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杭州 310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大、病死率高,给家庭及社会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预计到2020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将成为世界第三大致死原因[1]。随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的进展,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对于稳定期慢性阻塞性疾病的患者,延缓肺功能恶化、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改善生活质量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蔡宛如教授是浙江省国医名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30余载,学验俱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有独到的经验。现将蔡宛如教授从“脏腑之气”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经验整理如下,并附验案两例,以飨同道。
中医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肺胀”范畴。《灵枢·胀论》说:“肺胀者,虚满而喘咳。”描述了肺胀的临床特点。肺胀的临床表现以“咳、痰、喘”为特点,肺胀反复发作,多累及肺脾肾三脏[2]。《苍生司命》有言:“肺如华盖,其位高,其气清,其体浮,形寒饮冷先伤之,至于邪火克金,则伤之重矣。”[3]《诸病源候论·咳逆上气候》云:“肺虚感微寒而成咳。咳而气还聚于肺,肺则胀,是为咳逆也。”[4]肺胀者,病程日久,肺气本虚,而肺为娇脏,又常受外邪所犯,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肺病日久,子盗母气,则致肺脾两虚。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母病及子,则肾气虚衰、肾不纳气。而脏腑之气,对立统一,若肝郁气结、胃气上逆等,均能引起其他脏腑的气机升降异常。蔡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咳、喘”均是由于气机的升降出入异常引起的,而“痰”随气病而生者较多。脏腑气机升降,各司其职,如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气机失调则百病生。脏腑的气机升降运动,应是升中有降、降中寓升、协调平衡。某一环节的异常均能导致气机运动的异常,若水津失布,必致津液停蓄而生痰。蔡师[5]认为,治疗肺胀不能单一从肺论治,化痰与治气,是肺胀治疗的关键,而治痰应以治气为先。故针对慢阻肺患者的“咳、痰、喘”等症状,若能从整体出发,调畅气机,使脏腑之气升降恢复正常,则症状多能得到缓解。本文从慢阻肺患者常见的气机升降失常证型入手,如肺失宣降、肝气郁滞、脾虚失运、肾不纳气、胃气上逆等,从脏腑之气论治,总结蔡师临证用药经验。
2.1 宣肺降气,肝肺同治 肺气失宣,则发为喘;肺气上逆,则发为咳;喘咳症状,多源于肺,当治肺为先,兼顾他脏。慢阻肺急性加重者,蔡师常选用射干、麻黄、厚朴温肺降气,配合白前、前胡等降气止咳之品,再加之桔梗,既能引药入肺,又能与降气之品升降相因,使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复于常态。蔡师指出,白前与前胡虽药效相似,然白前以止咳为长,前胡以降气为长,临床应区别应用。蔡师好时令用药,深秋季节,蔡师喜用桑杏汤加减,如桑白皮、枇杷叶、杏仁等,既能降气平喘,又兼以润肺止咳,使肺降则气顺。肺胀为慢性病程,临床多见合并肝郁气滞者,肝主疏泄,郁则气机郁结,则发为咳。此类咳嗽多为临床“情志失调型”咳嗽[6],若咳嗽日久,气机不通,则痰湿内蕴。蔡师喜用柴胡、郁金、厚朴、香附等疏肝理气之品。肝舒则气畅,气畅则痰自消。若肝阳上亢者,则用地龙、僵蚕,既能平肝熄风,又能清肺平喘,解除气道痉挛。肝气通达,肝平则咳止也。对于一般的慢性咳喘,蔡师亦常加用小柴胡汤加减,取其和解少阳、通达表里、和畅气机之意。
2.2 理气健脾,和胃降逆 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不足则百病生,蔡师治肺胀,必顾护脾胃,且多配伍理气之品。《医宗必读》有云:“脾为生痰之源。”[7]脾失健运,水液输布异常,则留而化痰。对于脾胃气虚的患者,蔡师常选用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加木香、苍术等,调畅气机,以达到补而不滞、脾胃升降复常的目的。咳嗽痰多者,加二陈汤理气化痰。若舌苔厚腻,加杏仁、蔻仁、薏苡仁,取三仁汤之意,杏仁宣肺,蔻仁宽中,薏苡仁渗湿,使三焦气畅,水液运行。脾虚食滞者,用鸡内金、神曲等健脾消食,以恢复脾胃运化。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若胃失和降,上逆于肺,则为“胃咳”[8],对于此类咳嗽,蔡师常用和胃降逆法,辅以宣肺,使胃气下顺而不致犯肺,肺气宣发而咳止。临证多选用旋覆代赭汤加减,再加浙贝、海螵蛸等制酸之品,既能和胃降逆,又能制酸止咳。或用半夏厚朴汤降逆祛痰。若肝气犯胃者,蔡师擅用左金丸加减,重用黄连泻肝,少佐吴茱萸,下气兼以疏肝。
