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 白
2018年11月28日下午,北京石景山警方通报,歌手陈羽凡因吸毒、非法持有毒品被行政拘留。人生明明如“彩虹”,为何要“画地为牢”?作为公众偶像,若不能树立正确榜样,所谓“最美”,顿时黯然失色。毒品贻害无穷,必须冷酷到底。人生总要奔跑,但千万别跑错了方向。
2018年,国家禁毒办发布的《2017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吸毒人员255.3万名,其中18岁以下青少年1.5万人,年龄最小的12岁,吸毒人群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除了海洛因、冰毒、氯胺酮等毒品,通过改变形态包装、花样不断翻新的“咔哇潮饮”“彩虹烟”“咖啡包”“小树枝”等新型毒品也正悄然入侵。由于对毒品的危害认知有限,很多青少年涉毒之初都抱以侥幸心理,认为尝试一下不会上瘾,尤其是新型毒品具有极强的伪装性、迷惑性和时尚性,很容易让一些没有辨别力的青少年走上不归路,从而害了他们的一生。
据专家介绍,传统毒品主要破坏人的免疫功能,损害心、肝、肾等脏器,过量使用会导致呼吸衰竭而亡;新型合成毒品则直接损害人的大脑细胞,导致神经中毒反应和精神分裂症状,过量服用将诱发急性精神障碍或急性心脑疾病,其危害是不可逆转的。更值得警惕的是,新型毒品最大的危害表现在其传播过程往往被伪装成无害、无成瘾性的东西,使接触者“不以毒品为毒品”,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此外,互联网加快了毒品传播蔓延速度,导致毒品违法犯罪转型升级,出现了从毒贩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到吸毒人员在网上集体视频吸毒、交流吸毒体会、引诱发展新吸毒人员等一系列前所未见的现象。这让保护青少年远离毒品的局面更为复杂。
青少年走上吸毒的道路,除了受到他人蛊惑外,自身的原因也占了很大的部分,所以在预防吸毒的时候,青少年本身更要积极主动地远离毒品,珍爱自身。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可总结为以下几点对策:
有非常多的案例都是青少年在初次接触毒品的时候并不知道毒品为何物,不但没有远离,反而对它充满好奇,直到在好奇心的推动下开始吸毒,从此走上不归路。因此当社会上、学校里介绍关于毒品的知识时,一定要认真学习、牢记于心。平时也可以通过上网、翻阅书籍等方式了解与毒品相关的知识。总之,一定要充分了解毒品的特性以及危害,这样才能让自己时刻保持警惕,远离毒品。
通过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有些青少年即使知道毒品的危害,但在受挫折、空虚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通过吸毒来获得精神支持,在骗子或者是朋友的鼓吹下也很容易动摇自己的决心。这是青少年本身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认知的表现。而一些把吸毒当成炫耀的方式,认为非常酷,是高端人士才能做的事情,就是三观不正的表现了。因此,在预防吸毒的时候,青少年需要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不受他人的鼓吹,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还需要抛弃贪图享乐、热衷炫耀等不良的价值观。
社会学上认为同辈群体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与同辈群体的频繁互动中,青少年极容易习得其他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同辈群体的亚文化以及非正式的制约力也会对青少年形成非常大的压力,让青少年服从同辈群体的行为规范。如果身边有一群吸毒的朋友,那么吸毒就会成为行为规范,如果不吸毒就会和他们无话可说,被他们排斥。这种情况下,很多青少年都会选择吸毒。因此,青少年一定要慎重地结交朋友,遇到吸毒的朋友一定要远离。
有人说,烟酒是吸毒的入门药,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我国几乎所有的吸毒者在尝试毒品之前,均已形成吸烟或饮酒的嗜好。有些烟酒依赖者最初就是因为误吸了他人提供的掺有毒品的香烟而开始吸毒成瘾的。一般来说,从不尝试烟酒的人,其吸毒的可能性比吸烟或者饮酒者要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