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涛,韩志超,王 强*,石坛贝,3
(1.石家庄市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2.河北北方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3.河北中医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目前对于本病大多数国医大师认为其归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疾病范畴,但高血压症状因人而异,证候多种多样,在临证实践中仍需不断探索。为了传承国医大师治疗高血压病的学术思想,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试就探讨对于本病国医大师们独到的认识,以供同道临证参考。
对于本病的病因,任继学教授[1]认为对于此病,肾精亏乏为发病之本,而气血逆乱和水精代谢失常为成病之源。周仲英教授[2]非常重视生活方式因素,其认为高血压病可因或情志过极;或饮食不节;或劳欲过度等多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导致,与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的认识不期而合。
2.1.1 以肝为核心
“从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的病变“。从肝论治高血压的论断,邓铁涛[3]教授论述较为详细,他引用《临证指南医案·肝风》的论述:“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其认为肝脏阴阳达到相对的平衡则人之无病,而肝脏的阴阳平衡,与其他各脏关系密切。颜德馨[4]教授结合自身经验从“风邪”论治高血压,指出肝阳亢极风动是高血压病的病机关键,多种邪气可以引动内风,如痰热内蕴郁结肝胆,则郁而生风,或肝郁血瘀生风。
2.1.2 以肾为本
《内经》记载“肾虚则头重高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周仲瑛[2]认为“肝肾阴虚、阴不涵阳、阴阳失调”是高血压病基本病机,阴虚则阳亢,阴虚不能制阳,阳亢终必耗阴,阴虚阳亢则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各有其轻重不同,早期特性往往为阳亢,逐渐发展为阴虚阳亢,气血失调而成中风。从上可见,在高血压患者中,肝肾阴阳失调是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因素。
2.1.3 以脾为要
临床上高血压患者常见如遇劳即发、神疲乏力等脾虚之症。路志正教授[5]善以调理脾胃之法论治眩晕,他认为脾虚失运,痰湿中阻,继而蒙蔽清阳为眩晕发生的主要病机。临床针对高血压伴脾虚证病人,当细审病机,或健脾和胃,或运脾化湿等,尤以“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十八字学术思想总结令人着实敬佩。
2.2.1 血瘀致病
正如杨仁斋在《直指方》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郭维琴[6]教授认为高血压患者发病初期往往因情志不畅而致气滞血瘀,后期热邪伤阴,又可致阴虚血阻,晚期气阴两虚,气不帅血则气虚血瘀、阳虚血凝等,血瘀病机贯穿整个高血压病程。血瘀证与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密切相关,反映了血瘀证在高血压病病理上的重要性。
2.2.2 痰邪阻滞
若先天禀赋不足,脾胃亏损,运化失常,水饮内停,聚湿生痰,清阳不升,引动肝风,发为眩晕,即是"无痰不作眩"。路老[5]认为痰邪在高血压发病中占很重要的地位,高血压其病位在肝、脾胃、大肠,病因为热、痰、风夹杂,痰热互结,腑气不通,浊热上扰清窍,同时肝风内动。治宜泄热除痰,畅通腑气,平肝息风。
2.2.3 寒凝经脉
李士懋[7]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实践中依据《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猝然而痛“提出了寒凝证高血压的论断,丰富了高血压病机的认识。寒凝血脉,侵犯经络,痹阻不通,不通则痛,清阳不能升达濡养清窍,故出现头痛、眩晕等高血压病常见症状。
综上所述,国医大师对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各有侧重,其基本观点认为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病机往往涉及多个脏腑,并互相影响,与瘀血、痰饮、寒凝及风邪等内生五邪关系密切,了解国医大师对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阐述对于高血压中医治疗和临床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