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增才让,祁国秀
(青海省藏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1)
干细胞性黄疸是由于肝细胞的病变,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以至于有一定量的非结合胆红素潴留在血中,而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够将非结合胆红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同时,肝细胞损害和肝小叶的结构破坏致使结合胆红素不能够正常地排入细小胆管而返流入血,发生黄疸。其中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也可能因为肝细胞肿胀,会管渗出性病变与水肿。以小胆管内的胆栓形成使胆汁排泄受阻而返流进入血液循环中,导致黄疸,急性肝炎的患者有发热乏力,纳差,肝区疼痛,慢性肝病的会合并有肝掌蜘蛛痣肝脾肿大,另外皮肤和巩膜呈黄色金黄色等,血清总胆红素会升高,尿中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增加,还有就是肝功能会出现异常。常有上腹不适、食欲不振、厌油腻、恶心、乏力、皮疹、皮肤瘙痒,伴有巩膜及皮肤黏膜黄染。血清胆红素超过35以上,尿胆红素阳性,血清转氨酶明显增高者,藏医中认为赤巴夏色目色病,在藏医理论指导下,运用藏药口服达到促进肝脏代谢功能,安置精华,疏胆护肝,促肝细胞生长,退黄等疗效,泻下疗法具有腹内的疾病排除体外的疗效。
选取2017年5月~12月我院收治的肝细胞性黄疸住院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14~56岁,病程7天~2年。
符合《藏以三大基因学》中的诊断标准,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发热、皮疹、皮肤瘙痒、乏力,伴有巩膜及皮肤黏膜黄染,藏医尿诊尿液黄如茶色,沉淀物多而厚,味苦,泡沫多,血中非结合与结合胆红素均增高,一分钟胆红素占胆红素总量的35%以上,血清转氨酶明显增高;尿中胆红素阳性。
1.3.1藏药口服:七味红花殊胜丸每日一次,早上饭后服用1.5 g,十八味红花散每日一次,午饭后服用2 g,五味章芽采汤每日一次,晚饭后2 g煎服。
1.3.2 泻下疗法:泻下前一晚应进易泻和平隆的饮食,次日服用六味安消散2 g,大黄1 g,一日四次,即早上、中午、下午,晚上饭后服用,为了防止发生呕吐,服药后用凉开水漱口2~3次之后,口含少许白糖或红糖,也不宜侧卧,要蹲坐而放松肛门,欲泻则泻。开始泻下后应频饮开水,将腹部用热水袋热敷10~15分钟后适当下床活动。泻后要进清淡流质饮食。一般给于米汤和面汤等,少量多餐。对于活动过多引起呕吐者,禁止活动和讲话,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不良反应的处理在腹泻药过程中,如果患者因身体虚弱,出现频频空呕者,是隆风抬头的缘故,可用油脂加肉豆蔻研磨后涂抹全身或四肢和掌心,并按摩,以酥油或藏糖梵火烟熏。
显效:症状明显消失,血清总胆红素20以下,尿胆红素为阴性,血清转氨酶正常,藏医尿诊尿液色清质黄,无味无沉淀物,泡沫少;黄疸明显消退,尿胆红素正常,藏医尿诊尿液色清质黄,无味有少量沉淀物,泡沫多,血清总胆红素偏高为好转,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为无效。
36例肝细胞性黄疸患者经过藏药口服结合泻下疗法治疗显效29例,好转7例,无效0例
黄疸是比较常见的临床问题,引起黄疸的原因非常的多,大致的可以区分为肝前性的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以及肝后性的黄疸,肝细胞性的黄疸,指的是肝细胞受到破坏以后,尤其是一些严重的破坏,引起胆红素的释放增加,造成血液当中胆红素的浓度升高,主要表现为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同时升高,说明肝脏有损伤的,比如常见的原因有:病毒性的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在一些肝功能衰竭的诊断当中,胆红素如果短期内急剧的升高,或者水平严重升高的话,也就是出现"胆酶分离"的现象,通常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所以针对于肝细胞性黄疸,应该进行基础病因的治疗,同时加强保肝退黄治疗。
泻下疗法的是服用下泄功能的方剂将脏腑病邪排出体外,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适应症为一切温病,尤其是恶寒期已经过去趋于成熟的温病,紊乱病、扩散伤热等成熟性的热性;六腑的热症,消化不良、水肿、培根木布病等。禁忌症为对于隆病,冬季等严寒季节不宜施行泻下疗法,凡久病体力衰弱、不能进食、脉象无力、间歇脉者、老人、孕妇均不能使用泻下疗法[1]。通过藏医临床实践观察,藏药口服结合泻下疗法治疗肝细胞性黄疸的技术创新,疗效显著,同时复发率低,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