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

2019-01-04 04:30:38谢晓娟李俊玲
关键词:科学主义人生观胡适

谢晓娟,李俊玲

引 言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以来兴起的以追求科学和民主,救亡图存为时代主题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运动。在这个运动中,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落后与进步之间的较量以各种运动、实验、思想传播、斗争与社会改良等各种方式展示出来。这个历史过程以激烈的思想交锋,错综复杂的历史人物,多重叠加的时代主题成为展现中国人探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之路的历史画卷。其中,从西方引进的“科学”概念和科学主义思潮以及追求科学教育、科学体系、科学知识等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时代主题和那一代知识分子投身社会变革的主要抓手。科学与民主一道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发展症候的一种价值追求。从1915年到1925年,从《科学》和《新青年》创刊到“科玄论战”,科学主义思潮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独占鳌头,构成了中国近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并对中国早期共产党人探索中国发展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所谓“科学主义”是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中成长起来的文化意识形态。在积贫积弱的中国,对于在黑暗中探索中国强大之路的仁人志士而言,科学主义具有拯救世界的力量,是一种崇高的意识形态和信仰。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而言,科学主义既是一种方法,能够被广泛运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又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能够预测到事物发展结果的不证自明的公理。

在新文化运动萌芽时期,中国第一份有影响的宣传科学的刊物是《科学》。这份刊物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宣言。在中国,科学主义思潮基本上都延续着社会政治变革的价值追求,而少有实际科学的成果,这与西方的科学主义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中国知识分子接受科学主义思潮主要是基于对自身所处的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从而产生了对科学的崇拜,但是,却较少从科学自身价值来审视科学的意义。这就使科学在中国产生了独特的传播过程,这个过程与中国社会的近代历史发展紧密相关,构成了独特的历史景象。

一、 困境求索:科学意识在中国的兴起

按照余英时的说法,中国文化是一种“内倾”的文化。它的价值是内在超越、实现于心性之中而体现在日常人伦中,这种文化观为看待自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式和态度。这种文化中包含了一种信念:只要洞悉了人的传统和历史,便能够把握自然之道,这也导致了中国科技的落后。“工业资本主义、科学和技术便是西方近代精神的最中心,最具体的表现,而这些恰恰是中国所缺少的。”[注]余英时.中国文化史通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68.梁漱溟在谈论中西文化的区别的时候也谈到“中国人讲学问,详于人事而忽于物理,这是世人所公认的。”[注]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55.

西方国家在十五、十六世纪开启了资产阶级工业化的历程。这个历程是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其前提是宗教改革运动和文艺复兴破除了对神学的崇拜,凸显了人的需要和人的价值,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发展。在西方文化中,科学必须冲破神学的禁锢才能得到解放。在这一时期,人们用数学语言描述自然,用实验手段研究自然,天文学、力学、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得到了系统的发展,技术也得到全面的进步,并促进了工业的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现代文明的重要力量,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6世纪末西方传教士为中国知识界打开了西方知识的大门,科学开始传入我国。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一种新的描述和计算方法,达尔文的“进化论”则引发了超出科学以外的社会反响。清朝末年,中国内外交困,国家羸弱不堪,百姓民不聊生。因此,自强求富、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成为众多仁人志士的终极追求。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共和等都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寻求中国强盛,救国保种的尝试。但是,这些社会变革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于是,通过文化批判的形式进行政治改造就成为通向现代化道路的一种选择,文化成为社会变革的新支点。换言之,从制度批判再到文化批判意味着中国先进分子对中国危机的认识已经深入到文化的层面。而文化的危机实则是价值的危机,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文化权威或者一种新的文化价值成为走出危机的选择。亨廷顿说“传统制度的解体可能会导致社会心理上的涣散和沉沦颓废,而这种涣散和沉沦颓废又反过来形成对新的认同和忠诚的要求。”[注][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29.正是在这种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几千年以来形成的价值和文化权威产生了严重的疏离感和挫败感。“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导致知识分子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药方来拯救中国,从而走向了对传统文化激烈的批判和否定。在世界大变革和大变局中,迫切需要重新找到新的文化权威。西方世界从启蒙时代以来随着牛顿物理学的成功以及其他科学领域的突破,科学被看成是伟大的力量,正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这种科学的胜利以及对科学的崇拜传递到了全世界,也传递到了“睁眼看世界”的中国。在积贫积弱的中国,科学的出现就被赋予了一种文化的含义和价值,正是由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于传统文化的失望,对于传统价值的否定导致了对新的文化价值的渴望,从而赋予了“德先生”和“赛先生”以绝对的意义和终极的价值。科学主义就是这种追求和渴望的反映。正是由于科学主义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因此起初就被赋予了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而对科学本身的关注却放在次要的位置。

