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政
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在传统工业化时期,矿业开发模式主要关注资源本身的效益和保障,未考虑生态负荷和其他产业发展。传统矿业由此导致了资源紧张、环境破坏、生态系统退化等困境,制约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演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环境是美好生活的重要表征和保证,新的文明形态、新的发展理念、新的思维方式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矿业发展方式也必然面临着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囿于传统观念和固有印象,人们对矿业的认识是单线式的,缺乏多维视角。近些年我国矿业发展特征正在悄然改变,由“黑色发展”逐步向“绿色发展”过渡。自2007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以来,绿色矿业经历了由概念、理念再到共识、行动的认知跨越,目前已进入规范发展阶段。2017年5月原国土资源部等六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提出了煤炭、石油、有色等7个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要求,明确了形成绿色矿山新格局、探索矿业发展新方式、建立绿色矿业工作新机制等三大任务[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EB/OL].(2017-05-10)[2018-08-12].http:∥www.mlr.gov.cn/zwgk/zytz/201705/t20170510_1507257.htm.。2018年4月自然资源部颁布了《非金属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绿色矿业的标准建设有了实质性进展。事实上,较之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对矿业的依赖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更加不可或缺。
从数量角度看,当前矿业产值占我国GDP总量的5%左右,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从需求角度看,一些新兴产业对于矿产品的供给种类和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新能源汽车作为低碳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交通工具变革的重要趋势,其动力引擎制造离不开锂等战略性新兴矿物材料。可以看出,矿业发展得当,不仅不会阻碍生态文明建设,还会为其增辉不少。
生态文明视域下,矿业已不单单局限于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冶炼等传统环节,而是可以延伸出一个系统完整的绿色产业链,如生态修复、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转变观念我们会发现,废弃矿山作为传统矿业的终端形态,同时也是“大地质”语境下新型产业的初始形态。怎样将露天采场、废石场、尾矿库、塌陷区等废旧矿山的遗留物重新“激活”,目前国内一些地区虽有一定实践,但对此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阐释尚付之阙如。本文以废弃矿山修复为逻辑起点,分析在此基础上的产业演进模式,为传统矿业的变革及矿业与其他产业的交融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传统矿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主要包括矿山地质灾害、矿区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毁损、水土环境污染等方面,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构成了严重危害,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成为地质矿产业的重要议题。
不少机构和学者对生态恢复进行了概念界定及类型梳理,美国生态重建学会认为生态恢复是将受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生物多样性和实现动态平衡;国际生态恢复学会指出其是帮助研究生态整合性的恢复和管理过程的科学[注]高林.对“生态恢复理论与实践”的几点认识[A]. 2013年全国生产矿山提高资源保障与利用及深部找矿成果交流会论文集,2013:134.;高吉喜指出,生态恢复是重建区域生物群落,并保持生态系统和人类文化功能的持续性过程[注]高吉喜.矿山生态修复,复的是什么?[J].环境经济,2014(11):32.,这里其已经注意到了生态恢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国内学者彭少麟指出生态恢复是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功能的过程[注]彭少麟.恢复生态学与植被重建[J].生态科学,1996(2):26.;焦居仁认为生态恢复是依靠生态系统自组织的长时间规律演替向自然状态演化的过程[注]焦居仁.生态修复的要点与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03(2):1.;胡振琪等认为矿区生态修复可以划分为自修复、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三大类,其中自然修复是最高层次的修复,能够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注]胡振琪,龙精华,王新静. 论煤矿区生态环境的自修复、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J].煤炭学报,2014(8):1752.。
