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化建筑表皮的设计手法研究★

2019-01-04 06:52龚艳燕
山西建筑 2019年1期
关键词:表皮手法图像

龚艳燕 周 凯

(1.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 200092; 2.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63)

1 概述

当代建筑设计的环境下,建筑表皮的受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建筑师们将建筑表皮设计作为创作的重要环节和核心因素。拥有创造特殊效果的材料和肌理的建筑表皮不仅仅能产生良好的节能环保的效果,在商业建筑中,更能成就一个创新的作品。同时能够带给城市更新的形象和商业建筑巨大的品牌感召,也能促进建筑新兴材料产业的良性发展。

在城市发展更新及商业模式的催动下,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比如:空间、结构、材料、形式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化。建筑表皮的自觉性发展使得材料和工艺成为关键,一旦确定,就可以成为模式化发展的母体,建筑作为时尚标杆和流行纹样可以成为商业或者文化的载体,形成快速传播。

2 表皮建筑的溯源

建筑设计由注重空间的“载体”设计逐渐过渡到注重表皮的“表现”设计,19世纪,随着透视法到立体派绘画的转变而相应的影响到建筑领域,带来了空间与表皮观念的变化。在吉迪翁(Sigfried Giedion)的《空间、时间和建筑》中,把立体派绘画视为空间表现的重要革命,而将这个革命归益于现代物理学带来的运动的时空观。他还说:“随着立体派对空间的征服以及相伴的对单一预定观察角度的放弃,表面(surface)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

在20世纪初,建筑表皮获得了解放并成为独立的主体概念,而这个“独立”是相对于古典建筑立面到现代建筑立面的转换的基础之上的。自此,其一,自由连续的建筑表皮取代了古典建筑的立面;其二,建筑表皮对于建筑本体深度的概念表达带来了哲学的思考;其三,建筑表皮摆脱了形式法则的束缚,获得了本体形式的自由。所涉及的问题也由形式美法则拓展到了重/轻、厚/薄、稳固/流动等抽象关系。从此,建筑表皮的主体地位确立,开始独立并且具有抽象的意义。

3 当代图像化表皮—表皮自治

当代,图像化的建筑表皮设计逐渐成为趋势。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带来了生活方式和信息传达的改变,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模式受到相应影响,这些使得对于建筑的内在深度被逐渐压缩,表皮的图像形式取而代之,并成为文丘里所说的标记和符号。表皮向着更加独立的方向发展。表皮的艺术形式更加平面化、图像化、媒体化,甚至表皮自身都可以成为结构体系的一部分。

当表皮能够独立承载结构及形式表现的功能时,表皮更多表现出来的就是文化自觉及独立自治。基于此,表皮不再是空间的诉说者,而是成为空间的承载者,即“表皮即建筑”。

4 图像化是表皮文化自觉的必然载体

图像作为人类视觉的基础,成为表皮文化自觉的必然载体。

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在1974年出版的重要著作《空间的生产》中指出,“空间被表现在一个简单的平面上……以这种被减化的形式出现。体量让位给表皮,所有的全景都被安置在一个平面上的视觉符号所取代。”平面化是建筑表皮向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条件,而图像化是将建筑、图像、信息相联通的重要一步。

图像是客观对象的一种相似性的、生动性的描述或写真,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常用的信息载体。或者说图像是客观对象的一种表示,它包含了被描述对象的有关信息。它是人们最主要的信息源。据统计,一个人获取的信息大约有75%来自视觉[2]。

图像本身包含的意义是混杂的,它承载着静态、动态双重的形式,也是纸媒向电子媒体过渡的最重要的桥梁。此后,媒体化的建筑表皮呈现出来更多动感的、多维度的丰富多彩的镜像,表皮彻底解放自我,成为创作无限可能的开放的形态。

5 案例研究——解析当今图像化建筑表皮设计手法

图像化建筑表皮在当今的设计实践中大行其道,表现形式、建筑类型也是不拘一格。比如作为结构构件的方式,还有作为材料语言、造型、媒介、抽象文化符号、艺术手法、技术构造、拼贴和碎片等多种手法的应用。接下来就让我们逐层论述。

5.1 图像化建筑表皮作为结构

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在香港大馆新楼的设计项目中,在其大小比例方面,展示了与该址原有的花岗岩护墙相似的视觉的质感的铝制的立面。铝制立面上有规律的洞孔和纹路还提供了遮阳挡雨以及部分结构作用,在从内到外回应功能需求的同时,也顾及到香港当地亚热带的气候。若仔细观察会留意到立面的模块呈现出一种经过磨砺的质感,在多个模块的堆叠下有助减轻建筑整体在日照下的反光问题,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香港大馆新楼铝制立面

5.2 图像化建筑表皮作为材料

由建筑师Junseung Woo,Sangjung Han(PAD)设计的位于韩国首尔的HiCC传媒公司总部大楼。建筑立面设计将时尚动感作为思路表现的特征,以此来代表公司的业务特点及商业属性。同时采用了参数化设计的方法来控制模块单元,通过控制单元的大小、扭转角度而形成了最终需要的动感“流动”的表皮。建筑立面不仅仅通过设计产生了一种大规模的运动错觉,更将图案化的构成发挥出来。建筑的图像化表皮及其空间直到建筑的整体表达形成浑然一体的一致性,见图2。