在中国,“科学”一词在甲午前后传入中国,但比较广泛的使用是在1902年以后。在五四之前,严复是介绍西方科学思想最有权威性的代表人物,严复译介的西方著作具有浓厚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权威的色彩,这种态度也影响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格致新报》将科学定义为“格致二字,包括甚宏,浅之在日用饮食之间,深之实富国强兵之本。”[注]严博非.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M]∥许纪霖.现代中国思想史论:下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479.1906年的《理学杂志》也把科学看成是人类的“能力之母”,“能力所判,而荣辱系焉,存亡在焉,生死决焉。”十年后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注]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J]. 新青年,1919,6(1).胡适比陈独秀更进了一步,“我们对于旧的学术思想有三种态度。第一,反对盲从;第二,反对调和;第三,主张整理国故。”“新思潮的唯一目的是什么呢?是再造文明。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造成的。进化不是一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的进化的。”[注]朱正.胡适文集:第1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3:149-150.胡适认为新思潮就是“批判的态度”,批判“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古代遗传下来的圣贤教训”,“对于社会上糊涂公认的行为和信仰”,主张“重估一切价值”。在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那里,科学具有了更高的价值和意义,那就是以完整的价值体系替换陈旧的落后的礼教、国粹、礼法、旧伦理等。

到了五四时期,科学获得了在洋务运动“体—用”原则以来的新的文化意义和终极的价值追求。胡适在《科学与人生观序》中针对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的“科学破产”论曾这样说:“我们试睁开眼看看:这遍地的乩坛道院,这遍地的仙方鬼照相,这样不发达的交通,这样不发达的实业,——我们哪里配排斥科学。”[注]朱正.胡适文集:第2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3:146.“中国人的人生观还不曾和科学行见面礼呢!我们当这个时候,正苦科学的提倡不够,正苦科学的教育不发达,正苦科学的势力还不能扫除弥漫全国的乌烟瘴气。”[注]朱正.胡适文集:第2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3:148.

清朝末年以来,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逐渐增多,而且很多留学者从日本转到了英美等西方国家。这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的吸引力有关,更与这些早期的知识分子迫切地想找到救国之道有关。一些就读于哈佛大学的学者倡议筹办一份刊物来宣传科学思想,更主要的是找到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科学》杂志应运而生。这份杂志创刊于1915年1月,其发刊词以坚决的口吻介绍了科学的使命:“科学之有造于物质”,“科学之有造于人生”,“科学之有造于知识”。人们因为科学的发展而明白了“自然之律令”,“经济学之定理”,“社会学之原理”[注]佚名.发刊词[J].科学, 1915,1(1).。但是《科学》杂志更是以忧国、救国作为其价值追求,在科学与文化、科学与教育、科学与战争、科学与实业、科学与道德、科学与人生等方面发表了大量文章,进行了很多讨论,其影响力颇为深远。《科学》杂志的成员后来大多成为蜚声中外的科学家。“中国科学社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中特殊的一群,但也肩负着同样的传统和使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和困惑的一群,而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文化传统,又使他们的专业精神服从于社会批判的价值取向。”[注]严博非.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M]∥许纪霖.现代中国思想史论:下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488.

