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勇,顾爱燕,马 骥,张 宏
(南京市江宁医院,江苏 南京 211100)
HCCA也叫做Klatskin瘤[1],HCCA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研究显示和胆总管囊肿、胆管结石有关[2],多发于中老年男性群体,患者常伴有皮肤巩膜黄染和腹痛等症状。
本研究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H C C A患者,男44例、女1 6例;年龄4 3~7 8岁,平均(6 0.5 4±2.3 6)岁;病程1 3 d~2年,平均(8.84±1.07)年;54例腺癌、6例鳞状细胞癌;病变部位的分型:9例Ⅰ型、12例Ⅱ型、20例Ⅲ型、19例Ⅳ型;病理学组织分型:9例腔内结节型、8例管壁浸润性、26例浸润型、17例结节型。60例患者主要伴有黄疸、腹痛、浑身乏力等症状,经病理学检查予以明确确诊。
1.5T Signa HD超导磁共振仪与八通道的体部线圈均购自美国GE公司,检查前的8~12h,所有患者禁食。从肝顶部扫描至胆总管壶腹部,以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T1加权像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加权像进行轴位平扫[3];以肝脏加速容积采集序列进行动态增强扫描;以Fiesta序列进行冠状位扫描,叮嘱患者屏气,全肝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各扫描1次。肘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15 mL,注射速度3 mL·s-1。MRCP应用FSE序列重T2WI扫描,通过最大密度投影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病灶大小、平扫和增强扫描时的病灶信号、病灶部位、肝内胆管的扩张程度、累及肝门血管情况、有无肝内转移、淋巴结是否受累等。由两名资历深的腹部MRI诊断医生共同阅片分析。
根据Bismuth分型法进行HCCA分型:①Ⅰ型:只分布在肝总管上端,分叉部没有受累。②Ⅱ型:分叉部受累。③Ⅲ型:肝右管和肝左管都受累。④Ⅳ型:双侧的肝管二级分支全部受累。病理组织学分型:结节型、腔内结节型、浸润型、管壁浸润型。
本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RI表现:7例肝左管受累、6例肝总管受累、10例肝右管受累、21例左右肝管汇合处受累、16例未见明显的肿块。可见肝门区结节41例,肝门区结节或者肿块肝脏加速容积采集序列(LAVA)扫描发现:动脉期强化不明显、延迟期强化明显的有28例;动脉期轻微强化、延迟期强化不明显的有13例。19例未见明显的肿块,进行LAVA扫描发现:动脉期管腔狭窄、管壁增厚、轻微的强化;延迟期明显强化。
MRCP表现:肝内胆管表现为软藤样变化,中重度扩张,41例肝门区结节或者肿块的患者发现扩张胆管在肝门位置断裂;19例表现为肝门鼠尾状或者空虚状的狭窄。
MRI诊断:Ⅰ型8例、Ⅱ型9例、Ⅲ型16例、Ⅳ型15例。12例诊断错误。准确率80.00%。联合诊断:Ⅰ型10例、Ⅱ型11例、Ⅲ型20例、Ⅳ型19例,准确率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MRI:24例浸润型、14例结节型、5例管壁浸润型、6例腔内结节型。11例定性诊断错误。准确率81.67%。联合检查:25例浸润型、16例结节型、7例管壁浸润型、9例腔内结节型。3例定性诊断错误。准确率9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CCA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患者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HCCA的发病部位相对特殊,和肝门血管有着密切联系[5],临床诊断的难度较大。常用的HCCA诊断方法包括MRI、彩色多普勒超声、CT和MRCP等,临床通常联合两种技术进行诊断,MRI与MRCP联合诊断HCCA具有显著优势。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MRI联合MRCP诊断HCCA的分型与分期,准确率要高于MRI单一诊断,可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