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艳芳,姚文辉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美术与设计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王阳明,字伯安,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书法家,后世称其为“全能大儒”[1]。王阳明是陆王心学集大成者,他的“阳明心学”开创了儒学一代新风,对后世影响深远。“致良知”“心即理”和“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主要理论。王阳明远继儒家孔孟之道,近承陆王心学之理,破旧立新,强调躬身实践并开拓弘扬而自成一体。论其书法成就,王阳明堪称大家。明代徐渭就其书法造诣将王羲之与王阳明做过对比,称王羲之乃“以书掩其人”,王阳明则“以人掩其书”,王阳明心学成就和作为思想家、哲学家的光辉掩盖了他书法上的伟岸风采。王阳明以心写书,凝思静虑,“以心御笔”,“技道齐运”,其书法摆脱了法度的惟妙惟肖而更为灵性自然,经苦思凝虑至境界升华更显清劲峻游,其书风多有骨气洞达,散逸自由之美。究其原因,乃以心写书、以书表心所致矣。观王阳明之草书《龙江留别诗》,行笔清劲流畅、疏朗有致,笔墨粗淡浓宜,一气呵成,与同僚龙江关别离,巡抚南方,虽家有牵挂、依稀不舍,但戎马驱驰,为天下开太平而孤舟远行,无豪言壮语亦无感伤之意;再观其《铜陵观铁船歌》,字体修长,笔法劲健、笔锋锐利,其铜陵献俘后对遭遇的人生坎坷和仕途险恶诸多感叹跃然笔尖;又观其《别妻侄诗》,字结绵密,章法摇曳,诗文笔落间道出了他“远客虽有依,异乡非久止”的辞归不愿行之心迹。可见,王阳明以心写书,践行着其心学“知行合一”的理念。在“道”与“技”的选择上,王阳明更趋于“道”的领悟,以“道”指引,回归书法之最初,“技道齐运”,挥毫间“技”与“道”已成一体,书法中无不流露出其卓然超越之本真。此亦是王阳明作为书法大家运笔的笔墨之道。
王阳明的《大学问》 《王阳明全集》 《传习录》等著作被收录于《明史》 《古文观止》等,其书法作品却存世不多。王阳明现今存世书迹共有74幅,书体包括行书、楷书、草书,以信札、碑刻、诗作为主。世人对王阳明书法方面的研究不多,原因大致有三:一是阳明心学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更多的研究者集中于他的哲学思想理论的研究,而忽视了其书法成就;二是王阳明生活年代距今久远,遗落散失在所难免,故而如今其书法作品难得一见;三是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强调书法造诣绝非临摹而成,须在躬身实践后自成一体,因而晚年删书不留后世以书稿字帖。然而,王阳明以心写书,书法中投射的心学哲理,又吸引着后世郄视其书法而得其心学。本文从王阳明部分存世书法赏析角度,尾随他由凝敛到自由的书风变迁历程,观照其“心学”与“书法”,以探寻其心学对其书法的影响。
王阳明出生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少年得意、中年流离、老有所成,一生不坠“做圣人”的青云之志。他一生文治武功,为官倡学,勋业卓绝,堪称学界巨擘;一代名臣,其德行、事功至今为后世所敬仰。按王阳明心学成长轨迹及书风变迁历程,其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34岁前(1472—1505),在其祖父王伦指导下,博览群书,研习兵法,“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乡试中举人、院试进士及第,在思想与现实中纠结,苦寻做圣人之道。这一期间曾临《自叙帖》,在“先生日取学书,比归,数箧皆空”后,“书法大进”。又受明代书法大家李东阳和陆深影响,30岁后王阳明书法已初具个性风貌。遗憾的是,这一时期王阳明存世书迹较少。
二是34岁至44岁(1506—1515)间,王阳明极度艰难后重获思想新生,虽政治受挫,但龙场悟道,让他明白“圣人之道,吾性俱足”,体悟到“心即理”,创立“知行合一”的“阳明心学”。这一时期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如《象祠记》 《何陋轩记》等笔力奔放昂扬、线条劲健的草书书迹。王阳明不以行书而以草书,是为一显悟道后身心解脱之欣喜与灵魂升华后之感慨。草书有张旭、怀素之法度,而不失自家之面目,笔画腾挪跳宕、变化无端,书由心画又自成章法,其草书已达到很高境界。
