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彩仙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着眼于文本言语形式。研读文本,探究文本隐藏在标点符号、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等言语形式中的密码,引导学生发现言语的智慧,积累言语经验,从而习得语言,更好地运用语言,这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例,研读文本,探求言语形式密码。
【关键词】研读文本 言语形式 密码 《紫藤萝瀑布》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2-0147-02
语文教学是教什么的?应该是教言语形式的。一篇课文的教学,应该从言语形式到言语内容,再回到言语形式。作为语文老师,要有一双慧眼,能从文本中发掘出独到精妙的“言语形式”,然后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转化为学生相应的“语文素养”。[1]王尚文教授说:“我们语文教学的奥秘就藏在言语形式里。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秘,这就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 [2]语文阅读教学守住了“言语形式”这个主阵地,语文课才与别的课有本质不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
《紫藤萝瀑布》编排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取材于自然。文人的笔下,山川有韵,草木含情。作者对一树紫藤萝花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抒发对生命独到的感悟。《紫藤萝瀑布》是托物言志的典范,除了不事雕琢的情感之美,言语形式独特而雅致,言语形式上的妙处比比皆是。教学这一篇文章时,老师要守住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探求言语形式的密码。
一、首尾呼应,结构营建之妙
为了使主题突出,结构完整,内容圆,作家往往采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紫藤萝瀑布》的首尾两段前后呼应,意脉相连: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十年文革,宗璞一家深受迫害,作者的心头一直压抑着“疑惑”和“痛楚”的情感。写作这篇文章时,作者正当盛年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无比悲痛。“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开头凌空一笔,作者沉浸于焦虑悲痛之中本无心他顾,却被一树紫藤萝花深深震撼,不由自主停住了脚步。结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虽不自觉,步子已经快速向前了,焦虑悲痛消逝,精神振奋。在“停住”和“加快”之间,作者经历了什么,才有了如此巨大的改变?
作者“停住”脚步,也吸引读者驻足。一树盛开的、繁茂的、洋溢生之喜悦的紫藤萝花呈现于眼前,摄人心魄。花朵儿挤挤挨挨、争先恐后地绽放,宣告生命之骄傲,嚷嚷生之欢欣。然而,多年以后,它们又绽放了,开得这般热闹,恣肆而张扬。花开花谢,命运浮沉。生之活力是无法压抑的,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我”心中关于“生死的疑惑”“疾病的痛楚”已经释然,“活在当下”的醒豁和对生命的热爱,召唤“我”快步向前。
“停”和“快”之间,宗璞赏花之美,忆花之衰,悟花之理,心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而放下了“生死的疑惑”、“疾病的痛楚”,心灵通透而宁静——“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文章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开头,以“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收束全文,前呼后应,首尾衔接,珠圆玉润,意脉相连,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点面结合,层次流动之妙
作者描写紫藤萝花,呈现了几幅精美的工笔画,从花树写到花穗再聚焦到花朵,从整体到局部,点面结合,层次清晰,有流动之美。
1.花树:“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 ,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这是画面底色,渲染铺陈。作者用了比喻和夸张,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灿烂辉煌,彰显了藤萝花旺盛的生命力。
2.花穗:“花朵兒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这是中景,局部刻画。作者赋予紫藤萝花以人的感情色彩,呈现了花的生机勃勃和浪漫欢欣。
3.花朵:“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这是近景,焦点所在。把花比作帆,比作船舱,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就像蓄势待发的帆船一样,即将扬帆起航,充满希望。又比作笑容,写出了藤萝花的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宗璞像一个技艺高超的摄影师,她以铺天盖地的、辉煌的淡紫色作为背景,渐渐推进镜头,映入眼帘的是一穗穗挤挤挨挨、上浅下深的藤萝花,最后聚焦于一朵朵如帆似舱的璨然的花朵。
