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

2019-01-02 01:37李新跃
山西农经 2019年2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战略

李新跃

摘 要:美丽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战略任务。梳理沿湖村建设的轨迹,总结经验及规律,发现存在的不足,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新的视点。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沿湖村;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21-0058-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美丽乡村建设是指通过有效的手段和载体,围绕农村生态产业建设、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整合各方力量与资源,形成治理有效、环境友好、美丽宜居的农村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农村逐步走向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

1  沿湖村建设初见成效

沿湖村地处扬州东北角,陆地面积0.8 km2,共有19组442户1 568人。近年来,沿湖村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发以“渔”文化为主题的“深休闲、微度假、轻文化”精品旅游项目。村内已建成20个可供游客休闲、游玩、观赏的景点。陆续获得了“中国特色村”“中国金牌农家乐”“江苏最美乡村”“江苏省文明村”和“江苏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等称号。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沿湖村已经成为富裕文明的先进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6万元,40%的渔民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超过100万元。

1.1  退养还湖,环境美起来

在十几年前,沿湖村还是远近闻名的“鱼花子村”,当地有句老话“鱼死了不闭眼,赚钱用不到晚”,意思是村民以船为家,辛苦一天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当日生活开支。2004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6 000元。那时候,邵伯湖里插满了围养鱼虾的竿子和渔网,渔民吃喝拉撒全在船上,养的鸡、鸭、鹅也在船边漂浮的草堆上落脚,整个环境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渔民不能正常用水、用电,同时还面临子女教育、就医等问题。

为了改善沿湖村的环境,村委会发动渔民们上岸,村里的鱼塘能退则退,常去捕鱼的部分湖区也被保护起来,不再进行捕捞。从2007年起,沿湖村启动了填塘整地和渔民上岸定居工程,一部分渔民住进了统一规划的“新渔小区”,每户建筑面积超过200 m2,人均住房面积超过40 m2。党委书记刘德宝介绍,退养还湖以后,湖变得有朝气了。鱼虾明显增多,种类增加,鸟和水禽也多了起来。建设绿地,植树绿化,使湖在绿植中变得更加灵动,形成了良性循环。2012年,村里按照发展规划启动环村的沿河4.5 km自行车游览观光带。渔民们的家变成了花园,“江苏最美乡村”可谓实至名归。

1.2  产业转型,生活富起来

“呆男不娶渔家女,傻女也不嫁渔家汉”曾是当地百姓的顺口溜。如今沿湖村面貌一新,不再是一窮二白,而是一个活力满满的希望之地,创业青年、能人不断涌现。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马明斌自小在渔船上长大,后来跟着父亲上岸。随着全市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和退渔还湖政策的推进,他第一个响应号召,用自家承包的0.8 hm2池塘干起了渔家乐,如今“小马哥渔家乐”已注册商标,远近闻名,年收入超过40万元。村民老钱8年前离开沿湖去上海打拼,现在听说村里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不错,特地卖了上海的房子回老家投资70万元,建了自己的渔家乐。村里像马明斌、老钱这样的村民很多,在自己家开渔家乐,再顺带售卖小鱼虾米酱、邵伯湖咸鸭蛋、清水大闸蟹、清水龙虾、湖虾米、野芡实、红莲子等农副产品。这里消费低,在渔家乐吃得放心、健康,吸引了不少周边游客前来消费。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6年的不足6 000元增加到2017年的超过2.6万元。村里的90后小刘曾在上海京东总部上班,听说村里的“渔家三宝”品质好、销路广,毅然辞掉工作,从上海回家乡寻觅商机。

1.3  办节建园,品味雅起来

沿湖村目前是扬州市区唯一从事养殖、捕捞的专业渔业行政村和纯渔民聚居村庄,渔民主要来自晋、鲁、鄂、皖等地区,至今仍沿袭独特的祭祀礼,保存独有的渔家文化,拥有渔家面食、渔家船菜40多种。“沿湖村的灵魂就是渔,绝对不能放弃。发展文旅新路子,还是要把渔业放在核心位置,深挖渔文化内涵,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这是沿湖村的发展思路,自2011年以来,当地建成“邵伯湖渔文化博物馆”筹备馆,每年至少举办两次大型文化旅游节事活动。全体村民拧成一股绳,不仅从人力、物力上全力支持,把美食节当成自家的节庆来办,使沿湖村的社会关注度和群众参与度、支持度不断提高。渔家特色菜——“好风向手撕甲鱼”还获得了江苏省美食大赛金牌奖,吃完这道菜后,将甲鱼骨绑起挂在船头,可以预测第二天的风向,吃的不仅是美味,更是传统的渔家文化,丰富而富有内涵,这样的渔家菜让人从眼福饱到口福,再传至心间,是最佳的软文化传播方式。沿湖村利用各个地区渔民不同的习俗打文化牌,利用渔村“南江北湖联姻”积淀下来的渔家文化,推动传统渔具制作、渔家面点制作等技艺申遗和扬州渔文化博览园建设。沿湖村特色节庆还有邗江区首届邵伯湖渔民文化美食节、欢乐渔家中秋赏月晚会、“庆开渔·迎端午”邵伯湖渔家民俗风情节、欢乐渔家、金秋品蟹节,以及江苏省邵伯湖放流节等。

