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电图和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2019-01-03 05:00张裕文李劲草徐艺坚钟瑩华简宝莹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心电图

张裕文 李劲草 徐艺坚 钟瑩华 简宝莹

511400 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内科(张裕文、徐艺坚、钟瑩华、简宝莹);511400 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内科(李劲草)

高血压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可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1]。动脉粥样硬化常见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最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之一是颈动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指标。研究显示,IMT可对全身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进行早期评价和预测[2-3]。同时,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会出现发作性的ST段压低,可能是高血压心脏病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前期表现[4-5]。然而,在临床上ST段发作性压低的患者常由于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状被忽视[6]。因此,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电图和冠心病的相关性有重要临床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2015年7月至2017年9月的182例高血压住院患者。其中83例为男性,99例为女性;年龄37~81岁,平均(64.6±10.8)岁。按照患者IMT分为观察组(IMT≥1.3 mm,100例)和对照组(IMT<1.3 mm,82例)。入选标准:高血压诊断符合《高血压防治指南》[2];意识清醒。排除标准:精神障碍;无症状心肌缺血;继发性ST-T改变;伴心室肥大;大面积脑梗死。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记录所有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等)和治疗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检测IMT、颈动脉斑块性质、颈动脉和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记录两组缺血性改变(心电图ST-T改变、心绞痛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冠状动脉评估 使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以50%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率为标准,大于者定义为阳性。

1.3.2 颈动脉斑块评估 采用GE VOLUSON-73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凸阵探头,频率控制在3.5~5 MHz;浅表探头,频率控制范围为7.5~12 MHz。患者取平卧位,去枕将颈部暴露,在患者颈部涂抹耦合剂,对患者按照颈总动脉、椎动脉、两侧颈内外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的顺序进行常规的纵切、横切检查,以测量患者IMT,当1.0 mm≤IMT<1.3 mm时,定义为异常增厚;当 IMT≥1.3 mm为存在斑块[4]。根据患者IMT厚度对其颈动脉硬化程度进行分级[1-2]:Ⅰ 级为内膜毛糙且增厚,反射回声增强; Ⅱ 级为动脉管壁局部增厚,但IMT<1.3 mm; Ⅲ 级为IMT≥1.3 mm; Ⅳ 级为IMT>2.0 mm。对斑块的大小、位置、形态及内部回声进行记录,并对斑块处血管的直径进行测量,并检查颈动脉血管腔充盈情况、血流方向,特别是斑块处血管的充盈。测量颈动脉血流频谱,观察频谱形态、方向、流速和阻力指数。采用Crouse氏法[6]对颈动脉斑块计算积分,以双侧颈动脉斑块的总和记为斑块指数。

1.3.3 动态心电图 使用Holter监测仪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活动检测。心肌缺血的评定标准为:ST段下斜或水平型下移≥1.0 mm,并持续长达1 min以上,两者发生缺血时间的间隔≥1 min。

1.3.4 CT血管成像 使用AW4.5工作站分析图像。颈动脉CT血管成像诊断血管狭窄评估方法:狭窄率>70%为重度狭窄,狭窄率50%~69%为中度狭窄,狭窄率<50%为轻度狭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血管狭窄评估方法与颈动脉一致。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观察组中,男性46例,年龄38~81岁,平均(64.6±10.8)岁。高血压病程为1~9年,平均为(5.9±1.3)年;其中,27例为高血压I级,48例为Ⅱ级,25例为Ⅲ级。13例合并脑梗死,43例合并颅内段动脉狭窄,13例合并糖尿病。对照组中,男性37例,年龄36~79岁,平均(63.9±9.7)岁。高血压病程为2~10年,平均(6.3±1.5)年;其中,20例为高血压Ⅰ级,43例为Ⅱ级,19例为Ⅲ级。3例合并脑梗死,21例合并颅内段动脉狭窄,10例合并糖尿病。

同时,两组患者均长期口服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或钙拮抗剂等降压药物。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高血压病程等均无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但观察组患者心房颤动等异常心电图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见表1。随IMT的增大,心房颤动等异常心电图发生率显著增加(均为P<0.05),见表2。

2.2 两组血管狭窄程度比较

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有62例冠心病,对照组有12例冠心病,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冠状动脉和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见表3。

2.3 两组缺血性改变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心电图ST-T改变(42.0%比1.2%,χ2=41.525,P=0.000)、心绞痛(38.0%比0,χ2=39.383,P=0.000)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2.0%比3.7%,χ2=35.587,P=0.000)明显多于对照组。

表1 两组心电图表现[例(%)]

表2 不同IMT患者心电图异常情况比较[例(%)]

表3 两组血管狭窄程度比较[例(%)]

3 讨论

心电图是常规检查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其操作简便、无创且经济。心电图可较准确反映心脏兴奋的过程,鉴别心律失常类型,还可以监测心室肌损伤程度和过程,在心脏病理与功能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7-8]。但是,对于一些无症状的改变则不敏感,而颈动脉是全身动脉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处于皮肤表浅位置且解剖结构清晰,采用超声可无创检测到患者颈动脉IMT,了解血管狭窄程度及动脉粥样硬化变化等特征[9]。同时,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相对比较集中的部位为颈动脉,斑块形成及动脉IMT增加是评估全身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10-11]。研究发现,颈动脉IMT程度是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因子之一[12-13]。虽然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公认金标准,但是这种方法难以检测出血管早期改变,且费用较高[7]。因此,颈动脉IMT程度也是间接评估冠心病的一种重要、无创和简便的方法[11]。

本研究证实,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异常心电图发生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形成者,且患者IMT值与心电图异常率正相关,提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越高,其异常心电图发生率越高。同时,IMT可预示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厚,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亦较重,因此可作为冠状动脉硬化程度的一个预测因子。此外,观察组的缺血性改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故IMT增厚的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缺血性改变,增加发生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的风险[14]。

本研究有一些局限性。本研究研究时间早、跨度长,且由于技术水平限制,未评估斑块的易损性,故需后续进行深入研究。总之,颈动脉IMT与高血压患者心电图和冠心病缺血性改变相关,故对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有一定预测价值,但仍需更多研究证实。

利益冲突:无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心电图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思考心电图之176》
《思考心电图之174》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