二、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

19世纪中叶西方科学的观念发生了自牛顿以来的根本性的转折,也就是实现了认识论方面的转折。这一转折以马赫、杰文斯、毕尔生、孔德、穆勒等为代表,其核心命题不再设想认识本体之上的绝对世界和绝对规律,而是要建立一个丰富多彩的、充满主体精神和自由意志的多样化世界,个人价值和个人自由是最高价值。与西方以实证主义为主要形态不同的是,中国的科学并没有与西方的科学主义的转向同步,而是掀起了一场科学与玄学的论战。

(一) 对科学的质疑与对人生观的捍卫

科学与人生观早在1915年到1923年之间在《科学》月刊上已经有过争论。相信科学能够解决人生问题与对“科学万能”的明显质疑都来自《科学》月刊,1919年杨铨就曾经发文称科学并非万能,这种思想受到托尔斯泰对科学的态度的影响。杨铨介绍了托尔斯泰对科学的批判的四大要点,其中最核心的是科学不能解释生命之意旨,这也正是“科玄论战”的主要焦点。

1923年2月14日北大教授张君劢在清华的一篇“人生观”的演讲中提出人生观主要是“主观的、直觉的、综合的、自由意志的、起于人格之单一性的”,而科学则是“客观的、为论理的方法学所支配的、为因果律所支配、起于对象之相同现象”,“故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绝非科学所能为力,惟赖诸人类自身而已。”[注]张君劢.人生观[M]∥张君劢,胡适,梁启超,等.科学与人生观.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2-5,4.这无疑是对清末以来“科学万能论”的一种抵制,这种抵制也反映了一些仁人志士对西方文化能否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一种怀疑,这在当时确实是一种难得的清醒。保持这样一种观点的还有梁启超,他在《欧游心影录》中表达了对西方文化的怀疑和失望。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并没有否定西方文化带来的物质世界的改变,“我可以断言假使西方文化不同我们接触,中国是完全闭关与外间不通风的,就是再走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也断不会有这些轮船、火车、飞行艇、科学方法和‘德谟克拉西’精神产生出来。”[注]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79.但是,他也看到了西方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从文化未来发展的角度看到了西方文化正在经历着一种态度的变迁。这种态度的变迁“以前总是讲绝对,现在变成了讲相对;从前主知,现在主情意;从前要用理智,现在则尚直觉;从前是静的,现在是动的;从前只是知识的,现在是行为的。从前是向外看的,现在回转其视线于自己,于生命。”[注]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95-196.他还认为西方人由于自身与自然关系的紧张,而且又把这种紧张带到了人与人之间,最后会导致“冷漠寡欢,干枯乏味的宇宙中,将情趣斩伐得净尽,真是难过得要死。从他那向前路的一味向外追求,完全抛弃了自己,丧失了精神。……而唯有生命派的哲学具有改变态度的真实魄力和方法。”[注]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97-198.

(二) 对科学的捍卫与对人生观的批判

与张君劢展开论战的是丁文江,他在《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中认为玄学真是个无赖鬼,玄学是科学的死对头。他在文章中写道:“不是要救我的朋友张君劢,是要提醒没有给玄学鬼附上身的青年学生。我要证明不但张君劢的人生观是不受论理学公理的支配,而且他讲人生观的这篇文章也是完全违背论理学的。”[注]张君劢.人生观[M]∥张君劢,胡适,梁启超,等.科学与人生观.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6.他首先认为人生观是不能与科学分家的,而且物质科学与精神科学的分开也不是能成立的。因为“无论思想如何复杂,总不外乎觉官的感触。直接的思想的动机,间接的思想的原质。”[注]丁文江.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M]∥张君劢,胡适,梁启超,等.科学与人生观.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9.因此,如果按照玄学的本体论,那么我们的社会要成为一种什么社会?书不必读,学也不必求,知识经验都是无用,只要以“自身良心之所命,起而主张之。”丁文江还认为,玄学家对科学存在着误解,认为科学是物质的、机械的,欧洲的文化是“物质文化”,欧战以后商业要破产,所以科学是“务外逐物”。他认为“科学的目的是要摒除个人主观的成见,——人生观最大的障碍——求人人所能共认的真理。”[注]丁文江.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M]∥张君劢,胡适,梁启超,等.科学与人生观.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14.丁文江认为,科学能够破除成见,而且能够使学科学的人有求真理的能力,而且有爱真理的诚心。对于欧洲文化破产的原因,他认为“欧洲文化纵然破产(目前并无此事),科学绝对不负这种责任,因为破产的大原因是国际战争。”[注]丁文江.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M]∥张君劢,胡适,梁启超,等.科学与人生观.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15.他接着批判了张君劢所说的精神文明,这种精神文明指的是“自孔孟以至宋元明之理学家侧重内心生活之修养。”他说这种精神文明“士大夫不知古又不知今”,“养成娇弱,一无所用”,“懒惰”,“有起事来,如痴子一般,毫无办法。”最后,丁文江引用鲁迅的话说“我们观察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不能不承认人类今日最大的责任与需要是把科学方法应用到人生问题上去。”因而,所谓的“‘主观的、直觉的、综合的、自由意志的,单一的’人生观是建筑在很松软的泥沙之上的,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注]丁文江.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M]∥张君劢,胡适,梁启超,等.科学与人生观.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18.

