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元
摘 要: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有情感的学生,凭借的是有情、有趣的文本,构建的是诗意的课堂。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是洋溢着诗意的,语文教师通过充分挖掘文本诗意,以情感人,与学生平等、民主交流探讨。同时语文教师通过灵活驾驭课堂教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学过程诗意化,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并把诗意引向生活,让学生能在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诗意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承担着化育学生的人格、情操,锻炼学生的审美思维、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等多方面的使命,是一个充溢生命色彩、诗意情怀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还积极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在具体贯彻这些理念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不能忘了语文课还是语文课[2]。
一、小学语文诗意培育的当下需要
今天的语文教材,汇集了古今中外的美文和华章,上这样的课应当如品美食、佳酿,可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却丢失了许多诗意。
(一)新课程改革与小学语文诗意培育
语文教学不只要教学生字词,还要重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意提倡的正是教学课堂的明主,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二)和谐人格与小学语文诗意培育
和谐人格的人也就是完整的人。语文诗意教学使学生的看法更接近本真,既富有诗意的蓬勃生命,又充满智慧的光辉精神。语文教学的诗意使学生易于感受大自然的灵性,用明朗的心境和闲适的心态聆听心灵的悸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意培育的现状
(一)诗意的匮乏
小学语文课堂上常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篇完整优美的文章往往被肢解成一个个杂乱的零部件,师生仅盯着片章只句、单个词,专玩起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
课堂教师预设多,学生想象力就慢慢被扼杀了。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总是希望学生的回答跟自己设想的一样。如果有一点不同也要矫正,还要求把正确答案写下来。学生那些诗意的思想和语言渐渐就被标准答案所代替。
(二)语文教学中的束缚太多
当下的教育还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了完成教学的任务,总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课文内容进行精辟的讲解。考试的内容也是大纲所要掌握的字、词、句子,不重视对课文的感受。对语文学习的认识有所偏颇,语文学科的教学特色得不到体现,语文教学的真正要求不能达成。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意培育的对策
(一)更新教学观念
树立语文学科的完整性观念,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不能只看到语文的工具性和其作为人际交流的中介作用。孤立地去学字、词、句、章、语、修、逻、文等知识,只会只见知识,不见情感;只见课堂,不见生活;只见接受,不见创造;只见预设,不见生成;只是学习,不能育人。我们还应该看到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使命,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在生活中创造美,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审美中领略诗情诗意。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合理利用
诗意蕴藏于文本中,语文教师应该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起来,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诗意的东西多是新奇的、形象的、直观的、具体的,可以凭着人的感官直接感受到。所以,在课堂上,文本便成了最重要的情感寄托者。课文中有许多空白点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我們用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去填充,这是值得教师广泛深入地挖掘和利用的“契机和闪光点”。因此,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文本中的诗意,就必须充分挖掘文本的形象性和可感性。
2.灵活运用
有的课文内容开放度窄,显得较为死板;有的课文内容较为抽象,不利于理解接受。学生对这些课文没有很强的学习兴趣。我们要灵活利用课本。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的相互关系,同样也揭示了文和画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为文造境”还是“为情造境”,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那“境”都是画[3]。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图文,感受课文的诗境。苏教版第五册《西湖》一课,说的是西湖的美丽,文中有很多的比喻句,如“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华灯为什么是银蛇在游动?学生不能直观地感受到,也就不能理解。但是课文中有很多西湖的插图,画的就是夜晚西湖的美景。教师经过图文结合,带领学生看月光下的岸边倒映华灯的西湖,学生就能理解,还可以感受到句中的诗意。
一篇篇优美的课文,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都值得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品味人类文化的经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使语文学习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参考文献:
[1]刘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28.
[2]程少堂.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J].语文教学之友,2003.
[3]蔡扣红.机智解读文本,寻味语文美点[J].小学教学参考,2012(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