2.3 扶正益气,贯穿始终 蔡师认为,肺胀病者反复发作,虚证为多。若遇急性发作,虽多见痰热、外寒,但多为本虚标实证,治疗不可攻伐太过。而对于缓解期患者,治疗多用扶正益气之法。阴虚为主者,常用北沙参、麦冬、百合等清热养阴,清疏肺胃。对于肺失固表、腠理不固者,则重用黄芪,再加白术、防风组成玉屏风散,内可补气,外可固表,预防为先。若肺脾两虚者,临证常选用人参、黄芪、茯苓、甘草等补益肺脾之气。肾气虚衰者,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补肾滋阴,纳气平喘。《类证治裁》有云:“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9]蔡师认为,慢阻肺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多见“上实下虚”之候,肾气虚衰则水不归源,泛而为痰,痰浊壅肺,则见喘咳痰多。蔡师多用苏子降气汤,再加之紫石英、沉香,或蛤蚧、五味子,既能温补下元,纳气平喘,又能补肺降气,祛痰止咳。
3.1 案例1 患者缪某,女,64岁,2017年5月17日初诊。主诉:反复活动后气急10余年,加重半年余。平素规律使用吸入剂,时下症见活动后胸闷气急,休息后多能自行缓解,咳嗽咳痰少,气急时可及喘鸣。舌淡红苔白微腻,脉弦。中医诊断为肺胀,肺虚痰热证,西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予中药7贴,处方如下:蜜麻黄9g,射干12g,炒前胡10g,厚朴 10g,桔梗 10g,炒黄芩 12g,鱼腥草 25g,金荞麦 30g,白芍 12g,甘草 9g,陈皮 10g,北沙参 12g,蜜黄芪20g,白术10g,百合10g,茯苓15g。2017年5月24日复诊,气急较前明显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予前方黄芩、桔梗减量至9g,去射干,加麦冬10g。
按:患者活动后气急10余年,辨证属中医“肺胀”,肺虚痰热。“肺胀”反复发作,肺脾肾三脏虚损,气道不畅,肺气壅滞。本次为急性发作,予以降气化痰,兼以扶正。方中射干、麻黄相互配伍,宣肺祛痰,下气平喘,加厚朴降逆平喘。前胡止咳降气,陈皮理气化痰,桔梗引药上行。黄芩、鱼腥草、金荞麦清热化痰,白芍、甘草合用,酸甘化阴,养血收敛,解痉止挛[10-11]。黄芪、白术取玉屏风散之意,益气固表,加之茯苓,共同巩固肺脾之气。百合、北沙参养肺阴为主,加强扶正之功。二诊气急改善,予加麦冬养阴润肺。
3.2 案例2 患者叶某,男,75岁,2017年5月24日初诊。主诉:反复胸闷气急伴乏力3年。西药常规使用思力华、信必可。现症仍有活动后胸闷,乏力明显,活动少,无明显咳嗽咳痰,无发热等。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中医诊断为肺胀,气阴两虚证,西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予中药7贴口服,处方如下:太子参 15g,茯苓 15g,白术 10g,甘草 9g,五味子 6g,麦冬 10g,丹参 15g,川芎 9g,茶树根 15g,生地15g,桔梗 9g,前胡 10g,苏子 10g,川朴 10g,炙黄芪20g。2017年5月31日复诊,患者胸闷气急减轻,乏力好转,活动量较之前增加,按前方继续服用7贴。
按:患者辩证属中医“肺胀”气阴两虚证,平素常有喘息气促、咳嗽咳痰、乏力等表现。稳定期应治本为主。患者乏力、胸闷,舌暗红苔白腻,辩证属肺脾气阴两虚,治疗宜健脾补肺、降气活血。方中太子参、茯苓、白术、甘草组成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太子参、五味子、麦冬组成生脉散养阴益气,丹参、川芎、茶树根活血行气。肺为贮痰之器,前胡、苏子降气消痰,桔梗祛痰排脓,携药上行,三药合用,有助肺气升降功能恢复。脾为生痰之源,川朴则是入脾胃经,宽中燥湿化痰,与四君子汤合用健脾化痰。再用黄芪益气固表,生地养阴生津,凉血止血,全方共奏健脾补肺、气阴双补、活血行气之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程日久,兼证繁多,治疗不似急性病之单纯。若遇久咳久喘者,需仔细辨证施治。慢阻肺之“咳、喘”,一般是由气机升降异常引起,而“痰”为气机壅滞、水液不化而生。临证常见慢阻肺之病机,除外邪侵犯致肺气上逆外,肝郁不舒、胃气上逆、脾虚失运、肾不纳气、三焦气机失常者不在少数。蔡师认为,化痰与治气,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的关键,而治痰应以治气为先。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蔡师主张宣肺降气的基础上,兼顾脏腑之气,如根据临床辨证,辅以补气纳气、疏肝理气、健脾降逆、温肾益气等,使气机升降复常,气顺则痰液自消,气降咳喘自止。急性发作期可加用清热化痰、解痉止咳之品,缓解期则适当加用养阴补肺、益气固表、温肾益气之品。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上,随诊加减,常获佳效,值得临床运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