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微
( 盘锦市中心医院麻醉科 , 辽宁 盘锦 124000 )
锁骨骨折是临床骨科中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情况,患者往往需要使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但是由于患者的手术部位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在临床中采用单纯的臂丛神经或者颈浅丛神经阻滞对患者进行术前麻醉往往获得较差的效果,最终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导致患者的负担等增加[1]。有研究人员提出采用臂丛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麻醉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就对此进行了探讨分析,详细内容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于我院进行治疗,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锁骨骨折患者共计90例,采用抽签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42.13±6.77)岁,体质量(41-84)kg,平均体质量(61.74±6.79)kg;观察组患者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43.56±7.12)岁,体质量(42-85)kg,平均体质量(63.85±7.11)kg。将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1)对照组患者入院前进行常规的检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后给予必要的护理和治疗。手术前将患者的体位调整为仰卧位,同时在患者的肩下放置适当的薄枕,降低患者的不适感,将患者的头部偏向健侧;先于患者患侧锁骨上方3-4cm处,甲状软骨的上缘平面处位置寻找中前斜角肌的肌间沟,然后使用左手食指确认患者肌间沟顶点,之后右手持针将针紧贴于左手食指,朝患者乳头方向缓慢进针,刺入肌间沟,直到患者患侧上肢出现异常感后即可停止,进行固定针尖工作;最后进行回抽,直到无血液和脑脊液等后即可开始将备好的局部麻醉药物注入,剂量为10ml,结束后即可开始进行手术[2]。(2)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麻醉的基础上要增加进行颈浅丛阻滞麻醉处理,首先使用左手食指在患者的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将患者的C4椎体横突探出,然后右手持针进行穿刺工作,达到患者C4椎体横突后即可停止,将针体退至患者皮下0.3-0.5mm位置,最后进行回抽,同样在无血液和脑脊液等后开始进行麻醉药物注入,剂量为5-8ml[3]。
3 观察指标:记录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患者麻醉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麻醉效果判定:(1)显效:达到彻底镇痛的效果,患者肌肉完全处于松弛的状态,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肌肉进行牵拉等活动不会导致其产生疼痛感,手术可顺利进行;(2)有效: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肌肉进行牵拉可能会引起患者出现一定的不适感,但是处于可以忍受的范围,不会影响手术的正常进行;(3)无效: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肌肉进行牵拉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疼痛感,导致患者无法忍受,手术被迫中断。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5 结果
5.1 2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45例,麻醉显效患者20例(44.44%),麻醉有效患者22例(48.89%),麻醉无效患者3例(6.67%),观察组患者麻醉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45例,麻醉显效患者15例(33.33%),麻醉有效患者18例(40%),麻醉无效患者12例(26.67%),对照组患者麻醉的有效率为73.33%;将2组数据进行比较,x2=14.398,p=0.000,观察组患者麻醉的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2 2组患者麻醉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比较:麻醉前,观察组患者舒张压为(75.25±11.75)mmHg,对照组为(75.86±12.79)mmHg,t=0.236,p=0.814;观察组患者收缩压为(115.96±12.96)mmHg,对照组为(116.85±13.25)mmHg,t=0.322,p=0.748;观察组患者心率为(77.85±9.96)次/min,对照组为(78.12±8.96)次/min,t=0.135,p=0.893;麻醉后,观察组患者舒张压为(85.85±10.12)mmHg,对照组为(97.55±10.85)mmHg,t=5.290,p=0.000;观察组患者收缩压为(128.13±13.85)mmHg,对照组为(169.69±14.78)mmHg,t=13.764,p=0.000;观察组患者心率为(90.25±8.88)次/min,对照组为(111.36±9.56)次/min,t=10.853,p=0.000;麻醉前2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以及心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以及心率等数据要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锁骨在胸骨柄与肩峰之间,其呈S形,是人体中连接上肢和躯干的唯一的骨性支架,而由于锁骨位置在皮下,并且处于较浅的位置,因此一旦其受到外力作用极易出现骨折的情况,临床统计显示,其骨折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5%-10%。锁骨骨折患者在临床中会出现局部肿胀、皮下淤血以及压痛等症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并且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控制和治疗,可能会导致其他严重症状[4]。
手术治疗是临床锁骨骨折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单纯的臂丛神经或者颈浅丛神经阻滞对患者进行术前麻醉往往具有较差的效果。根据临床研究显示,锁骨及其皮肤表面区域同时受到颈丛和臂丛神经的双重支配,具体而言就是锁骨皮肤表面由来自于C3-C4神经根的颈丛支配,而例如锁骨深面肌肉等组织,则是由来自于C5-C6神经根的臂丛神经所支配;内侧部分区域受颈丛神经影响、外侧区域受臂丛神经影响[6]。所以在临床中无论是单纯采用臂丛阻滞麻醉还是单纯采用颈浅丛神经麻醉往往都不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7]。因此在临床中提倡采用臂丛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的方式对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进行麻醉,相较于单纯的麻醉方法,联合麻醉具有更好的麻醉效果,由于颈丛深支仅能够对颈前和颈侧深层组织进行支配,因此仅需阻滞颈浅丛,避免了由于阻滞颈深丛导致的椎动脉损伤,减少了高位硬膜外阻滞等阻滞的可能,也降低了局麻药的用量;另一方面其相较于全身麻醉也具有较多的优点:(1)操作简单、效果确切,较之全麻对患者的身体影响更小,费用也更少;(2)设备要求低,能够应用与多种情况中,便于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3)缓解了患者的局部疼痛等情况;(4)加用布比卡因能够增加神经阻滞时间,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并且使得患者在手术后较长时间中处于无痛状态[8]。在本次研究中,使用臂丛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的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生命体征情况较之使用单一方法进行麻醉的对照组患者要更好。
综上所述,在临床锁骨骨折性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患者中,使用臂丛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较之其他麻醉方法具有更好的麻醉效果,不仅能够保证患者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并且能够降低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