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活,许芳群,关芬礼
(广东省阳江市江华医院,广东 阳江 529900)
心脏病是多种心脏疾病如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血液病性心脏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等的总称,心脏病患者临床常见的表征有胸痛、心悸、水肿、发绀以及呼吸困难等,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并危及患者生命[1]。临床常采取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选择性心血管造影以及实时心肌声学造影等方式进行检查[2],而目前动态心电图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其具有持续记录心脏节律变化的优点,能够及时对心律失常情况进行捕捉,从而利于临床医师进行诊断。我院就微型动态心电图在心脏病患者睡眠期致死性心律失常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展开了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00例心脏病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研究效果,现对其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心脏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微型心电图监测)与对照组(常规心电图检查),各50例。其中,研究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6~73岁,平均(56.3±14.7)岁;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37~76岁,平均(56.9±15.0)岁。100例患者均被告知本次研究的相关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心电图检查,具体方法如下:令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在平静的状态下接受检查,除去上衣后以75%的酒精对安放电极位置的皮肤进行擦净,涂抹导电液体后对应贴上电极进行检查。
予以研究组患者微型动态心电图监测,具体方法如下:使用的设备为国产的MIC-12H型12导联动态心电记录分析仪及系统,令患者将仪器随身携带并用USB对记录数据进行电脑导入并分析,指导患者对仪器进行正确使用并保护导联线盒电极。
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夜间睡眠期的致死性心律失常检出结果。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共检出频发性多源性室早12例(24.0%),室性心动过速8例(16.0%),Ron现象7例(14.0%),快慢综合征4例(8.0%),致死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62.0%;对照组患者共检出频发性多源性室早5例(10.0%),室性心动过速3例(6.0%),Ron现象3例(6.0%),快慢综合征2例(4.0%),心律失常检出率为26.0%。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检出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2987,P=0.0000<0.05)。
心脏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对患者的行动能力具有较大影响,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脏病体征之一[3],对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具有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临床及时检出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十分重要。在白昼时,患者意识清晰,且多有家属陪护,因此出现心电图异常时容易得到救治,而在夜间睡眠期时,患者本人及陪护人员常不易及时发现心电图异常,因此夜间患者猝死的风险很大。
对心脏病的临床检查手段主要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检查,侵入性检查多为心导管检查、选择性心血管造影、希氏束电图以及心脏超声显像等方式,该类方式能够提供准确度较高的诊断资料,但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非侵入性检查多为:心电图检查、实时心肌声学造影以及超声心动图等方式,此类检查方式不会对患者造成损伤,其诊断价值相对较低但具有更高的提升空间。目前临床已逐渐应用动态心电图对患者进行24 h或是更长时间的心电活动监测[4],在为临床诊断提供根据的同时,还可对心脏病患者的预后、生活能力以及相关药物疗效等进行评价,因此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与更高应用价值。
微型动态心电图相较于常规心电图而言,该方式通过让患者随身携带仪器,能够长时间的对患者的心脏活动进行监测,因此能够有效的提高对非持续性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5],也能降低患者睡眠期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漏检风险。结合我院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研究组患者在微型动态心电图的持续监测下,其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高达62.0%,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患者26.0%的致死性心律失常检出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微型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心脏病患者睡眠期的致死性心律失常情况具有更高的检出率,从而能够使医师更好的了解患者睡眠期的心律变化情况与心功能情况,有效的对睡眠期猝死进行预防,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综上所述,对心脏病患者应用微型动态心电图进行监测,能够显著的提高对睡眠期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并显示患者的心律变化情况与心功能强弱,利于临床治疗与监护,从而有效的降低患者发生夜间猝死的风险,利于及时挽救患者生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对其进行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