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莉 蔡宝石 李梅 李玲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主要发生于青春期男女。现代女性面临着来自家庭、工作等的各方面压力,痤疮发病率逐年增高,加之对形象的关注,近年来25岁以上女性因痤疮就诊的患者逐渐增多。临床上将25岁以后开始发生的痤疮或青春期痤疮一直延续到成年不愈的疾患称为青春期后痤疮(post-adolescent acne),以女性患者居多,也称为女性痤疮。本研究从肝脾肾论治,以疏肝清热,健脾除湿,补肾养阴为法,观察中医药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临床疗效。
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中医科门诊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5~45岁。诊断标准:依据《中国临床皮肤病学》[2]制定。皮损分级标准:根据Pillsbury 分级法。I 度:散发至多发的黑头粉刺,可伴散在分布的炎性丘疹;Ⅱ度:I 度+炎症性皮损数目增加,出现浅在性脓疤,但局限于面部;Ⅲ度:Ⅱ度+深在性脓疤,分布于面部、颈部及胸背部;Ⅳ度:Ⅲ度+结节、囊肿,伴疤痕形成,发于上半身。本研究中,皮损I 度患者39例,Ⅱ度患者50例,Ⅲ度患者11例。排除标准:职业性痤疮及药物性痤疮;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4周内使用过其他方法治疗者;有严重内科疾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 方剂组成 以疏肝健脾,清热除湿为主,佐以养阴活血散结之品,基本方:醋柴胡10g,白术15g,茯苓15g,生栀子10g,牡丹皮15g,赤白芍各10g,丹参20g,生地黄15g,鱼腥草15g,白鲜皮15g,金银花10g,连翘10g,玄参15g,防风10g,徐长卿10g。阴虚者,加二至丸或六味地黄丸;有脓疱者,加野菊花、土茯苓、生苡米或陈皮、法半夏;有囊肿、结节者,加浙贝母、白芷、夏枯草等。每天1 剂,分2次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
1.2.2 疗程和禁忌 治疗4周为1个疗程。每周复诊调整处方并观察记录皮疹有无增减及中医四诊记录。治疗期间忌食高糖高脂及辛辣刺激食物,忌熬夜。
1.2.3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痊愈:皮损全部消除,留有色素沉着,无新疹出现。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偶有新疹出现。有效:皮损消退30%以上,仍有新疹出现。无效:经过治疗后,皮损消退少于30%,或有大量新疹出现。
100例患者中痊愈37例,显效45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2.0%。痊愈37例中1个疗程痊愈者20例,2个疗程及以上新增痊愈者17例。
女性痤疮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据流行病学相关文献报道,女性痤疮患者较20年前增长了5倍,青春期后痤疮发病率达到12%~14%[4],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占青春期后痤疮的大多数,达到76%[5],在女性人群中,其发病率达到41%~54%[6,7]。该病临床常见,为损容性皮肤病,往往对患者的社交和就业产生消极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患者产生自杀倾向。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可与银屑病相当[8]。
3.1 女性青春期后痤疮辨证以肝郁脾虚为特点,治以疏肝清热,健脾除湿为法中医学认为痤疮责之肺胃血热,治以清泻肺胃、凉血解毒,但对女性痤疮的疗效欠佳。现代女性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日久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女性以肝为先天,怒伤肝,思伤脾,又肝气乘脾,脾虚失司,则水湿内停,久病伤气挟瘀,郁火炼津为痰,痰瘀互结而致病。肝郁脾虚为本病之本,瘀热痰结为发病之标。因此,治疗上以疏肝清热,健脾除湿为法,根据个体情况,佐以清热化痰,活血散结之品。临床常以丹栀逍遥丸为主方加减。往往3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有肺胃热盛的情况,酌情加清泻肺胃,凉血解毒之品,代表方为枇杷清肺饮合黄连解毒汤。陈彤云教授[9]认为痤疮辨证以湿、热、毒、瘀四方面为主,多与肺、脾、心、肝、肾等脏腑有关。
3.2 女性青春期后痤疮与月经周期关系密切(冲任失调)女性以血为本,气血不调,气郁化火,火热灼伤阴液,致冲任失调,阳热上熏面部,形成痤疮。一些女性痤疮患者往往月经前皮疹加重,并伴有月经紊乱、痛经、乳房胀痛、四肢肿胀、头晕头痛、心烦易怒等症状。此类患者多学习、工作紧张,饮食作息欠规律。经前期,阴血下注,阳热上亢而致经前痤疮皮损增多加重,用药宜加柴胡、郁金、川牛膝、益母草、泽兰等疏肝活血散热及引热下行之品;乳房胀痛加柴胡、香附、元胡、白芍、王不留行等疏肝柔肝,理气止痛之品;行经后,重阳转阴,阴长阳消,皮疹好转,加二至丸、六味地黄丸等养阴之品。范瑞强教授[10]认为女性痤疮病情程度与月经周期关系密切,主张顺应女性生理特点,运用周期疗法治疗女性痤疮。
3.3 女性痤疮皮损分布与经络辨证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所说:“凡面部所有之处,其脉俱有以维络之”。中医经络理论认为,足阳明胃经络脾,循鼻挟口环唇,止于前额,口周属脾,前额属胃;足少阳胆经络耳、出耳、下颊,颊部属肝;督脉经沿脊柱上行,止于面部,背部属督脉;任脉经沿胸上行,止于面部,胸部属任脉。痤疮的中医辨证以脏腑辨证、三焦辨证为主,而皮疹发于体表,结合经络循行部位,经络辨证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是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很好的补充。女性痤疮主要影响患者面部、下巴、下颌及口周,时有发于胸背和肩臂。
3.4 痤疮皮疹形态特点与辨证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多为病情程度多为中度,皮损较青春期痤疮轻,皮损严重者少见。皮损以粉刺、红色丘疹为主,伴小脓疱、小结节者,多肺胃积热,肾阴不足;皮损以囊肿、结节、疤痕等为主,伴粉刺、丘疹、脓疱者,多为痰瘀互结。皮疹经前加重,多肝经郁热,冲任不调。后期皮疹遗留色素沉着多为余热未清,气滞血瘀。
3.5 女性痤疮专方专药及辨证加减结合女性痤疮肝郁脾虚阴亏的发病特点,用方以丹栀逍遥散、二至丸或六味地黄丸加减以疏肝健脾清热,滋补肾阴。红色丘疹,脓疱较多,皮损炎症明显者,重用蒲公英、黄芩、地丁、板蓝根、连翘、白花蛇舌草、栀子、知母等清热泻火解毒之品;皮损色红,可予清热凉血之品,如丹皮、赤芍、丹参、生地黄等;结节囊肿明显者,予三棱、莪术、皂角刺、夏枯草、海藻、昆布、玄参、浙贝母、生苡米、桃仁、红花等软解散结、活血消肿;皮脂分泌多者,加茯苓、土茯苓、生苡米、泽泻、绵茵陈、侧柏叶、浙贝母等利湿化痰之品。
痤疮是一种严重影响自身形象及心理的疾病,其发病与患者心理状况、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在临床辨证治疗的同时,注重患者的心理指导与调适,普及科学护肤知识,强调饮食生活调护,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及疗效。中医药治疗重在整体辨证,治病求本,坚持疗程治疗,方获良效,并减少后期病情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