图2 韩国首尔的HiCC传媒公司总部大楼

5.3 图像化建筑表皮作为造型

美国纽约篮网队主场(巴克莱中心球馆)(Barclays Center)的总体设计在标志性和功能性之间达到了难以匹及的平衡。场馆那犹如雕塑形态的外立面表皮是被不断交叠的雄浑的耐候钢和轻盈的玻璃包裹起来的。建筑外表皮的纹理和材料的相互作用强化了明与暗的对比:弯曲的金属格子的缩放营造了丰富且动态的纹理表面,而一段段玻璃的引入则加强了轻盈感,将场馆内部环境完整地展现给周围相邻区域。

5.4 图像化建筑表皮作为媒介

在宗教建筑方面,图像化建筑表皮的手法也有所表现。比如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街角小教堂(Church in Diagonal Mar),用现代手法表现教堂的传统媒介。传统的玫瑰窗形式变成了一块巨大的耐候钢板,悬挑在主立面的外侧,其面积达120 m2,上面通过压铸的手法和复古的表现方式镂空雕刻了一行行出自圣经的节选内容。外立面雕刻有典型象征基督教精神的各类浅浮雕作品。将表皮作为媒介形式,用现代手法将这些被遗忘的宗教建筑的象征意义通过玫瑰窗和立面浅浮雕等方面逐一寻回并重新形成视觉媒介传达,如图3所示。

5.5 图像化建筑表皮作为抽象文化符号

而日本东京路易·威登银座旗舰店立面改造设计从装饰艺术图案中抽取了“江户小纹”元素(一种传统的东京装饰主题)。并由此升华到艺术装饰风格,再到柔和的凹凸纹路,装饰了米白色的建筑外墙。如此装饰的外立面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不一样的光与影的效果。晚上,设置在图案背后的LED灯会照亮整个幕墙,用另一种表达方式让人联想到路易·威登的品牌文化。

图3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街角小教堂

5.6 图像化建筑表皮作为艺术手法

如果说前面论述的都是图像化建筑表皮跟建筑工程、技术上面的联系的话,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图像化建筑表皮作为艺术手法方面的应用。

由建筑师Jonathan Kharfen设计的美国堪萨斯(Kansas)欧弗兰帕克(Overland Park)的博物馆建筑——Museum at Prairiefire立面确定了如同田野中燃烧的炽热火焰的主题。为了真正捕捉到火的精髓,该设计材料选取上采用不锈钢面板与变色玻璃,通过这两种材料转换光线并实现变色的特性,更加真实的模拟了火焰的特性。当光线从早到晚不断变化时,建筑物的颜色也会如同火光在闪烁一般推移、舞动。大厅左右两个侧翼的外墙设计分层的色彩形成了一块渐变色谱,从底部较深的“烧焦”石材,到女儿墙上那近乎白色的石材,成为日热火焰的背景,如图4所示。

图4 美国堪萨斯欧弗兰帕克博物馆

5.7 图像化建筑表皮作为遮阳技术

此外,带有遮阳功能的表皮技术也是一例。昆士兰Lady Cilento州立儿童医院是一家位于布里斯班市的高级医院。布里斯班的亚热带气候使得设计者在进行外部环境设计时采用大量遮阳方式,这样的设计方式可使建筑物保持良好的通透性,创造良好的环境。

5.8 图像化建筑表皮作为拼贴或碎片

表皮的独立,使得图像化建筑表皮的可能性放大,成为拼贴或者碎片,也是一个比较主要的方向。美国迈阿密博物馆停车楼(Miami Museum Garage)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设计。该项目由5名设计者合作,7层楼的综合体包括整个地面层零售空间,如图5所示。

图5 美国迈阿密博物馆停车楼

5位设计者(设计公司)对于建筑形成各自的主题,分别是:蚂蚁农场、拥抱和亲吻、严肃游戏、城市堵塞、路障。结合各自的理念不约而同的采用了图像化表皮立面设计手法并形成了一个完整连续的界面,呈现出来城市拼贴的设计表达。

6 结语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可知,在建筑成为商业符号被给予厚望的情况下,表皮作为建筑的最直接的外观感受,开始与传统意义上的建筑本质——提供人居住、工作和娱乐休憩的庇护性空间完全脱离。

建筑师们在受到消费文化的强烈影响下,在设计创作上有所坚持,将建筑语言协调、完整的表达成就作品。事实上,当代建筑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广告工具,在传达一种价值观和远见上,漂亮的表皮几乎比其他所有形式的商业广告更加有效,图像化建筑表皮的设计手法随着建筑结构、材料的变化,种类繁多。但是从整体关系上把握就会发现万变不离其宗,希望本文能够给读者一些启发能够在表皮的领域里面有所领悟,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

猜你喜欢
表皮手法图像
建筑表皮中超薄基材的应用分析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有趣的图像诗
七步洗手法
人也会“蜕皮”,周期为一个月
表皮生长因子对HaCaT细胞miR-21/PCD4的表达研究
水果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