丁文江对张君劢的批判只是一个开始。吴稚晖、胡适以及后来参战的陈独秀、瞿秋白等人,通过这场论战再次把科学和科学主义变成了一种哲学体系和一种最高的价值目标。吴稚晖的《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这篇文章把他的建立在物质世界之上的信仰称为“新信仰”[注]吴稚晖.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M]∥张君劢,胡适,梁启超,等.科学与人生观.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199.。这种信仰是建立在“宇宙观”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宇宙就是由“活物”构成的,无论是“现象世界,精神世界,万有世界,没有世界,无论适用时间空间的,不适用时间空间的,顺理成章的,往来矛盾的,能直觉的,不能直觉的,恒河沙数的形形色色,有有无无,自然也通通是活物。”[注]吴稚晖.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M]∥张君劢,胡适,梁启超,等.科学与人生观. 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203.而人生观是什么呢?“人生观不是人死观,人生观不止我生观,人生观共同他生观,人生观才有宇宙观”四个层次[注]吴稚晖.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M]∥张君劢,胡适,梁启超,等.科学与人生观. 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262.。

胡适大为赞赏吴稚晖,并说自己也为这种“纯物质纯机械”的人生观做辩护了。胡适认为“我们深信,精神的文明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提高人类物质上的享受,增加人类物质上的便利和安逸,这都是朝着解放人类的能力的方向走,使人们不至于把精力心思全抛在仅仅生存之上,使他们可以有余力去满足他们的精神上的要求。”[注]朱正.胡适文集:第2卷[M]. 广州:花城出版社,2013:252-253.“西洋近代文明的特色便是充分承认这个物质的享受的重要的。”[注]朱正.胡适文集:第2卷[M]. 广州:花城出版社,2013:253.胡适又说,西洋文明的精神方面的第一特色是科学,科学的基本精神在于求真理,因为只有真理可以使人自由,使人更强有力,使人更聪明。只有真理能够打破环境的束缚,天不怕,地不怕,“堂堂做一个人”。而东方的文化则是懒惰的,“懒惰的圣人”喜欢物来顺受,不思不虑,自欺欺人,“夸大狂”。胡适总结道,“东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不同之点。一边是自暴自弃的不思不虑,一边是继续不断地寻求真理。”[注]朱正.胡适文集:第2卷[M]. 广州:花城出版社,2013:255.胡适认为,有人认为东方是精神的文明,西方是物质的文明,其实恰恰相反。因为东方的文明是拘束的,无法改造环境改良现状的文明,是“懒惰不长进”的民族的文明,是真正的“唯物的文明”,这种文明不能满足人类精神上的要求;而西方的文明则是寻求真理以解放人的心灵的文明,能够改造物质环境的文明。这样的文明能够满足人类精神的要求,这样的文明才是“精神的文明”,“绝不是唯物的文明”。陈独秀则认为应该对超科学的人生观进行“科学的解释”,这个科学的解释就是物质决定或经济决定论的历史唯物主义。陈独秀说,“我们相信,只有客观的物质原因可以变动社会,可以解释历史,可以支配人生观。”瞿秋白在这一点上做得更加坚决,他认为社会历史的变化与自然界的因果变化是相同的,所以我们要求科学的真理,并实现对社会的改造。“技术的发展当然能成为各个方面的……人生的体育智育都可以充分地得到科学之助,而尤其是社会的组织,可以时时按科学的原理而交易,——或竟如剧院的移易布景,小孩子的搬异玩意儿,——纯粹只要求美感。”[注]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和社会主义[N]. 东方杂志,1923,21(期号不详).

