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游之乐
——版画中的东方意蕴”策展手记

2019-01-03 01:02谢涵之XieHanzhi
画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展场策展版画

谢涵之(Xie Hanzhi)

“卧游之乐——版画中的东方意蕴”展览的策划是基于深圳画院“版画100·年度收藏作品展”项目开展的。这是一个已连续举办4年、以收藏和推介版画艺术为宗旨的专题项目,通过以展带藏的方式,凝聚了一批优秀版画艺术家和版画作品。4年来,我们通过“版画100”这个平台,从全国范围征集和收藏了300余件版画艺术的精品力作,包括老中青不同年龄段的艺术家,涵盖了木版、铜版、石版、丝网和综合版等多个版种。创作主题也丰富多样,其中不乏在版画界已发表、入选过重要展览或获得过重要奖项的版画精品。我们对于这种甄选方式的坚持,意在保证参展和收藏作品的较高水准,既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当下中国版画界的创作现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映射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构建起中国当代版画的实物档案。

在开展展览和收藏工作的同时,我们还编辑出版了《中国版画年鉴》。作为国家级专业版画刊物和“版画100”项目的理论依托,《年鉴》将历届“版画100”展览及收藏作品收录其中,并载录了每一年度中国版画及版画艺术家的重要艺术活动、重要学术文献以及年度版画精品,逐步建立起一个稳定、学术的中国版画史料库。我们也特别于此次展览的展场重要位置展示了近4年出版的《中国版画年鉴》供观众翻阅,直观地呈现“版画100”项目的学术研究成果,为观众深入了解展览提供了另一种阅读方式。

除了对于国内版画创作进行梳理和研究,“版画100”项目的收藏工作也并非“藏而不露”,而是尝试多种途径将典藏进行活化,“卧游之乐——版画中的东方意蕴”展览的策划初衷正是诞生于此。我们希望以此展作为“版画100”项目连续4年收藏工作的一个回顾与小结,从全新的角度将部分收藏与研究成果呈现给观众。这一方面有助于深入和系统地对藏品展开研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挖掘藏品的社会价值,将公共艺术财富回馈给社会大众。

将“版画100”项目的学术角度作为策展重点思考方向,我们在确定展览主题的过程中也考虑过几个不同的策划角度:譬如从藏品中挑选某一版种进行深度呈现;或者选择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青年版画艺术家的作品集中展示,做成青年版画专题展等。但在逐一翻阅4年来收藏的300余件版画藏品图片后,我们发现这些藏品中很大一部分存在着显著的共同特征,它们或是带有中国画的图式特点,或是在技法上有水墨的痕迹,又或是创作主题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虽然“版画100”项目往年的年度收藏并未设定具体的收藏主题,但是从这部分藏品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当代版画创作中对于传统版画语言的继承和发展。于是,我们决定将东方美学风格在当代版画中的呈现作为这次藏品展策划的方向。

1.《戏中人之二》 孔亮 铜版 63.5cm×50cm 2016年

2.《推门·山傍小古城》 郝平 丝网版 54.5cm×81cm 2013年

3.《西湖系列》之38-8 严善錞 铜版 2013年

4.《山水清音》 张晓锋 木版水印 188cm×98cm 2013年

5.《山海经-1》 石博文 铜版 100cm×33cm 2013年

随着策展思路的逐渐清晰,我们将深圳画院长期以来所坚持的“水墨”研究方向也作为策划的另一个着重点考虑,希望既能体现这部分藏品的突出特点,又能与画院的研究方向建立一定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技法或图式上的,也可以是题材选择上的。几经斟酌后,此次展览的主题最终定为“卧游之乐”。在中国文人画思想中,“卧游”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自南朝宗炳首次提出,“卧游”逐渐流衍为中国人观画的代名词,而沈周的《卧游图册》又使“卧游”的含义在题材、尺幅和观看方式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卧游不再只是观看和寻找真山水的替代物,而是可以于各类题材中游目畅怀,达到“体道”“观化”之境界。“卧游”的精神表达着中国文人对于“出世”和“入世”的态度,这种精神也同样体现在传统版画创作中。明清版刻鼎盛时期,有诸多文人墨客将中国画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技法融入戏曲和通俗文学的插图版画稿创作中,同时,他们身为文人的傲骨品格也不可避免地渗透进这些创作中,使中国传统版画与西洋版画呈现出显著的区别。随着对参展藏品梳理的深入,这种特点愈发凸显,所以我们也希望能以中国当代版画家的视角与实践,来诠释这种文人精神和艺术风格在当下的面貌。

