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与新生儿黄疸诊治相关性探析

2019-01-04 22:49张建文项李娥尚莉丽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肝胆脏腑大肠

张建文, 项李娥, 尚莉丽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一种常见疾病,中医认为黄疸的关键在于湿邪,病位在肝胆和脾胃,故而世人皆以脾胃、肝胆为治,殊不知其发生亦与胆汁上溢于肺有关。《临证指南医案·疸》中指出:“黄疸……病以湿得之……侵于肺则身目俱黄。”叶天士的这段对黄疸的认识和阐述不但阐明了黄疸的病因为湿邪,还指出其发病与肺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肺和大肠是统一的整体,二者在水液代谢方面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故与黄疸关系密切。新生儿由于脏腑功能都还不成熟,湿邪在体内若不能及时排泄出去,则易聚湿成患,上扰肝胆,侵及肺脾,熏蒸肌肤腠理,形成新生儿黄疸。本文重在通过分析“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与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相关理论支撑。

1 肺、大肠相关理论在胎黄病发病机制中的体现

1.1 中医对胎黄病的认识 中医所谓胎黄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新生儿黄疸[1],临床表现主要以新生儿皮肤、黏膜和巩膜的黄染为特点,因其发病主要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为胎黄。中医对于胎黄的认识可谓历史悠久,早在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便有相关描述:“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致生下小儿遍体皆黄,谓之胎疸。”中医理论认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2],表明其病因关键在于湿邪,湿邪为患可困扰肝胆,致使肝脏疏泄功能失常,则胆汁不循常道,外溢于体表而致黄染。近年来随着中医理论研究的不断挖掘,逐渐认识到胎黄的病位非止于肝胆脾胃,也关乎肺与大肠[3]。新生儿脏腑柔弱,功能不全,若肺失宣肃,则不能通调水道,易致湿邪留滞而为患,胆汁不循常道,泛溢肌表,形成黄疸;大肠传导失司,影响水液代谢及糟粕的排泄,则湿热毒邪上扰肺脾肝胆,影响脏腑功能正常发挥,致湿热之邪熏蒸腠理肌肤而发黄。因而在对胎黄的发病认识中,与肺和大肠关系的重要性逐渐得到重视。

1.2 胎黄与肺的相关性 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于诸外”,新生儿黄疸的病理变化外现于皮毛,而“肺主皮毛”,通过观察皮毛改变,可以推测肺的病理生理状态[4]。黄疸的病理因素为湿邪,肺位居上焦,主气、通调水道,在调节气机及水液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若各种原因导致肺失宣肃,通调水道失司,水湿内停,阻滞中焦,湿扰肝胆而黄疸成。现代医学对新生儿黄疸也有与之一致的认识。李青霞[5]通过临床研究分析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发现黄疸的新生儿中肺部感染所占比例最高。郝素芳[6]通过回顾性分析新生儿黄疸病因,发现感染是最主要因素,其中以呼吸系统感染居首。因此,不论是传统中医还是现代医学,都已经认识到在胎黄的发病与肺是密切相关的。

1.3 胎黄与大肠相关联 中医认为黄疸之病从湿得之。而大肠与湿邪关系甚密[7],其生理功能是“主津”,它参与人体水液代谢[8];且大肠为“传导之官”,传化糟粕,为湿邪的重要出路,因此大肠实际上参与了黄疸的形成与发展转归的全过程。若大肠受湿邪困扰,不能正常发挥其生理功能,则易致湿热毒邪扰乱各脏腑的功能,使毒邪外熏于腠理肌表,最终黄疸难以消退。传统观点认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9],因此在治疗湿邪为患时应当根据湿邪的致病特点选择因势利导,给病邪留以出路。新生儿体质娇嫩,脏腑功能尚不完全,肠蠕动相对较慢,胎粪容易在肠道内积聚,这不利于胆红素代谢,增加了肝-肠循环。已有研究证实“肠-肝循环”是胆红素重吸收的重要途径,此途径重吸收的胆红素增加是导致新生儿黄疸的主要原因之一[10]。李红梅等[11]研究表明,通过刺激新生儿排便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肝-肠循环途径对胆红素的重吸收,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较好,同时还能降低病理性黄疸的发病率。陈木全等[12]认为,在临床实践中可以通过帮助新生儿早期人工排便,促进胆红素排泄,达到提高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的目的。也就是说在现代医学的研究中,通过明确“肝-肠循环”与胆红素代谢密切相关,证实了大肠的功能失职可以导致黄疸,这与中医相关理论互为印证,充分证实黄疸与大肠密切关联。

2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治疗胎黄病中的体现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无论是从中医经典理论立据还是从现代实验研究成果出发,都证实了其与肺和大肠关系的重要性,因此从肺与大肠论治新生儿黄疸是切实可行且临床疗效明显的,尤其是对于新生儿这一特殊群体,能发挥其独到的优势。邱学兰等[13]研究表明,新生儿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治疗新生儿黄疸时可以充分利用新生儿肠道相对较长,且吸收能力强的优势,通过肠道给药,刺激肠蠕动,从而促进排便,可以阻断肠-肝循环,达到降低胆红素水平的目的。倪晟贤等[14]实践证实,通过给黄疸的新生儿口服布拉氏酵母菌,可以调节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促进胆红素排出,因此调节肠道菌群有助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高永荣[15]认为妈咪爱作为微生态调节剂,可迅速繁殖体内有益细菌,帮助新生儿快速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从而促进胆红素的排泄。丁媛媛等[16]研究表明,茵陈蒿汤可以有效促进新生儿排便,减少肠-肝循环,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明显。马荷仙[17]认为茵栀黄颗粒能通过诱导肝脏酶系统,促进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王荣[18]研究发现,肠道益生菌具有维持肠蠕动和促进胆红素排泄的作用,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治疗方法,可以降低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从而显著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是治疗新生儿黄疸安全有效的方法。中医认为“肺主气,气调则脏腑诸器官听其节制,无所不治”[19],故黄疸亦可从肺论治。所谓“气化则湿热俱化”,治黄需治湿,治湿需治气,而肺主气,所以治肺可以退黄,因此黄疸的发病及治疗都与肺密切相关。喻建平[20]认为,肺能宣肃人体气机,若肺气受困,可致胆气郁结而形成黄疸,因此治当理肺气,以复肺治节之功能。王春生[21]研究运用宣肺、清肺、肃肺、补肺等不同方法治黄疸,均从肺立法,临床疗效显著。李尚恒等[3]研究发现,肺和肝胆、脾胃的联系非常紧密,通过调节肺的功能,从肺论治黄疸,可以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临床疗效显著。常占杰研究证实了黄疸病无论在早期、中期、后期都可以从肺入手,通过肺治疗黄疸,疗效显著[22]。王春辉等[23]认为,黄疸的病位在太阴肺脾,因此主张从肺脾论治黄疸,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黄淑芳等[24]研究表明,在黄疸的治疗过程中应始终强调宣降肺气,从肺论治黄疸,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3 结语

本文通过探析“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与新生儿黄疸诊治的相关性,可以看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与新生儿黄疸的诊治密切相关。扩展了对胎黄病的认识,为新生儿黄疸的诊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对临床实践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肝胆脏腑大肠
吴盂超:肝胆医学创始人的创新灵感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大肠憩室是什么病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脏腑疏通术
敬民深处见肝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