三是45岁至50岁(1516—1521)间,王阳明出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平乱靖难、屡建事功。正是在不停处理各类繁杂辛苦的地方政务和军事斗争的历练中,王阳明思想再度实现飞跃,以“致良知”最终使其“阳明心学”体系得以完善。这一时期,王阳明不同于龙场时期性情大起大落、偏激执狂,相对安稳的环境让其以更多心思精研书法。王阳明大多数存世手札书稿墨迹来自于这一时期,又以行书草书居多。书法运笔纯熟而点画精到,书风疏放超然且隽逸舒展,笔力灵润劲健且自由潇洒。这一时期不仅是王阳明一生事业的巅峰期,更是其书法造诣登峰造极的时期。
四是50岁到57岁逝世(1522—1529)间,王阳明基本上是“闲赋”回乡设院讲学,虽又受任总督两广平叛,但时间极短。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学界震动,同时其“阳明心学”快速广泛传播,成为自此之后中国哲学思想史中的重要学说。这一时期王阳明行草书依然挥毫随性洒脱,点画随意精到,结体修长,笔画痩劲,笔韵精湛,不失法度,意趣优美,章法自由。
王阳明现存世作品中以行书最多,楷书次之,草书精美但存世最少,另有碑刻书法存世[2-3]。行书是王阳明常用的书体,也是现存世作品最多的一种书体,王阳明本人也最为用工于此。王阳明工书法,中年以后,其书法臻于纯熟,率性自然而不失法度,笔意蕴藉而隽逸,骨力铮铮且和谐统一,一任自然,无故作姿态,无哗众取宠之意。
现存于世的王阳明行书代表作有《矫亭说》(图1)、《送萧子雍诗轴》 《铜陵观铁船歌》卷(图2) 等,另有大量行书信札存世。
图1 王阳明《矫亭说》册(局部)
图2 王阳明《铜陵观铁船歌》卷(局部)
王阳明行书取法王羲之行书名帖《圣教序》,其行书虽烙印二王风韵,但更自由洒脱,书法风格有明显创新。《矫亭说》是王阳明行书精品,是他经历龙场悟道、重返官场仕途升迁、心学精微融贯后,代其父王华为朋友所书。清人钱大昕在册页后题跋,评价该作“笔势纵逸如李北海。生平所说真迹,以此为最矣”。《矫亭说》之所以能成其行书代表,与两个背景相关:一是王阳明父亲王华的《矫亭说》文章本身是论述矫枉不能过正、克己复礼等儒学“中庸”之理,且求书之人为王华挚友,王阳明必专心书写;二是王阳明心学已有成就,以心写书的书法感悟,让王阳明书法“师古而不泥古”,随心所欲更趋自由。《铜陵观铁船歌》卷是王阳明献俘返回南都的舟中所作,王阳明作战有功三次献俘而不得武宗召见,感叹人生坎坷,心情十分沉郁。在《铜陵观铁船歌》卷中,王阳明用笔如刷,骨力铮铮,奇崛纵逸之势、愤懑之情逸于书中。《寓赣州上海日翁书》是王阳明的小字行书,通篇字体修长,单字连丝不断,沉稳平和,有米芾书法之神韵。此时的王阳明由于长期在南方带军作战,身染诸疾,已有辞归之意。写此书时已不讲究章法之规整,只为向其父表达拳拳忠孝之情,沉郁但无拘束,流露出渴望辞离仕途回归自由之心态。
王阳明草书作品多见于他被贬龙场经历人生坎坷黑暗之后,此时他的阳明心学已走向成熟。正因他对“心即理”“知行合一”有了更深理解,其书法风格才有了大的突破,字形也不再秉守二王规矩,线条更显宽厚有张力,字势趋于自由。《象祠记》是王阳明草书经典之作,整卷绞转用笔,笔力昂扬奔放,笔画腾挪飘逸,笔势洒落,线条拉长,连笔飞白,墨色飞动,气定神闲而自由无束,已有大家风范。《象祠记》文笔优美,文意深邃,旨在说明修德对于君子修行的重要性,是其阳明心学以良知教化万众的例证。《题灌山小隐七言绝句》是王阳明在滁州、南京讲学中与学者相聚时,淡泊自守“不动心”情怀的流露。该幅草书笔势遒丽洒脱,笔力高迈清劲,笔画连笔飞白,沉稳有度,自有“明月清风”之势。《君子亭记》 《何陋轩记》是王阳明为初到龙场寄居住所的何陋轩、君子亭作的记,皆为草书。意在以栖迟之地,而寄坚贞之志,旷达之怀。《君子亭记》整体章法疏密聚散得宜,开合有度,点画笔力苍劲,秀润持重,自由挥洒放荡却又显法度严谨。《何陋轩记》藏锋用笔抑扬顿挫,落笔点画流畅潇洒,字断气连,浑然一体,章法得度,看似随意而实在匠心独运。王阳明草书中透射的自由豪放之情能为人时时感知。
王阳明的楷书存世较多,形式也较为多样,有信札、碑刻、刻帖、册页等。其楷书代表作《茶寮碑》,是王阳明平定江西叛乱后,在江西省崇义县茶寮隘勒石记功所刻的记功碑文。碑文以叙事纪功、招抚百姓安居乐业,碑文整体行文简洁流畅,神完气足、凯旋胜利之意溢于其中。《茶寮碑》碑文为楷书书写,意前笔后,纵横成幅,行气贯通,笔力遒劲,笔势苍秀清逸,兼具柳欧风范。《客座私祝》 (图3)是王阳明即将赴任两广总督临行前写给学生的告诫书,是其存世楷书墨迹的代表作。此卷虽取法颜柳,但大小章法独到,文字皆映带而生,大小随意但皆入法则,这与王阳明年轻时苦练书法打下的坚实功底密不可分。
图3 王阳明《客座私祝》 (局部)
中国古代书法,往往烙着深深的历史印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观照王阳明心学和书法,其书法早已超越了书法艺术美的范畴,不是单一形式的艺术作品,更多的是他的书法作品深涵的心学成长轨迹,以及其书法中隐现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思想。郄视王阳明书法,其实是在观读“阳明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