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民
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欧美深造的骨科学者回国,使骨科专业在国内逐渐普及,促进了我国骨科专业的发展。国内各大医学院设立了骨科专业,使得骨科理论与技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作为骨科专业的一个分支,骨肿瘤专业在国内得到了普遍、快速的发展。现就建国以来我国骨肿瘤专业相关成果从化疗、外科治疗、靶向治疗三方面进行论述。
1975 年,Rosen T4方案 ( 长春新碱、大剂量甲氨蝶呤 + 亚叶酸钙、环磷酰胺、多柔比星 ) 成为最早的骨肉瘤多药联合辅助化疗方案,明显改善了骨肉瘤患者的预后[1]。随后,Rosen 等[2]利用等待制作假体的间隙,将 T4方案由单纯的术后化疗改为手术前后均应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逐渐形成了新辅助化疗概念。新辅助化疗是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一大进展,可以起到消灭潜在的微小转移灶,缩小原发肿瘤及反应带,减少手术中肿瘤播散的机会,有利于随后的保肢手术的作用。目的不仅在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局部复发和转移率,同时为了提高保肢率。此外,术后可根据病理结果评估术前化疗的效果。如果肿瘤坏死率 > 90%,提示化疗反应良好,其 5 年生存率可到 80%~90%;如果肿瘤坏死率 < 90%,则术后需要调整化疗方案[3-4]。
在此期间,我国的骨肿瘤学者在恶性骨肿瘤化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北京协和医院骨科王桂生等采用体外循环,对肢体恶性肿瘤进行氮芥肢体灌注再结合截肢,提高了该部分患者的术后生存率[5]。孙燕院士、宋献文教授在中国科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和北京积水潭医院率先开展骨肉瘤的综合治疗,制订了国内适合我国国情的骨肉瘤化疗方案,主要药物包括长春新碱、甲氨蝶呤、阿霉素、放线菌素 D、环磷酰胺,这是中国最早的骨肉瘤化疗方案,几乎与世界同步[6]。20 世纪 90 年代初至今,新辅助化疗已成为骨肉瘤的标准治疗方案[7-8]。目前,中国的骨肉瘤一线化疗方案主要基于大剂量甲氨蝶呤、顺铂、阿霉素、异环磷酰胺四种药物[9]。
化疗的开展和完善,特别是新辅助化疗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恶性骨肿瘤的治疗效果。
在骨巨细胞瘤研究中,冯传汉教授作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更新了骨巨细胞瘤的概念[10]。1979 年,陆裕朴等[11]报道采用 50% 氯化锌处理肿瘤残腔,可以降低骨巨细胞瘤的复发率。
随着化疗的应用、影像技术和手术技术的提高,保肢手术已成为治疗肢体恶性骨肿瘤的经典方法,现在大多数骨肿瘤治疗中心 80% 以上的患者采用保肢治疗[12],保肢理念得到了普及。目前保肢手术重建方法主要包括肿瘤型人工假体、自体或异体骨移植、瘤段骨灭活回植、自体或异体骨人工假体复合重建,其中肿瘤型人工关假体具有即刻恢复肢体功能,可早期活动及承重等优点,是最常用的功能重建方法。早在 1975 年,北京积水潭医院郭兴唐实施了中国第一例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人工假体采用 316L 不锈钢材料制作。20世纪 80 年代,北京积水潭医院宋献文首创酒精灭活瘤骨联合国产骨水泥填充加固再植的方法,重建恶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13]。2003 年我国学者在国际上首创高渗盐水肿瘤骨灭活回植,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14]。在广泛切除手术方式改进方面,对于侵犯关节腔的膝关节周围骨肿瘤,采用关节外全膝关节切除,获得了良好的肿瘤局部控制和肢体功能[15]。在骨源性肉瘤肺转移的外科疗方面,我国骨肿瘤医生采用局部手术切除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延长该部分患者生存期[16]。
虽然骨原发肿瘤发病率低,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病例数量多,我国骨肿瘤医生在脊柱、骨盆、骶骨等部位肿瘤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走在了国际前列。目前,全脊椎切除手术已在国内多家骨肿瘤治疗中心开展,成为脊柱原发肿瘤的常规治疗方式[17-22]。在骨盆、骶骨骨肿瘤的外科治疗中,我国骨肿瘤医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骨盆肿瘤方面,20 世纪 80、90 年代,长海医院刘植珊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可调式人工半骨盆及全髋关节假体置换术,从而达到维持肢体长度、保留下肢功能的目的[23]。目前我国学者在骨盆肿瘤方面开展了系统规范的治疗,采用组合式人工半骨盆及 3D 打印半骨盆假体重建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4-26]。在骶骨肿瘤方面,我国开展的手术数量和难度均居国际之首,其中全骶骨切除及重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全骶骨切除及单纯后路全骶骨切除,显著降低了围手术期并发症并缩短了手术时间[27]。将腹主动脉球囊临时阻断技术应用到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手术中,显著减少术中出血,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28]。我国学者在国际上首创 3D 打印人工骶骨假体重建全骶骨切除后的骨缺损[29]。此外,我国骨肿瘤医生建立了骶骨肿瘤分区、分型体系,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骶骨肿瘤的标准化切除和重建[30]。2009 年我国学者在国际上率先发表了骶骨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分型和手术切除方法,目前已成为骶骨神经源性肿瘤经典的切除方式[31]。范清宇等采用微波高温灭活联合手术治疗肢体和骨盆骨肿瘤,37 例骨盆肿瘤中 28 例得到局部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32]。
2016 年至 2018 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展了甲磺酸阿帕替尼对传统化疗失败的进展骨肉瘤展开了前瞻性、单中心、开放、单臂临床研究 ( NCT03104335 ),发现甲磺酸阿帕替尼对传统化疗失败的进展期骨肉瘤较敏感,客观反应率较高 ( 43.24% ),疗效维持的时间和其它抑制血管生成的 TKI 类似[29]。
2018 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牵头开展的安罗替尼二期临床试验发现:化疗耐药的晚期软组织肉瘤患者应用该靶向药物可显著延长生存期[34]。
自 1985 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成立以来,我国骨肿瘤学科的发展不断专业化、规范化。骨肿瘤学组作为骨科学分会中较早成立的专业学组,极大地提高了国内骨肿瘤的规范化诊治水平。目前,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建设不断完善,下设脊柱骨盆肿瘤工作委员会、肢体肿瘤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在专业发展方面,骨肿瘤学组在定期召开学术会议、加强交流的同时,制订了一系列临床诊治指南,例如《骨肉瘤临床循证诊疗指南》、《四肢骨肉瘤保肢治疗指南》、《软骨肉瘤临床循证诊疗指南》、《尤文肉瘤肿瘤家族 ( ESFT ) 临床循证诊疗指南》、《中国骨巨细胞瘤临床诊疗指南》、《肢体转移瘤外科治疗指南》、《脊柱转移瘤外科治疗指南》,极大地推动了骨肿瘤的规范化治疗。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发展,我国骨肿瘤事业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取得更多的成果,从而更好地造福于骨肿瘤患者,并为世界骨肿瘤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