需要注意的是,生态恢复和生态修复是一对高度相似又有所区别的词语。生态恢复强调依靠大自然系统的自我调控来规复生态原貌,强调的是生态功能的恢复;生态修复则是在自然恢复之余,辅之以人工手段加速恢复,防止生态系统进一步退化,强调的是摒除外界干扰,其既具有复原的目的性,又具有修整的主动性。正如卞正富所指出的那样,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都不可或缺,矿区生态引导性自恢复模式应成为主要路径取向[注]卞正富. 矿区土地修复的几个基本问题[J].煤炭学报,2018(1):190.。
国外关于矿山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早,在20世纪中期前后开始了相关方面的理念关注与技术创新。从理念方面来讲,美国强调农田、森林、地表、地下水等生态要素恢复原状,防止产生有害物质的沉积及地质灾害;德国主要考虑的是宏观环境的改变及社区居民对于良好环境的需求而非简单的复垦;法国注重将露天矿场转化为基本农田;澳大利亚着眼于生态矿业道路,创新矿业技术,将复垦内化为开采工艺的一部分。从技术方面来看,20世纪40年代,英美等国研制了液压喷播等工程绿化技术;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之后发明了喷射绿化技术和纤维土绿化方法;20世纪60年代后,一些矿业发达国家开始研究边坡绿化技术,最后演化为喷混植生技术。当前矿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即3S技术),致力于构建系统良好的生态运行服务体系[注]李晓娜.矿山修复技术魅力几何[N].中国矿业报,2018-04-25(4).。
限于矿业活动密集度、人民生活水平等因素,国内在早期并未对环境破坏后的生态修复产生足够关注。随着环境压力剧增,20世纪90年代后,从政府到民间对矿山生态治理和土地改造利用有了强烈的吁求。近几年,中央政府及有关部委密集出台了涉矿生态治理的相关规划要求,从国家层面加强了制度供给,见表1。目前全国用于地质环境治理的资金超过9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约290亿元,安排项目1954个,地方财政和企业自筹资金约610亿元,累计完成治理恢复土地面积80万余公顷。“矿山复绿”行动共治理矿山3310座,治理面积超10万公顷[注]刘晓慧.绿色矿山,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N].中国矿业报,2017-08-26(A2).。
表1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修复的相关规划要求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政府网站整理。
据2015年原国土资源部对第一、二批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的验收评估,发现矿区土地复垦率平均达到95%左右,较之前有明显提升。但当前地质环境年度破坏量依然大于治理恢复量,矿山环境修复任务仍较艰巨,例如,作为全国经济版图的重要战略轴线,长江经济带矿区废水排放总量占全国的40%以上,矿业开发造成的土地占用破坏面积以年均近8%的速度上涨[注]成金华,朱永光.着力解决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问题[N].中国环境报,2018-08-03(3).,这亟须破除固有思维惯性,以生态文明和“大地质”的发展理念统揽矿山地质修复。
所谓“大地质”,是指地勘部门除了矿产勘查这一主业外,工作空间还涉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农业地质等民生地质和社会地质服务形态。某种程度而言,绿色发展催生了“大地质”建设。在“大地质”思路的指向下,矿业获得了与多种产业联动共生的发展机会。
随着人们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认识深化,矿业发展方式与路径不断演变,矿山的内在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地质修复由最初的模式1.0升级为2.0,再向3.0迈进,3.0模式是未来绿色矿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地质修复1.0模式是指针对矿产开发过程中造成的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土壤等生态环境的损毁,进行灾害治理和生态修复,其是矿山地质环境修复的初始阶段。以复垦、绿化为主要体现的地质修复1.0模式是建设绿色矿山的基本条件,但随着生态修复理念和实践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绿色矿山不是简单的绿化矿山,而是需要构建系统的生态矿业工程来实现。