深圳画院美术馆的展厅面积虽不算大,空间却胜在舒缓流畅,尤其适合展示尺幅不大的版画作品,为展陈设计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度。我们基于策展思路,从“版画100”项目的300余件版画藏品中甄选了60余件(组)精品,涵盖木版、铜版、石版、丝网和综合版等版种。从题材上大致分为三个板块——山水、建筑和人文。山水是卧游的传统题材,早期的卧游图就是以山水画作为真山水的替代,此次藏品展中以山水为神游对象的作品也不在少数。我们将这一板块的作品设置于展场的两个入口处,主入口由伍琳的《小千世界》、徐娜的《上善若水》等黑白色调作品缓缓推进,至郝平的《推门·山傍小古城》等淡彩色调作品;在侧入口则利用两面对称展墙展示了石博文的《山海经》和张晓锋的《山水清音》两件图式相近的作品,让它们彼此形成对话。以山水作为开篇,使观众一进入展场便能沉浸于“卧游”的情境中,同时也以山水板块的作品将空间分流,让展览自然地过渡到人文和古典建筑两个板块,通过增加假墙及半透明薄纱的“弱隔断”方式,使板块间的衔接既丰富又不失通透,穿过上述两个板块,最终又会回到疏朗开阔的山水部分。以一条动线串联起三个板块空间,使它们之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整条观赏路线头尾相接,形成一个往复的循环。策展团队希望以这种叙述方式,让观众在观赏作品的同时,体味人、宅与山水之间的关系。

此次展览的一组重要作品是收藏于2015年的青年艺术家王启凡的水印木刻版画《天问》。他以现代人的知识经验和细腻工秀的传统木刻语言,重新讲述了这部屈原借“问天”而问人间的文学史诗。这组作品是“版画100”项目最早收藏的作品之一,由12幅独立的版画拼合而成,以水纹衔接各个画面,既可合为一组完整作品,亦可各自叙述不同的故事情境,打破了版画制作和构图对尺幅的限制。对于这组作品,我们在策划初期就想将其作为整个展览的一个中心给予完整呈现,但由于作品拼合后的尺寸较大,长将近3.8米、宽将近2.5米,若是按照常规于墙面展示,一来不便于观众近距离品味作品的局部细节,二来相较于其他中小尺幅作品,在整个展场中也略显突兀。经过反复考虑,我们最终决定以平面展台上直接覆盖有机玻璃的方式展示整组作品,这种展示方式可以更好地呈现作品散点透视的地图式叙事形式;在灯光设置上也采用了均匀布光,观众可以环绕整个作品一周,从不同角度欣赏每一部分画面的细节,最后的呈现效果也基本实现了我们的预期设想。

在展览的视觉设计上,我们特别选用中国传统色“瓦松绿”作为宣传品的用色,这种绿内敛而沉稳,很适合作为藏品展的基本色调。《周礼·考工记》中对于五色入画记载为“东方谓之青”,而青色与展览的美学格调也颇为协调,所以我们在展场墙面上使用了淡雅的“卵青色”。此色源自北宋官窑汝瓷釉色,汝瓷釉质细腻莹润,宛若水天一色,高雅素净。两种颜色的搭配相得益彰,将“卧游”的主题和画作的东方韵味很好地衬托了出来。我们希望通过展览的空间和视觉设计,提供适合东方人审美心理的观看方式,使观众在观赏过程中体验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东方美学意境。

此次展览的公教活动以儿童艺术教育为主,我们在展览现场举办了两场面向7岁至12岁儿童、以版画为主题的公益性公教活动。第一场活动,通过版画工作坊的形式,让小朋友们在专业版画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下了解版画制作的过程,并亲自动手创作版画作品,加深对于展览的感官体验。另一场活动,则与本地少儿艺术教育机构合作,将美术课堂搬至展览现场,学生们以展览作品为灵感,在展场席地而坐,使用水墨、水彩等多种媒材创作作品。策展团队希望通过公教活动为观众提供一个深入体验展览的渠道,让展览现场成为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的一个有效空间。

一个展览从策划到实施,除了需要策展人有新颖的策划角度和清晰的策展思路,更为繁琐复杂的工作是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如何平衡各个方面的需求,兼顾主题的讲述、展示的美感以及观众的观感,并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调整方案细节,忽视其中任何一点都会影响展览最后的呈现效果。我们通过展览的讲述与观众对话,希望给予观众更多自由品鉴和参与体验的空间,为活化典藏作出新的尝试。

注:

展览名称:卧游之乐——版画中的东方意蕴

展览时间:2018年10月25日-11月12日

展览地点:深圳画院美术馆

猜你喜欢
展场策展版画
版画作品选登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新时代博物馆策展人制度的探索与实践——以沈阳故宫博物院为例
《策展哲学》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对“展场”的再认识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