三、多种手法,语言繁盛之妙
“汉语言文字具有丰富华美的特点,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追求文字的修饰、精美,散文又是最注重遣词造句、把玩文字的体裁。”[3]宗璞的散文,浸润着她深厚的学养,散发着知性之美。她的描写手法多样,绘声绘色绘形,遣词造句精益求精。《紫藤萝瀑布》繁盛的语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用词抓住特征
有些动词看似平常,因为运用得当,却能点石成金,异彩纷呈。“可以说动词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句子的表达效果,古今文人都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们都十分注重句子中动词的选择与锤炼。”[4]宗璞的笔下,一个精当的动词,可以点活一段普通的表述,使语言灵动贴切,富有情韵。
例:“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阳光照射在一树紫藤萝上,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反射阳光,“泛着点点银光”。景致虽炫目,却也寻常。作者用了“挑逗”一词,画面瞬时有了情致。一朵朵藤萝花好似一个个淘气可爱的孩子,在招惹逗引着阳光,和阳光嬉戏玩耍,生趣盎然。
2.化静为动
化静为动的手法在于赋予平常的景物以新的状态,给读者以新的感受,从而取得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例:“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紫藤萝花是静止之物,作者形容它似一只小船,正在扬帆远航:又像一个灿烂的笑容,忍不住就要绽放。以动衬静,既绘其形,又赋其神。
3.喻象物我交融
“物我交融”是借物写人的一种技法,用这种笔法写出来的文章,既是在写“物”,也是在写“我”——作者自己。人们在生活中看到能触动自己情怀的事物。在这种事物面前,人们可能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经历、自己的遭遇,两者相融合。要做到“物我交融”,物、我之间要有联系,“物”的描写要突出,“我”的表达应含蓄。
例:“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到底是花在笑还是人在笑?“我”是花还是賞花者?紫藤萝瀑布在“我”的眼前流过,这是“我”见到的藤萝花的繁盛;紫藤萝瀑布“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是花的美安抚了我焦虑悲痛的内心,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坚强与永恒。花与人交融,物我相含,物我两相忘。
4.多感官互通
著名作家余光中说:“我所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 作者要把笔下的景物写活了,就要灵活运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描摹景物:从视觉上绘其形,从触觉上写其形,从嗅觉上写其味……作者为了摹写紫藤萝花,调动了多感官参与,有视觉,有嗅觉,有触觉,从花的形状、神态、颜色、气味等多角度刻画。
例:“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花香本来是嗅觉,作者笔下的香气却是“浅紫色的”,是可以看见的视觉形象。这是运用通感的手法,打通了嗅觉和视觉的隔阂,以颜色描花香,营造了愉悦梦幻之境。
四、形神兼似,选取意象之妙
意象就是寄寓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象的选取要有相似点。
首先是紫藤萝花的经历和作者经历的相似。紫藤萝花曾经遭遇不幸,“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活得小心谨慎,活得压抑而卑微,后来稀零的花串没有了,紫藤花架被拆,紫藤萝花销声匿迹。然而多年后,紫藤萝又开花了,开得这样盛,这样撼人心魄。作者一家曾经经历十年文革的迫害,现在弟弟又身患绝症,然而生命是顽强的,生活是美好的,未来是值得期待的。
再者是“紫藤萝瀑布”和“生命长河”的相似。这两个意象都是壮观的,瀑布“不见其开端也不见其终极”,长河气势磅礴;这两个意象也都是流动的,“瀑布”和“长河”日夜奔流不息;这两个意象还是永无止境的。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苦难在所难免,然而生命是顽强、美好和永恒的。作者选取的意象形神兼似,巧妙地抒发了作者赞美“生命的顽强美好和永恒”的主观情思。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的任务是引领学生研读文本,探究文本隐藏在标点符号、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等言语形式中的密码,引导学生发现言语的智慧,积累言语经验,从而习得语言,更好地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王尚文.言语形式四题[J].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杨安翔.现代散文话语形态与审美[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
[4]于年湖.杜诗语言艺术研究[M].齐鲁书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