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胜男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病科二区,河南 郑州 450000)
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多见于肝胆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我科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消癥止痛膏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临床取得不错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我科收治的胁痛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其中,治疗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24~62岁,平均年龄(43.51±9.72)岁;对照组男19例,女19例,年龄23~64岁,平均年龄(43.92±9.8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相同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艾灸治疗,治疗组给予消癥止痛膏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疗程4周。
1.2.1 艾灸
患者取平卧位或侧卧位,询问有无皮肤过敏史,主穴选:肝俞、期门、阳陵泉,随证配穴:太冲、支沟、三阴交等,75%乙醇消毒皮肤,点燃灸条放于灸盒内并置于选定穴位处施灸,绷带固定艾灸盒,同时嘱患者避免大幅度活动。施灸温度35~45℃,时间30分钟。30分钟后取下艾灸盒,防止余灰烫伤。
1.2.2 消癥止痛膏穴位贴敷
消癥止痛膏为本科自制药,处方:红花、莪术、元胡、乳香、没药、木香、血竭等,打粉过100目筛备用。每次50 g,蜂蜜调成膏状涂于5×5 cm纱布上,药膏直径4 cm,厚0.5 cm,贴于右侧期门、日月穴,日1次。
1.2.3 穴位贴敷联合艾灸的护理
在艾灸、穴位贴敷前护理人员做好解释工作,向患者详细介绍艾灸、穴位贴敷的治疗目的、操作方式以及注意事项,通过细致有效讲解,让患者对本治疗有所认识,消除精神顾虑及紧张情绪,取得患者充分信任,让患者有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精神状态配合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前后数字疼痛强度量表法评分变化及肝功能情况。
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1],采用数字疼痛强度量表法评定,临床治愈:疼痛差值百分数≥75%;显效:50%≤疼痛差值百分数<75%;有效:25%≤疼痛差值百分数<50%;无效:疼痛差值百分数<25%。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的例数分别为9、16、11、2,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例数分别为5、11、15、7,总有效率为81.58%,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治疗组AST(U/L)、ALT(U/L)、TBIL(μmol/L)的值分别为(96.47±21.55)、(99.72±24.76)、(33.49±8.45),对照组分别为(97.06±22.37)、(99.32±26.14)、(34.01±9.43);治疗后,治疗组A S T、A LT、T B I L的值分别为(23.84±10.58)、(25.81±11.43)、(18.27±4.11),对照组分别为(38.92±13.64)、(37.66±12.62)、(20.36±5.18),两组AST、ALT、TBIL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AST、ALT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胁痛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见于急慢性胆囊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胆石症等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采用中医特色理疗辅助治疗胁痛取得了满意疗效。穴位贴敷、艾灸都是中医外治疗法中的特色疗法,通过对穴位的刺激,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通过穴位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将药物通过穴位渗入体内,调整机体免疫机能,恢复正气,提高抗病能力,达到内病外治[2]。本研究结果表明,消癥止痛膏穴位贴敷联合艾灸能够有效缓解胁痛症状,加速肝功能恢复,安全可靠,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