(三) 救国压倒一起:科学主义的胜利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以科学的胜利而终结,科学以一种超强的价值观、态度和方法赢得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丁文江之后,还有许多知识分子开始了对张君劢人生观的批判。章演存从五个方面一一批驳了张君劢的观点,他认为张君劢把科学看成客观的、人生观为主观的是有失偏颇的。他还认为如果说人生观都起源于直接,是不是像黑格尔、孔子、释迦等等能够统一所有人的人生观了呢?[注]章演存.张君劢主张的人生对科学的五个异点[M]∥张君劢,胡适,梁启超,等.科学与人生观. 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78-80.朱经农等人接着批判了张君劢的人生观不受因果律支配的结论,认为既然张君劢认为人生观既为文化之枢纽,则文化之有益或有害即为人生观是非真伪之标准,怎么能说人生观不受因果律所支配呢?尽管张东荪等站在张君劢的立场上尖锐地批判了丁文江等人的科学崇拜主张,但是,如王星拱等人通过对科学的概念和人生观的概念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科学是凭借因果和齐一两个原理而构造起来的;人生问题无论为生命之观念,或生活之态度,都不能逃出这两个原理的金刚圈。”[注]王星拱.科学与人生观[M]∥张君劢,胡适,梁启超,等.科学与人生观. 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168.1923年的科学与玄学的论战既是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战,也是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论战,涉及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等复杂的问题。认识这些问题和研究这些问题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中国所面临着严峻的生死存亡的危机,因此,科学在与反传统的斗争中取得了天然的优势地位,并最终获得了科学与玄学之争的胜利。

三、 对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主义思潮的历史认识与判断

五四运动是爱国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它对中国启蒙的作用不言而喻,对于文化发展的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经过五四爱国运动,中国人民有了新的觉醒,特别是青年中的一批先进分子,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重新考虑中国的前途,探求改造中国社会的新方案。他们纷纷撰写文章,创办刊物或成立社团,以介绍、传播和研究国外的各种新思潮。”[注]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M].北京:中国党史出版社,2002:54-55.在这些思潮中,科学主义以其对旧制度和旧文化的批判成为一批知识分子的批判武器。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了一百年,在这一百年中,一部分早期的知识分子因为接受了西方的进步思想,并结合中国的实际研究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方案,投身各种伟大实践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成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些早期的知识分子则选择了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西方的民主化道路,成为西方道路的鼓吹者和传播者,并与最初的愿望渐行渐远。此外,还有一些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则走向了文化保守主义。站在当今的角度看,我们不能苛求一百年前的知识分子都成为历史的预言家和圣人,但是,这些早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值得今天的知识分子永远学习和敬仰。

第一,科学主义思潮代表了早期知识分子的觉醒,是一种推动历史进步的思潮,科学主义的出现是早期知识分子觉醒的产物。在新与旧社会的转型中,早期知识分子显示了勇气和胆量,与陈旧的僵化的旧社会决裂,对旧传统进行批判。“新思想来势汹涌,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注]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M].北京:中国党史出版社,2002:55.“陈独秀及其同伴不是科学家,而是试图把科学适用于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领域并进而提出其变革方案的启蒙者。……他们实际是以思想先知的身份推进一种广泛的群众性的运动,用科学及其他西方的价值观去召唤那些迷失于旧世界中的国人,进而改造社会。”[注]汪辉.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科学话语共同体:第二部(下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210.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推动了陈独秀转变为历史唯物主义。陈独秀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概念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人类与自然界都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因而都为自然法则所支配,都可以找到客观因果关系;二是科学的实证方法不仅适合于自然规律,而且普遍适合于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因此科学的方法是万能的;三是唯物史观是对一切社会现象的科学解说,其核心是经济对于制度、宗教、思想、政治、教育等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陈独秀的“科学”的根本精神在于指导“新青年”建立一种新的信仰和人生观。此外,科学在陈独秀那里,也具有反传统的意义,“科学”与“理学”具有明显的反相关性。他在对孔学的批判,特别是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礼教的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政党、妇女参政、男女平等、夫妻父子关系、礼法异同、丧葬仪式……等等从人伦日用到家国社会各方面的观点,从而阐述了“法律上之平等人权,伦理上之独立人格,学术上之破除迷信,思想自由”的现代价值观[注]陈独秀.袁世凯复活[J].新青年,1916,2(4):3.。正是因为受到了科学主义的熏染,陈独秀等人很快成长起来,成为那个时代的先驱,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陈独秀、胡适等正是高举‘科学’这面旗帜,有力批判了一切旧礼教、旧伦理、旧道德、旧文化、旧政治以及鬼神迷信。也就是说,经过‘主义化’的科学是启蒙思想家手中进行思想启蒙、反对封建传统的有力武器。仅就这一点,其历史功绩也是十分巨大的。”[注]邱若宏.论五四科学思潮中的科学主义倾向[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07.