美国生态学家H.T.Odum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提出了生态工程的概念,旨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协同[注]奥德姆.系统生态学[M].蒋有绪,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我国学者马世骏也有类似表述[注]马世骏.生态工程—生态系统原理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1983(4):20.。有学者指出,生态矿业工程作为生态工程内涵的一部分,是指要求矿业项目在规划、立项、设计、施工、闭坑全过程中,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与修复融为项目的有机元素,以法律形式明确各阶段的资金投入和社会责任[注]于润沧.构建生态矿业工程是建设绿色矿山的迫切要求[N].中国矿业报,2018-07-17(1).。我们认为,生态矿业工程虽然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界定矿业绿色化道路,但其意蕴囊括了矿山修复的主要理念和方式,带有鲜明的模式集成逻辑。在此背景下,地质修复1.0模式难以涵盖生态修复的全部特征,其内涵与外延必然扩展至2.0和3.0。
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矿山开采规模愈来愈大,开采范围离城市边界愈来愈近,矿山生态修复必然要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相耦合。地质修复2.0模式是在矿区生态修复的基础上进行要素提升、生态再造,打造矿山地质公园、城市湿地公园、休闲旅游集聚区等生态服务产品,是对1.0成果的产业更新和对矿区地质修复的边界拓展,既延伸了矿业产业链并提高了附加值,也是环境治理多元化的体现。从“矿坑”到“公园”的转变,不仅是矿山物理形态的变化,更是发展理念和实践模式的变革。
截至目前,自然资源部共通过了8批237处国家地质公园、4批88处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名单,其中不少已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湖北黄石公园、唐山南湖公园、四川嘉阳煤矿、辽宁阜新海州煤矿等,矿山公园建设也从单一化向特色化和综合化转变[注]甄莎,高伟明,张忠慧.中国国家矿山公园现状研究[J].中国矿业,2018(11):11.。
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及生态重建领域,以地质修复1.0、2.0模式为基础,重点打造以多产业融合发展为特征的3.0模式,三种模式既相互关联,又层层递进,见表2。作为近年来方兴未艾的矿区生态修复模式,地质修复3.0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引擎。
表2 地质修复的模式类型、路径及案例
续表2
资料来源:根据自然资源部网站以及调研资料整理。
在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规制下,地质修复3.0模式是实现矿山综合利用的有效“武器”,为矿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思维,具有明确的内涵指向和行为特征。
生态生产力是未来中国经济最具潜力和可持续性的生产力形态,节能环保产业有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趋势,已经在矿山修复、水源涵养等领域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咨询、设备、运营、管理等为重要环节的多维格局[注]史丹. 绿色发展与全球工业化的新阶段:中国的进展与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18(10):5.。作为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领域,地质修复3.0模式的价值旨趣就是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产业为基础,最大程度提炼和释放生态生产力,构建与资源环境禀赋兼容的生态产业体系,全方位覆盖三次产业。
从矿业全产业链的角度看,地质修复和多产业融合发展是矿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的有机组成。绿色矿业全产业链注重资源节约、高效、综合利用及生态保护,通过重构矿山系统,建立绿色闭环产业链和循环发展模式,使系统内各个环节都处于环境负荷范围内并达到绿色化发展目标,进而实现矿业活动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注]李国政.“绿色矿业”的逻辑机理、实践探索与推进策略[J].西部论坛,2018(2):79.。
基于打造矿业绿色全产业链的思路,矿山闭坑后,按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其综合开发利用,打造以“地质+产业链”为主要内容的多重产业协调发展,扩大绿色矿业产业链范围。因此,矿山地质修复3.0模式其实也是一种矿业链的重构,由此实现了矿业由低价值、高能耗的高碳发展方式向低能耗、高价值的低碳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其实质是建立绿色低碳矿业。
地质修复3.0模式的核心内涵是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即对原有矿山的区位禀赋、资源禀赋、文化禀赋、生态禀赋充分考量,并进行生态和产业两级提升,实现对环境的修复改善、生态品质的提升和地质资源的有效配置,形成区域新的产业链和经济增长点。该模式的重点是孵化文化、旅游、康养、创意、电商、种养等绿色产业形态,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见图1。
图1 地质修复3.0模式的内涵指向
可见,地质修复3.0模式通过功能置换,实现环境再造与产业再生,超越了矿业发展的一般内涵,涉及文化旅游、制造业、交通运输、市政建设等现代产业。因此,以矿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的3.0模式必然要树立跨界思维,走合作创新之路。跨界发展是社会资源大范围的整合利用,是传统矿业与其他行业实现基因重组、兼收并蓄的过程,包括顶层设计、空间规划、矿山修复、产业布局、生态提升、运营管理等内容。这种模式不但可以使传统矿业获得新生,也促进了不同行业、企业之间更为广泛深入的合作,不断衍生出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业态。