1.4  建好学堂,素质高起来

过去渔民文化程度低,在40岁以上的人中,70%只有小学文化。沿湖村认为“富了口袋不能忘了脑袋”,在两年前办起了渔家学堂,特别邀请了城市里的老师为孩子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学堂每周五都会组织村民学技艺、听讲座、办沙龙,通过渔家学堂这一精神高地,村民的内在气质和精神面貌得到了很大提升,村民逐步感受到创业有奔头、生活有甜头、养老有乐头,现在沿湖村形成了向善向上、互帮互助的文化风尚。

2  沿湖村建设成功经验

(1)党员干部的“领头雁”作用。正是有像刘德宝一样始终冲在第一线,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领导班子,沿湖村的发展才有了“主心骨”和“风向标”,形成了干群一心、众志成城的氛围。沿湖村党支部连续4年成为立功村,刘德宝本人先后荣获“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江苏省劳动模范”“吴仁宝式优秀村支书”等称号。

(2)拼搏实干精神的指引。以刘德宝为首的村党员干部敢于面对困难,开动脑筋,苦干实干,从群众最需要的事做起,从最适合区域发展的基础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破解难题,实现村集体不断壮大、村民持续受益的良性发展格局。

(3)创新思路的引领。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整合资源,统筹利用。打造渔家精品民宿、发展渔家特色餐饮,转变观念,提升沿湖旅游美誉度。成立平台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进行统一规划和整体包装,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4)和谐团结。靠公道、靠干实事、靠文化赢得民心,促进发展。

3  沿湖村建设思路

(1)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依靠沿湖特色田园乡村的水域环境,引导人们感受渔业风情、观赏渔业活动,组织各类水上生产、生活、休闲活动,彰显生动的景观形象。同时立足资源禀赋、区域环境、历史文化、产业集聚等优势,围绕田园资源和特色漁业,利用“旅游+”“生态+”和“互联网+”等模式,推进休闲渔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以“风光+体验”推动湖区变景区,以“生态+创意”推动产品变商品,以“风情+宁静”推动民房变民宿,形成特色渔产品标志品牌。

(2)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打造“诗意栖居地”。在充分利用文化底蕴,打造高品位沿湖村的基础上,精心织补田园,雕琢田园意境,采取乡土的、在地的乡村建筑手法,从村民角度出发,展现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最美乡村”“醉美沿湖”。促进村落与环境有机相融,保持传统肌理和格局,保留渔村、乡土核心元素,“美容”不“整容”,不搞大拆大建和全新重建,注重现有渔民住宅的改造和提升,凸显水乡韵味,呈现原住民、原生态的渔村特色风格。加快完善乡村道路、绿化、亮化、污水和垃圾等基础设施和健康养老、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实施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河道疏浚、驳岸整治,营造优美和谐的田园景观。

(3)理顺发展思路,产业分区发展。结合沿湖村资源分布特征与村庄发展情况,将沿湖村分片区发展。北部片区重点发展以现代绿色农业、生态有机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展示区,突出“农业+生态”的发展思路;南部片区重点发展以水产养殖、乡村旅游、康养度假乡村为主的休闲经济示范区,突出“渔业+旅游”的发展思路;东部片区重点发展以传统渔业捕捞、水上活动、湖景观光等项目为主的邵伯湖水上休闲体验区,突出“休闲+体验”大发展思路,逐步形成以生态渔业和乡村旅游为主导的特色产业。

(4)升级渔业产业,培育新型渔民。在保持渔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搭建统一运作平台,打造载体空间,围绕渔文化特色,强化乡村体验,着力丰富旅游元素,培塑旅游项目;立足当地特色,分析市场优势、注重品牌设计、拓展特色营销路径,探索渔产品加工及渔文化体验相关产业模式。开展转型培训,培育新型渔民,使其掌握如水产品深加工、农家乐经营管理、水上休闲导游等种类丰富的产业技能,引导家庭经济提档升级、绿色高效、有序发展,不断增强富民后劲,最终达到引导渔民致富、提升渔民自身价值的目标。

(5)努力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渔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从沿湖村的发展轨迹,可以探寻到乡村振兴的途径。但和谐美丽的乡村需要科学合理的建设发展,更需要修复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达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意识的共识,让更多更好的美丽乡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