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振超
( 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医院——营口市第六人民医院 , 辽宁 营口 115007 )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数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也对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1]。对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而言,其主要的发生因素为骨质疏松,并由于椎体受压导致的。由于骨质疏松大多数为老年人群,因此这类脊柱骨折患者年龄也相对较大,一旦发生了脊柱骨折,会对其造成尤为严重的伤害。在这样的前提下,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实施有效治疗非常重要。本研究分析了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实施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2017年5月-2018年5月,1年内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8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8.32±10.47)岁;观察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8.97±10.17)岁。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纳入标准:(1)使用影像学确诊为脊柱骨折,并且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状。(2)未出现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并发症,不会对治疗效果观察造成影响。(3)可耐受本研究中所有治疗流程。(4)年龄<80岁,未出现较多基础疾病或有死亡可能性者。(5)患者本人和家属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排除有严重并发症,并会对治疗效果观察造成影响者。(2)排除家属或患者本人不同意参与研究者。(3)排除年龄过大,无法使用手术治疗者。(4)排除出现了较多并发症,会影响治疗效果观察者。
2 方法:(1)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保守疗法治疗。在临床治疗时,患者在入院后即应为其提供硬板床,并让其卧床休息,但应采取平卧位和左右侧卧交替的体位。在确定其骨折部位后,可将骨折疼痛部位下方垫上软垫,减少疼痛严重度。针对骨折病灶位置,需实施提升血液流畅度,散除淤血的处理,对这一部位进行活血化瘀的治疗。在症状得到缓解后,可提供口服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在治疗约3-5天后,患者状况基本得到好转,可在病灶位置下方垫上软垫,并实施背肌功能的恢复训练。最后需进行行走训练,即在治疗约6周后进行步行练习,在练习中需注意到循序渐进,并且在早期使用护具进行保护。(2)观察组治疗方法。观察组使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首先需使用影像学方法确定患者病灶深度和位置,并通过这些信息确定穿刺点。使用皮下穿刺方法,从脊椎侧根穿刺进入患者病灶椎体中。同时使用空心钻钻出长度约为4.5mm的工作通道,在此过程中应使用影像学方法确定工作通道的长度和宽度等符合治疗中的要求,并在这一通道两侧使用相同方法作出2条通道。在工作通道作出后,需将高压球囊置入通道的一侧,并让其进入到骨折椎体中,让球囊自行扩张,将病变椎体顶起并让其膨胀,恢复到正常高度。在影像学指导下,若恢复到正常水平并没有发生异常,可在两侧通道中注入骨水泥,剂量约为3-4ml,手术完成。在手术后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避免术后出现感染等并发症。
3 观察指标:需收集2组患者在手术后的VAS疼痛评分以及住院时间,同时需使用影像学方法观察其术后前缘高度以及cobb角度。
5 结果
5.1 2组疼痛情况和住院时间对比:观察组术后VAS疼痛评分(2.36±1.4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4.08±2.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2,P=0.001)。观察组住院时间(13.63±2.48)天,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19.87±7.4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5,P=0.000)。
5.2 2组治疗后前缘高度和cobb角度对比:观察组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37.52±6.63)mm,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21.69±5.6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19,P=0.000)。观察组治疗后cobb角度5.12°±1.21°,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cobb角度6.72°±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77,P=0.000)。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体会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而骨质疏松会导致诸多疾病的出现,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即为其中较常见的一类。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主要发生原因是机体自身压力对骨质疏松后的脊柱造成压缩,并出现脊柱骨折的情况[2]。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不断深入,当前我国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数量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并对我国人民的身体及健康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尤其是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会导致各类严重并发症的出现,也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由此可见,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实施有效并且安全的治疗非常重要。
当前在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治疗时,较常见的方法为保守治疗,以改善症状为主。例如可通过让患者在硬板床上平躺等方式降低对伤椎的压迫。在此基础上,也可通过口服药物的方式改善骨质疏松情况,进一步恢复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类方法往往无法针对骨折病灶进行处理,尤其是保守治疗方法并不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并恢复伤椎高度等,可能会导致各类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出现,因此其疗效往往并不好。而针对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手术治疗开始得到了较多关注。在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治疗时,手术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如何将伤椎的高度和角度进行恢复,最终改善神经压迫导致的疼痛症状,并恢复椎体正常功能。椎体后凸成形术即为这样的治疗方法。在实施椎体后凸成形术的过程中,可通过影像学方法对患者伤椎深度以及位置等进行确定[3]。在确定完成后,可在伤椎内部注入低粘度骨水泥,骨水泥可让伤椎膨胀并恢复到原有的正常生理高度,因此可明显改善伤椎对神经的压迫症状。同时注入骨水泥的治疗方法也相对较为安全,并不会导致在治疗后出现再压迫等情况,其效果更好,也有着较高安全性。当前有较多的研究,也对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并且也取得了较好成果,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资料。在Luo J[4]等研究中,即对椎体成形术在脊柱骨折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对邻近脊柱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其研究显示,使用椎体成形术的手段可有效改善脊柱骨折患者伤椎情况,对邻近脊柱也不会造成较大影响。而在文博[5]等研究中,则分析了2种不同的椎体成形术,即椎体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其研究显示,通过使用椎体后凸成形术对脊柱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患者可起到明显更佳的治疗效果。由此可见,以往研究中显示,椎体后凸成形术在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取得较好疗效。本研究中也分析了使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在使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后,术后的VAS疼痛评分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治疗后的前缘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cobb角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使用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实施临床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均比较高,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疼痛情况和住院时间,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实施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后的疗效相比保守治疗更佳明显,也能够有效保证到治疗安全性,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有着较高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