产业融入是3.0模式的重要前提,其意味着修复后的土地不再以自然要素的形态存在,而是以社会资本的身份出现,是“生态+产业+社区”的有机结合。因此,地质修复3.0模式的立足点和着力点不在于对地质环境的简单修复,而在于对其修复后的综合利用,见图2,其既追求生态环境价值,也需要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图2 地质修复3.0模式的框架思路
融合思维与创新发展是地质修复3.0模式的典型特征,3.0模式的持续有效运转离不开“四个融合”和“六个创新”。
“四个融合”包括产业选择与生态环境融合、项目设计与地区文化融合、生态恢复与景观风貌融合、发展效益与社区建设融合。矿山修复是对原有环境的扩容与提升,在此基础上的产业布局要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约束条件,达到资源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高度一致;矿区修复重建必须将地区“文化符号”纳入项目设计和实施的计划框架内,尽量做到“文化包容”,避免“文化排斥”。如果和现有地区文化特征相抵触,项目本身就会缺乏支持基础而变得不可持续;在矿山修复过程中,应以规划层面代替技术层面的思考,确立景观导入的生态思维和策略,通过景观空间结构的优化保障生态恢复的整体性实现;3.0模式最终产生的经济收益需要达成多方共享,外来资本获取利润和企业形象,地方政府获得持续性的经济发展和税收来源,社区居民享有就业机会和增收实效,形成共赢格局。
“六个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资本创新、平台创新和产业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是支撑,管理创新是关键,制度创新是保障,资本创新是动力,平台创新是纽带,产业创新是基础。
从技术层面看,当前绿色矿山被纳入了《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目录,生态修复作为其有机部分,在对矿区产业统筹规划与协调发展做出科学评判的同时,需要加强标准建设,建立生态修复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加快相应生态产业的技术研发,改进工艺流程,强化科技创新。
从制度层面看,地质修复3.0是一种新的理念和模式,既离不开包括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环节在内的全流程服务,也离不开政策、市场的主体参与,既需要政府统筹,又需要参与单位协同。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工程,需要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破除旧有体制机制障碍,从源头和全局维系矿山生态修复有序进行。
从管理层面看,不同于一般矿山环境的整治和恢复,地质修复3.0模式兼顾生态保护与资源保障,旨在构建多种绿色产业融合的生态价值链。同时,市场化、开发式、第三方治理等新观念和机制贯穿于模式运行当中,使得地质生态修复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些对固有的管理理念和手段产生了不小冲击。因此,应创建一套适应新形势的现代管理模式,加强对地质生态修复工作的整体推进和综合治理。
从资本层面看,新时代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发展矿业小镇等战略思路为地质修复3.0模式提供了广阔空间,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2015-2020年,中国绿色发展的相应投资需求年均约3万亿元,超过80%的资金需要社会资本解决。因此,无论是生态修复抑或产业更替均需资本介入尤其是社会资本参与。当前PPP模式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亦可运用于矿区生态治理。PPP模式既可缓解政府财政资金缺口压力,又可提高民间资本的使用效率和回报率,是矿山环境修复的新动向。
从平台层面看,实现行业协同、项目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是新时代矿山生态修复的基本要求。通过建立行业协会、战略联盟等社会组织,吸纳关联企业,构建内部对接、外部嫁接的资源合作创新平台,可以有效发挥资本集聚、技术集成、人才集中的多重资源优势以完成矿山修复目标,克服单一力量在其中的不足。
从产业层面看,如果说生态修复是“本”,那么产业再造就是“根”,产业导入是增强矿山修复区域造血功能的必然途径。产业选择的视角既要精准化也要新颖化,详细甄别契合当地发展特征的产业种类,在此基础上敲定修复方案。
矿山生态修复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是矿业地质领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新时代下,要精准把握五大发展理念与地质修复的逻辑聚合点,探索五大理念对地质修复实践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矿山生态修复要立足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两个层面,树立产业生态圈思维,搭建“地质+多产业”融合发展的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架构。构建系统完整的目标体系和集成高效的运行原则,实现自然资源总资产的增殖,是矿山地质修复3.0模式的应有之义。
