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芸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如何把牢“总开关”,先从一个小故事说起。
墨子通过观察染丝发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使用不同颜色染料,丝的颜色也随之变化。墨子得出结论:“染不可不慎也。”这个小故事告诫我们,外界环境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当然,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真空的环境里,面对外界袭染,就必须把牢理想信念的“总开关”,自觉挡住各类腐朽思想、不良作风的侵蚀。只有把牢“总开关”,才会对人、对事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
1.把牢“总开关”,要正确看待是和非。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些都是是非问题,甚至是大是大非问题,回答好这些根本性问题,关系到胸怀怎样的理想信仰、秉持怎样的根本宗旨、走上怎样的方向道路。是非混乱,会导致政治立场偏移,最终酿成大错。例如,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在历经革命的洗礼后,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陈潭秋、何叔衡、邓恩铭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陈公博、周佛海叛党投敌,成了臭名昭著的汉奸,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张国焘密谋另立“中央”,失败后叛党投靠国民党,自绝于党和人民。
分清大是大非如此重要,可是仍有个别人觉得是非问题“抽象、空洞、刻板。都什么年代了,谈理想太遥远、谈信念太宏大、谈宗旨太空泛,还是整点实际的吧”。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命题。但是共产党人的是非观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大环境,我们身处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是非问题不是可以似是而非,而是必须明辨是非。口号可以少喊,但群众利益至上的根本立场不能动摇;信仰不靠形式,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要求不能放松;观点可以多元,但核心价值观不能跑偏。旗帜鲜明地坚持“是”、反对“非”,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2.把牢“总开关”,要正确看待苦和乐。在一些人眼里,对党员干部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严,甚至个别人发出“为官不易”的论调,说什么理论学习苦,为民服务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苦,遵守八项规定苦,创新创业苦……。如果没有正确的苦乐观,党员干部就會在“苦差”前打退堂鼓,甚至面对“苦差”绕着走。俗话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远学王进喜、焦裕禄,近学黄大年、南仁东,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标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才能以苦为乐,苦中有乐。
趋乐避苦是本能,正确看待苦和乐是本事。某些时候选择“苦”看似失去了一些东西,但同时也得到了另外的东西。加班工作牺牲了休息时间,但工作经验积累得快;面对荣誉谦虚退让,但获得了大家的认可;选择到基层工作失去了大城市的舒适方便,但了解了民情得到了历练。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荣誉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党员干部只有深刻认识到苦和乐的辩证关系,才能苦中得乐、先苦后乐。
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有一天,妈妈告诉他:“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实际上,陈望道埋头写书,把墨水错当成红糖水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这个故事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述的“真理的味道”的故事。墨汁为什么那样甜?这种信仰真理的味道,只有真正的共产党人才能品味得到。只有真正信仰真理,才能以苦为甜、以苦为乐。
3.把牢“总开关”,要正确看待公和私。公和私的关系,看起来很大,但很多时候都是工作、生活中的小事。也正因为事小,容易让人在思想上有所松懈:和有业务往来的企业老板吃几顿饭、喝点好酒,逢年过节收个月饼条、送张螃蟹券……嘴上喊着正确看待公和私,心里想的却是“舌尖上的浪费”“会所中的歪风”还不是为了推动工作?算不得大问题,不必上纲上线。可见,公和私的问题摆不正,小处松劲,就容易大处松动,进而产生大的作风问题。
分清公和私,先得从思想上真正弄明白自己的公仆身份,站稳立场摆正位,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做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分清公和私,还得从行动上“见真章”。毛泽东为自己定下三条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秉持廉洁为公、摒弃私心,才能为民谋福祉、为国谋未来。
公私分明,也体现着共产党员的作风。面对难啃的硬骨头,如果“私”字作祟,先想到头上的“乌纱帽”,难免干出阜阳“刷白墙”“拍60万的宣传片”式的面子工程,又怎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解决掉难啃的硬骨头!私欲面前不为所动、私利面前不为所惑,才是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也是立业修身的基本操守。
4.把牢“总开关”,要正确看待义和利。义字当头、重义轻利,本来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品质。东汉时,太守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县令王密来拜访,怀金十斤相赠,报答知遇之恩,并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杨震拒金之事直到今天都被传为美谈。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个别人忘记了重义轻利的传统美德,在利益中迷失。有的人“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心中只剩下一个利字,一味见钱眼开;有的人想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见利忘义、保利弃义,一肚子得与失的算计;有的人为了个人私利,丢了公共利益,甚至不顾民族国家大义……
义和利并非不可兼得。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尔大学发表演讲时,强调在国际关系中要妥善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国与国的交往是这样,人与人相处也是这个道理。在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时,“德”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安徽桐城有条“六尺巷”,两户相邻人家起初因占地而起争执,后来双方把围墙各退三尺,为后人留下了一条“六尺巷”。这个故事也留下了“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的诗句。对于一个人来说,百年之后,那些曾经争得不可开交、打得死去活来的名和利,早已经成了浮云。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网信办主任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