,念着经文,通过这种形式表达对佛陀、佛法的崇敬。对于教徒们来说,转山一圈可以洗尽一生罪孽;转山十圈可以免下地狱;转山百圈可以成佛升天。这是藏族文化的特质,也是其精神世界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西藏地区众多的“神山圣湖”,不仅仅代表现实的自然环境,还是西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尤其是阿里的冈仁波齐峰与玛旁雍错,甚至打破了行政区域的划分,被多个国家及地区、多种宗教文化的人们所共同崇拜,同时,亦促进了多种宗教文化的交流与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