第二,科学主义思潮被赋予了文化的价值,因而成为新的权威。中国知识分子在接受科学主义思潮的过程中带有鲜明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思维的特征,也就是说用传统思维来反传统,所以,科学主义在反传统的过程中也同样会陷入固有的思维模式。将科学作为与伦理价值相联系正是中国文化对待知识的顽强的传统,这就导致中国文化在解释自然科学原则的时候,也把这些原则看成是解释社会的,从而具有了道德意义。这就使得科学和科学主义在中国上升为一种道德的力量,从而在批判权威的时候自己也成为一种新的权威。新的权威的出现显然背离了科学开放性的属性。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知识学术领域,一些思想家认为科学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知识形态,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一切学科都被赋予了科学化的特点。比如在人生观领域,围绕着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议也显示出了科学对人生的控制。丁文江和吴稚晖等人都认为人生是被因果律所支配的,人类等如同机器一样。在一些青年人看来,“赛先生”就是新的价值体系,新的价值信仰,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和天经地义的价值。

第三,科学主义思潮对科学的崇拜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见和对人文精神世界的忽视。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发展和进步对近代刚刚“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在对西方文明极度崇拜的同时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采取了否定的态度。正如鲁迅说,“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掉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注]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29.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从穿着到艺术到文学的批判深刻露骨,鞭辟入里,毫不留情。“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也就是男人扮女人。”[注]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96.“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地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注]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27.“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注]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28.而早期知识分子对科学的认知和判断是处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急剧转变时期,如何看待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困扰一代代中国人的重大命题。受当时历史条件和中国所处的危机环境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一些人高举科学的大旗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猛烈的批判,这虽然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但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历史局限性。对待传统文化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立场也导致了文化的虚无和历史的虚无。直到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出现,才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正确看待历史传统与民族发展的这些重大问题。同样,西方文明在近代以来显示出来的对自然环境、对道德和精神世界的巨大的破坏力也逐渐显现。“缺乏伦理道德感的经济理性”对人的控制导致了人的异化,显然,很难单纯用科学的价值和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现代化和工业文明所造成的对自然的破坏,道德滑坡等也使人们反思“科学至上”和“人类中心主义”所带来的后果。

最后,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抱负和情怀是值得今天的知识分子敬仰和学习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事国事事事关心”,“舍生取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既使是科玄论战的双方也都是受到这种情怀支配和熏染,传统知识分子可以说是“文化托命”之人,激进的知识分子则是“急起直追的”,“逐宇宙的大化前进。”[注]李大钊.新的!旧的![M]∥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98.中国知识分子的探究或者集中在国家的层面上,或者是集中在民族的层面上,或者体现在对底层劳苦大众疾苦的深切同情,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他们“期望建立起来的是一种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有机统一起来的伦理关系和伦理观念”[注]赵清文.五四“新道德”中的社会伦理取向及其基本内涵[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1.。正是因为知识分子的情怀、勇敢和勇气,才唤醒了千年以来沉睡的中国人的主体意识,才有了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不断探索,才有了后来中国革命和历史发展的伟大选择。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责任编辑:肖爱华)

猜你喜欢
科学主义人生观胡适
《胡适》
天涯(2023年5期)2023-12-06 07:38:00
反科学主义与“世纪末”文学的“时空”意识重构
“科学主义”影响下的五四文学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06
法治评估中的科学主义:反思与扬弃
法律方法(2019年1期)2019-05-21 01:03:46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新少年(2018年7期)2018-09-28 02:40:38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华人时刊(2016年17期)2016-04-05 05:50:37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