矿山地质修复3.0作为生态文明时代地质修复的新模式,必然以推动矿区绿色发展和生态进步为根本任务。我们认为,构建绿色矿业产业链需要对全链条各环节的“生态足迹”进行评价,确定整体矿业产业链的绿色含量标准及每个环节的环境损耗度。有学者提出了“生态占用”的概念,指资源耗费和污染排放对生态空间的需求和挤占[注]李虹,熊振兴.生态占用、绿色发展与环境税改革[J].经济研究,2017(7):124.。按照这一概念,传统矿业发展模式存在大量的“生态占用”现象,作为绿色矿业的重要实现手段,地质修复3.0模式就是要破除这一负面效应,实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注重生态综合修复,提高矿区生态韧性和生态容量。
实现矿产地质界绿色发展,关键是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观念和技术创新。地质修复3.0不是单纯的环境治理,而是涉及建立何种地质生态体系以及何种生态产业结构等宏观问题。作为1.0、2.0模式的升级版,地质修复3.0的目标设定既具有单一特定性,又具有多元普遍性,还具有内部嵌联性。其中多元性是相对于单一性而言,指在修复过程中同时实现多个目标;嵌联性是相对于松散性而言,指各目标之间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而非各不相关。
矿山修复3.0模式具有一个宏观目标,在其规约下又有中观目标和若干个微观目标,不同层次的目标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目标体系。我们认为,宏观目标是根据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和城镇化总体布局,创新绿色矿业模式,建设现代矿业文明,实现绿色价值最大化。中观目标是释放地质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实现区域绿色发展。由于3.0模式囊括了1.0、2.0模式的特征与架构,因此会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具象目标,包括地质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等。具体而言,矿山在修复过程中需要防止产生新的破坏,巩固已有修复成果。“生态结构压力”减缓后,需要对矿区的产业布局进行重建,没有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植入,土地最大化利用的目标就无法实现。除了实现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外,社会资本的进入必然以经济效益为追求目标。比之其他“硬目标”而言,文化建设作为“软实力”,更具有内在张力和持久性,是生态修复之“魂”。
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生态系统内各因素共生发展是生态学的基本定律。矿区可视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将废弃矿山和多种产业有机融合,可以使原有生态系统进一步升级,形成新的更为综合协调的生态体系。从本质来说,地质修复3.0模式基于工业生态学,将生态环境、资源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联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了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为中心的绿色产业网络;从形式来说,地质修复3.0模式将实现“废矿荒山转换为绿水青山、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的两极转换为着眼点,尝试构建地质修复、环境提升、产业植入、生态和谐为一体的产业生态四圈层结构,形成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生互动”,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效并举”的产业综合体等终端绿色消费品,见图3。
图3 地质修复3.0模式的目标圈层体系
绿色发展是世界发展范式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修复本身属于环境治理的范畴,应纳入绿色治理的分析范式中。绿色治理需要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增强“透明性”,将环境、经济、资源总揽到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中,实现发展模式的绿色转型,这需要强大的统合能力和科学的发展理念[注]廖小东,史军.绿色治理:一种新的分析框架[J].管理世界,2017(6):172.。在理论指导和实践引领上,必须将“五大发展理念”和“五位一体建设”融入矿山地质修复当中,统筹矿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遵循以制度、体制供给和创新为主要内容的顶层设计原则、以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生态原则、以产业协调和文化继承为主要内容的精准匹配原则、以和谐和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利益共享原则。
