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
摘要:语文学科,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能力,还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这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价值的重要体现。任何学科,都肩负着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的任务,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因此,在语文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在组织语文教学的同时,努力培育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着重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开展研究。
关键词:思政教育;小学语文;渗透;有效
一、引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是其本职工作,也是核心任务。但是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单是思政教师的任务,也是其他教师所必须要践行的重要任务之一。思政教育,无处不在,人人有责。但同时,思政教育需要从小抓起,对学生个体一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思想观的形成关键时期。从小接受良好的思政教育,能够从根本上遏制很多不良事件的形成,防止到大年龄段,再出现问题,就会出现积重难返的现象,因此,小学阶段,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思政教育,也是非常必要且可行的。
二、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在教材内容中探索思政教材内容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要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在教材内容中渗透思政教育。如老师在教授《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除了对课文本身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讲授之外,还要着重挖掘教材的思政内容。该文讲授的是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决了当地乡亲们的吃水难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乡亲们为就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通过这段教材,老师可以挖掘的思政内容:懂得感恩,同时,也学会帮助别人,来体现自身的价值,获得别人的尊敬等内容。
再如,教学生认识“众”字,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这个“众”字的深层含义,教师可以采用设计比赛游戏的形式,体现人多力量大的道理,让学生体会团结、合作可以使自己、团队更加强大,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以及团结意识等。可以说,教材内容非常丰富,但是要教师充分挖掘,用心挖掘教材内容后,思政教育内容无处不在。
三、借用现代高科技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达成渗透思政教育内容的目标
高科技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等,在教学中已经普遍开展,在开展教学的同时,也完全可以充分发挥教学手段的作用,达成思政教育的目的。如在讲解《观潮》一文,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用动态视频的方法,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景象,展现在大家面前,让学生仿佛身处其中,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壮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盘古开天辟地》一文,教师在开展该课教学时,完全可以播放有关盘古开天辟地的相關动画节目,体现我国古代神话故事里,人们战胜自然界的艰辛与困苦,这样既释放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又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类自身生活的艰辛。再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描述的是周恩来少年时期就树立了要为中华崛起而努力读书的雄心壮志。老师在教授该文章时可以播放一些少年周恩来时期的一些影片,展开爱国主义的相关教育,让学生了解到一代伟人在少年时期的远大理想和抱负,热爱国家,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从小树立为国家的大理想等。
四、利用作业,在完成作业练习中渗透思政教育
通过作业练习达到巩固提升,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书写作用进行思政教育。如在学生口语交际练习中《寒号鸟》课后题“你在生活中见过喜鹊或寒号鸟这样的人吗?说说他的小故事”,在引导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在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等方面,给予学生积极引导。再如,完成写话练习。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为表达问题,导致写出不太文雅的词语,此时教师可以合理引导,文明用语,这也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再如老师在教授《数九歌》时,可以给学生补充我国的节气以及传统节日的知识,同时,这也是我国古代人民用来指导农事的常用知识,通过这些,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与勤劳等,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古人生活的不易,不像当今社会的高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诸多便捷,这也让学生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再如,学生大声朗读背诵课文,不仅仅是要求通过朗读,达到记忆会背的目的,更是要通过朗读,告诉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这也是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方式,也都思政教育的体现。
开展思政教育,是任重道远的工程。小学教师在完成好语文教学的同时,落实思政教育内容,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小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利用本学科,充分挖掘和渗透思政内容的意识;其次,要合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创设情境,注重学生个体感受;最后,要合理利用写作、朗读、综合实践等作业形式,开展思政教育。相信通过不断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会取得很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