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宝安
( 葫芦岛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 , 辽宁 葫芦岛 125000 )
四肢骨折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外科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引起该病的原因较多,如高处坠落、车祸、机械咬砸等[1]。该类患者通常会有强烈的疼痛感,同时患者自身的行动力也急剧下降,如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将会导致其出现残疾,对其今后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交通运输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发生四肢骨折的几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以往治疗四肢骨折,临床上常采用传统内固定术,其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通过临床实践发现,采用传统内固定术治疗,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不是很理想,并且还有再次发生骨折的可能性[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创接骨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四肢骨折。本研究分析微创接骨板技术用于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我院接收的98例四肢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49例,观察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为(42.56±7.41)岁,其中包括22例车祸伤,12例高处坠落伤,10例机械伤,5例其它伤;对照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为(42.79±7.52)岁,其中包括21例车祸伤,13例高处坠落伤,11例机械伤,4例其它伤。所有患者均在发生创伤24小时内到我院治疗并得到确诊,患者均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心、肝、肾的重要器官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并且排除患有精神障碍以及语言障碍的患者。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
2 方法:入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肝功能、心肺功能以及血常规等相关检查。对照组采用传统内固定术治疗,经骨折位置前外侧做一道纵向的切口,长度为10-12cm,再依次切开患者皮肤、皮下筋膜等相关组织,同时适当的对肌腱进行牵拉,让患者的骨折部位充分暴露出来;常规清创后,对其进行复位,置入加压钢板,随后采用螺丝钉固定。手术完成后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最后逐层进行缝合。观察组采用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对患者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完成后,于患者骨折近端做一个纵向切口,其长度约为3-5cm,再将其骨膜表层逐层切开,采用骨膜剥离器在患者骨膜表层建立隧道,然后置入接骨板,在其骨板云端取一直切口,长度大约为2-3cm,应用C臂机监视完成牵引工作,完成后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使用3-5枚螺钉进行固定,同时在其接骨板近端放置引流管,最后按照常规进行逐层缝合[3]。
3 评价指标:统计比较2组患者的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锻炼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手术优良率。手术优良率根据相关资料标准分为:优:患者骨折部位愈合时间<12周,并且其肘关节、肩关节等恢复正常,没有疼痛感存在;良:患者骨折部位愈合时间在12-16周,并且肘关节、肩关节活动度较好,时有轻微疼痛;中:患者骨折部位延迟愈合,肘关节、肩关节活动度轻微丢失,活动时有明显的疼痛感;差:患者骨折不愈合或部分愈合,肘关节、肩关节活动度丢失较严重,未进行活动即感到疼痛。优良率=(优+良)/例数×100%。
5 结果
5.1 2组患者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锻炼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操作时间:观察组(61.3±4.2)分钟,对照组(92.9±5.8)分钟,t=30.8895,p=0.000;术中出血量:观察组(64.1±7.2)ml,对照组(171.4±12.7)ml,t=51.448,p=0.000;术后锻炼时间:观察组(14.2±4.7)天,对照组(22.5±6.4)天,t=7.317,p=0.000;住院时间:观察组(10.1±2.4)天,对照组(14.8±3.1)天,t=8.391,p=0.000。观察组操作时间、术后锻炼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
5.2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观察组:1例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04%,对照组:5例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0.20%,x2=5.794,p=0.016。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5.3 2组患者手术优良率比较:观察组:29例优,17例良,2例中,1例差,优良率为93.88%;对照组:23例优,16例良,6例中,4例差,优良率为79.59%,x2=8.874,p=0.002。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外科疾病,其指的是骨结构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受到破坏或损伤。引发骨折的原因主要分为直接暴力(车祸)、间接暴力(高处坠落)以及积累性劳损等[4]。四肢骨折通常在临床上表现为多重组织不间断性受损,其中包括骨骼、软组织、肌腱等。引起患者发生四肢骨折的原因与暴力事件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如患者发生创伤性骨折,其骨折部位的供血情况通常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患者局部组织出现坏死、感染等情况,继而对其骨折部位造成进一步的损伤,对极大的限制了患者四肢的活动力,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因此,临床上相关人员对于治疗四肢骨折,一致认为不但要将其骨折准确、妥善的复位,还需要注意确保患者机能能够恢复正常。有研究表明,治疗四肢骨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准确进行的解剖与复位、内固定物质坚强、尽早进行康复功能训练[5]。
现目前,对于四肢骨折患者主要采用手术进行治疗,其治疗的方法较多,以往临床上治疗四肢骨折主要采用传统内固定术,其虽然对四肢骨折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通过多次临床实践证明,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复位和固定后,患者接骨板周围的血供仍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继而极易出现骨折不愈合、骨质疏松等情况,提高了患者再次发生骨折的几率[6]。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事业的发展,微创接骨板技术的开发应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微创接骨技术治疗四肢骨折,其获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该手术方法不但能够有效的保留患者骨折位置的局部血运,还能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术后骨板不会对患者周围的其它组织造成压迫,有效的避免了骨板破坏其血运的情况,降低螺钉把持力不足、骨折延迟愈合等不良情况的发生几率[7]。微创接骨板技术是现代社会骨折生物学内固定术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其符合现代微创与美观的要求,通过采用微小切口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和复位,手术过程中不再需要将其骨折端直接暴露出来,相较于传统内固定术能够更好的保护患者碎骨快的活力,继而促进其愈合[8]。此外,微创接骨板技术应用功能闭合复位,手术过程中不会对其骨折端的骨膜、软组织等进行剥离,有效的避免了对其骨折端血运造成再次的损伤,进一步的促进骨折的恢复。多次研究表明,采用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四肢骨折与传统内固定术比较,其与传统内固定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以及术后疼痛情况较轻等优势。本研究分析微创接骨板技术用于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操作时间、术后锻炼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手术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采用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四肢骨折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