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宇
( 彰武县人民医院骨科 , 辽宁 阜新 123200 )
下肢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骨折类型之一,在外力或病理等因素的作用下容易发生骨折。由于下肢骨骼承担人体负重和移动的重要作用,因而骨骼结构的坚强与否直接影响到下肢运动功能[1-2]。临床上治疗下肢骨折主要包括“复位、固定和功能恢复”3个方面的内容,以骨折端对位固定理想、生理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为治疗目的[3]。康复治疗是下肢骨折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方法,遵循“早运动、晚负重”的运动康复原则,有利于促进患肢尽快恢复正常生理功能[4]。本次研究着重观察评价早期运动康复对下肢骨折治疗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康复训练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31.6±8.2)岁;骨折部位:跟骨骨折3例,髌骨骨折8例,胫腓骨骨折10例,股骨干骨6例,股骨颈骨折11例,踝关节骨折7例;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0例,高处坠落11例,跌倒9例,其它5例。观察组45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18-73岁,平均年龄(31.9±8.6)岁;骨折部位:跟骨骨折4例,髌骨骨折7例,胫腓骨骨折9例,股骨干骨7例,股骨颈骨折10例,踝关节骨折8例;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1例,高处坠落12例,跌倒8例,其它4例。2组间基本资料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1)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术后3天内要求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健康教育、用药指导、饮食和生活方式指导等常规康复护理。采用按摩、推拿等方式对患肢进行康复护理,促进关节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根据患者具体恢复情况,指导其从床上活动患肢开始,逐步过渡到下床站立、下蹲、行走和负重,直至患肢恢复正常运动功能。(2)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运动康复训练。术后3天内指导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对其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早期运动康复训练计划。具体内容如下:① 主动运动锻炼。在患肢被固定期间,术后第1天先进行小腿三头肌等长收缩和等张拉伸收缩训练,每天2-3次,每次15-20分钟,运动量以肌肉不出现酸痛为宜;足趾的跖曲和背伸运动训练,每天5-10次,每次5-10分钟,活动范围以达到关节最大活动范围为限。术后第2天进行腓肠肌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等张拉伸收缩训练,每天2-3次,每次15-20分钟,运动量以肌肉不出现酸痛为宜;足趾小关节进行主被动训练,每个关节活动20遍,每遍活动30秒-1分钟,动作应保持轻柔舒缓,活动范围逐渐增大至关节活动受限位置,每天2-3次,每次15-20分钟。② 全身关节锻炼。术后3-7天,待患肢解除固定后,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下肢阻抗力锻炼,患者取仰卧位,进行膝关节、髋关节屈伸锻炼,逐渐向关节屈曲方向加力,在其感觉酸痛后持续30-40秒,伸直肢体后休息1-2分钟再继续进行训练,每天2-3次,每次15-20分钟。同时进行直腿抬高训练,患者取仰卧位,将患肢抬高至最大限度,以健侧卧位行患肢直腿外展至最大限度,改俯卧位行患肢直腿后伸,每天2-3次,每次15-20分钟。③ 坐立和行走锻炼。术后第2周-第4周,指导患者由床上坐起逐渐过渡到下床站立,指导其由借助器材行走逐步过渡到自主行走,活动力度控制在其耐受范围内。④ 负重训练。术后第5周开始,指导患者进行负重训练,由屈膝、压腿逐渐过渡到独立行走,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每天2-3次,每次15-20分钟,逐渐增加运动量,2个月后逐步开始慢跑、登山、爬楼梯和游泳等锻炼。
3 观察指标[5-7]:(1) 下肢运动功能评价,采用简化的运动功能评价表(FMA)为2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共有50个评判项目,总分为100分,分为4个等级。0-50分肢体运动功能严重障碍;51-84分为肢体运动功能中等障碍;85-95分为肢体运动功能较度障碍;96-100分为肢体运动功能完全正常。(2)膝关节运动功能评价,采用膝关节评价标准(HSS)为2组患者治疗后的膝关节运动功能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明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越好。(3)髋关节运动功能评价,采用髋关节评价标准(Harris)为2组患者治疗后的髋关节运动功能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明髋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越好。(4)患者术后自我护理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评量表进行评分,包括:自我护理概念、自我护理技能、护理健康知识和护理责任感等4个方面的内容,总评分越高表明自我护理能力越强。(5)术后肌腱损伤、骨折移位、骨质疏松和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6)患者及家属对康复治疗的满意程度。
4 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2组间比较差异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2组术后不同时间患者的FMA评分比较: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好于对照组,统计结果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FMA评分比较分)
5.2 2组术后不同时间患者的HSS评分比较: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HS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好于对照组,统计结果详见表2。
表2 2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HSS评分比较分)
5.3 2组术后不同时间患者的Harris评分比较: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好于对照组,统计结果详见表3。
表3 2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Harris评分比较分)
5.4 组术后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自我护理能力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8.903,P=0.000<0.05),统计结果详见表4。
表4 2组患者术后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比较
5.5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6.429,P=0.011<0.05),统计结果详见表5。
表5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45,n,%)
5.6 2组康复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康复治疗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x2=8.389,P=0.004<0.05),统计结果详见表6。
表6 2组患者及家属对康复治疗的满意程度比较(n,%)
传统的下肢骨折康复治疗以患者长时间绝对卧床休息为主,在半年内严禁无辅助行走和负重,因患肢长时间制动缺乏有效的运动和康复训练,关节和肌肉缺乏少活动,下肢血液循环能力降低,神经反射迟滞,容易引起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影响到下肢运动功能的正常恢复[8]。早期运动康复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在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尽可能早的开始有步骤的运动康复训练[9]。其核心内容和具体方法是通过由被动到主动、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方式,从术后第1天开始持续不断的进行关节和肌肉锻炼,以保持关节的灵活性,避免肌肉出现僵化和萎缩,直至患者完全恢复正常运动功能[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采用早期运动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膝关节运动功能HSS评分、髋关节运动功能Harris评分、术后在自护概念、自护技能、护理健康知识和自护责任感等方面的自我护理能力总评分及对康复治疗的总满意度等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1.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综上所述,早期运动康复训练对于下肢骨折治疗效果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作用,有助于降低术后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下肢运动功能尽快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