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琛
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要求,是社会和谐稳定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在70年的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在新时代沉淀为进一步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
一、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始终将人民主体地位放在首要位置
“谁之公平正义”,是公平正义首要的、根本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他们在公平正义中的主体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个性质决定了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在“谁之公平正义”这个问题上毫不含糊,自始至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执政后更是明确把人民放在社会公平正义的最高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的位置上,提出了一系列以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政治理念和施政宣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的根本标准”“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党的十九大更是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
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人民千辛万苦、付出了巨大牺牲和代价取得的主体地位和当家作主的权利特别珍惜,深刻认识到要切实保障人民主体地位,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建立起由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和社会制度,彻底改变人民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状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种形式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的制度安排,充分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导向,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人民群众自主自觉、广泛地参与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去,真正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人。70年来,正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在任何艰难险阻中才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放在中心位置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性条件。在生产力是公平正义的基础性条件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一条曲折的探索道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明确提出“生产事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乃是全体人民一切物质福利和精神福利的基础”,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和实现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举措。如:稳定物价、财政和金融,恢复交通和国内外贸易等。这些举措使得解放前长期饱受通货膨胀、战乱之苦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明确提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后我们党确定正确路线的政治基础,但这些正确的方针并没有在党内取得深刻的共识,因此在一段时间里发生了反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战略调整,对束缚现实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体制机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逐步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共同存在的分配制度,将市场经济纳入社会主义的范畴,创新性地建立起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同时顺应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在对内改革的同时,不断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一系列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使得蕴藏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中的生产力被极大地解放出来、发展起来,中国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伴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解决温饱问题”向“小康”“富足”区间升阶。回顾70年的历程,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始终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放在中心位置。
三、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的需求,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充分享受由自己创造出来的财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社会公平正义最直观的要求和最终目标。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始终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一代代地进行接力探索和实践。
民生问题是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是使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基础条件。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一直把保障人民生活当作头等大事,从就业、医疗、教育、救助等各个方面对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进行保障。新中国成立初期打赢了“糧食、棉纱、银元”三大经济保卫战,稳定了市场,平抑了物价,采取了“包下来”的政策避免了大规模的失业问题,为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问题开了一个好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的八大明确指出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其后虽然在探索中屡受挫折,导致在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间我国的整体生产力水平不高,但从总体而言,在解决人民群众的各种民生问题方面依然取得了一定成就。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再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生工程。伴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和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各项保障民生的制度和措施也不断完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扎扎实实的改革举措真抓实干,推动各个民生领域实现巨大发展,人民群众收入不断提升,贫困人口不断下降,城乡差距日益缩小,世界上最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建成,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回顾70年的历程,人民群众从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直观、具象地映照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担当和付出的巨大努力。
四、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推动建设公平正义的新型国际关系
自从人类社会进入世界历史进程以来,一个国家的社会公平正义就不仅仅是本国疆域内的事情,还深受国际公平正义的影响。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是一个国家能够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性条件。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中国人民能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在新中国成立的70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主权问题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也不顺从任何外国的指挥棒,坚持内政不容干涉,对妄图干涉中国内政的各种形式霸权主义寸步不让。新中国一成立,人民政府就废除帝国主义与旧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坚定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并在此基础上与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原则的国家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中,中国也始终坚持各党各国的独立自主,反对大党大国对其他党、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平等做法和霸权主义,对于干涉中国主权及内政的发号施令和指手画脚予以坚决的拒绝和有力的回击,在经济建设上坚持和强调自力更生为主、依靠外援为辅。
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一直致力于打破大国欺侮小国、富国压榨贫国的旧秩序,推动形成公平正义的新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一贯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逐步与世界各个国家建立和发展正常关系,尽心竭力为形成国际新秩序、为世界谋大同而奋斗。中国多次向世界表达“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充分看到了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的发展趋势,充分理解、体会到世界各国人民要求持久和平、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强烈愿望和时代潮流,坚持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和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70年来,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走和平发展道路,从倡导建设和谐世界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为推动公平正义的国际格局而努力奋斗。
本文系天津市201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问题研究》(TJKS16-003)和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2019年度科研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实现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历史经验研究》(TJDXKY19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中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建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 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