第一,顶层设计原则: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凸显制度优势[注]高世楫,李佐军.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18(9):60.。地质修复3.0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以“算大账”为特征的顶层设计对其成功至关重要,其不仅要求对修复区域的整体范围、功能定位、产业选择、生态设计、修复方案等通盘考虑,也要求将矿山修复作为矿产开发过程的一部分,考虑将修复成本纳入总成本预算,摒除目前开采和修复割裂的状态,综合分析项目建成后的经济、社会、生态多重效益。另外,需要从整体上思考地质修复3.0布局及其与1.0、2.0的关系,合理划分产业边界,在明确三种模式各自范畴的同时,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统筹把握,三种模式边界“不错位”、职能“不缺位”、功能“协同补位”,并相互支撑。
第二,绿色生态原则: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确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中心价值,增强全社会自然资本意识,推动其大量增殖[注]王干.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18-02-09(7).。必须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地质修复3.0模式全过程,增强生态红线意识,以生态优先为中心设计产业布局,摒除“三高”项目和资源依赖型项目进入3.0区域,防止修复本身产生新的生态隐患。矿山修复区域产业植入应杜绝功利思想和短期行为,消除安全隐患,注重与其他要素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精准匹配原则:由于不同矿区的地理形态、山体构造、毁损程度、发展水平、政府要求等存在差异,生态修复模式、产业设计和部署不可能千篇一律,而要突出精准和适用。精准性与匹配度主要体现在与本地区的要素禀赋、知识逻辑、文化偏好、发育程度、发展需求、产业传统等方面的契合,防止产生“排异”现象。在产业匹配的前提下,根据产业布局和产业定位制定系统的修复方案,例如上海世贸集团打造的佘山深坑酒店,保留了原有矿坑景观,不仅降低了修复成本,而且还能体现区域和产业特色。
第四,利益共享原则:产业链构造是地质修复3.0模式的主要部分,“参与式发展”是实现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保障和体现。在打造矿业全产业链过程中,矿区居民的参与度非常重要。矿区修复后的产业选择、就业吸纳、管理监督等必须充分考虑周边社区居民的利益,将矿山修复与社区参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相结合,形成人、矿、地和谐发展的局面,增强社区群众的获得感。
从目前情况看,矿山修复1.0模式的“双复(复垦、复绿)”和2.0模式的矿山公园、湿地公园等业态,其大部分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会资本的后续收益较小,长期来看对地方经济的拉动和矿区周边农民的增收影响有限。3.0模式因其重新利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并涉及产业移植,政府具有更大的操作空间来平衡投资,对投资人后续补偿的可能性显著增强。地质修复3.0模式既解决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刚性任务,又减少了政府投资,便于政府财政盈余转入其他民生领域,还使社会资本获得收益,实现了矿山生态修复三赢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经济体系[注]新华社.开创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5-21(1).。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矿业的参与,绿色矿山不仅是新时代实现矿业生态文明的主要出路,也是绿色发展理念在矿业领域的鲜明体现。
到目前为止,我国绿色矿山建设经历了由“试点探索”到“全面推进”的过程。随着人们对绿色矿山的理论认知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入,以矿山地质生态修复和矿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逻辑起点的矿业接续产业发展凸显,开拓了矿业发展的新空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绿色矿业产业链。
矿山地质修复目前在我国广泛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探索地质生态修复新模式,使矿山重建目标由单纯的植被恢复向新兴替代产业过渡,不仅可以重新赋予矿山废弃地经济活力和文化内涵,也是对城市绿色景观体系的重要补充。
地质修复既是传统矿业的结尾,又是以此为基础的新型产业的开端,应以通盘、联动的思维统揽多产业发展。就修复阶段和内容来看,分别产生了初始的1.0模式、深化的2.0模式以及未来主要发展形态的3.0模式。矿山地质修复3.0模式以土地综合利用和产业融合发展为重要特征,不仅可以拉动策划规划、测量勘探、修复治理、生态绿化、苗木花卉等众多行业发展,还可以恢复和闲置大量土地资源,引入现代生态产业,拓展矿业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的领域边界;不仅可以达到去库存、去产能的目的,还可以有效激活部分传统产业,形成符合矿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态产品。
当然,地质修复3.0模式尚处于理念与实践的试验摸索与经验总结阶段,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例如,地质生态修复怎样实现矿产资源供给侧与消费侧精准配置,如何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和制造强国两大国家战略以及在修复过程中防止产生新的破坏等,这些问题需要另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