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净 朱德煌
摘要:新媒体的发展催生了“微时代”,“微时代”的发展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格局。“微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微时代”的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借助、运用“微时代”平台,凸显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9)12-0094-03
引言
“微时代”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发展,同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蓝皮书指出,新媒体呈现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博、微信、微公益、微视频等“微时代”,急剧改变着中国传播的生态环境和舆论格局,延续2013年“微时代”的景观[1]。“微时代”下新媒体传播的快速度、方便快捷等特征备受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如何积极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在“微时代”背景下运用新媒体,有效挖掘其优势,把弊端转化为优势,探讨有利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维和新方法,成为关注的焦点。可以从“微时代”的内涵特点出发,充分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探讨“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一、“微时代”的内涵及特点
“微时代”是基于移动客户端,以微博、微信、微公益等为主要载体的传播形式。“微时代”呈现传播信息的移动化、信息化、快捷化。“微时代”下的新媒体继承传统媒体的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并呈现多功能、整合性更强、操作更方便、内容更简明、个性更鲜明等特点。“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新媒体主要以微信、微博、QQ等为主要网络载体。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学校网站、微博、校内橱窗电子滚动宣传栏等方式宣传微公益,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积极传递正能量,改变传统的思想教育和教学方式,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和效率性。学校可结合新媒体的特点转变教学方式,提出适合新时代背景下符合大学生发展的培养模式,以便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从而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一是重视度不够。各高校积极运用微博、微信、论坛、相关网站,但在“微时代”背景下,忽视微信、微博、微公益等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忽略其存在的地位和作用[2]。大学生思政教育者注重课堂教学,弱化微信、微博等的巨大潜力,加上对其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对于“微时代”的微博、微信等平台参与积极性不高。高校思想教育者对其不够重视,无法及时跟踪学生的信息,时常导致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对于良莠不齐的信息无法及时引导,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极大难度。
二是“微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网络已经深刻影响师生的生活,对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要求。“微时代”下教育方式突破时空限制,比如传统班会、通知、活动,完全可借助微信、微博等方式。传统单纯“灌输式”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需求。通过微信、微博等发布信息,可以增强学生阅读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微时代”大学生表达个人观念和想法显得尤为快捷和方便,如何引导学生辨别信息,给思政工作者带来巨大的压力。“微时代”的新媒体有利于个体言论的表达,也有助于大学生价值观念的释放,把网络生活超越自身生活,希望得到更多亲朋好友的认同和认可[3]。
三是在“微时代”下,信息呈现多元化,缺乏有效的网络机制。高校制定了一些网络制度,但对网络监管力度不够,缺乏强有力的专业化队伍。高校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掌握困难较大,导致信息的泛滥,不健康、低俗的信息盛行。教育工作者认为信息的跟踪是繁杂的工作,给工作带来额外压力。可以利用“以补促进”的方式对高校设置专项经费,给予思想教育工作者一定的经费和补贴,以调动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健全网络机制和网络队伍,保证工作的延续性和效率性。
四是在“微时代”下,大学生拥有自身的“微空间”,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校园内大学生“低头族”屡见不鲜。大学生个个成了“微信控”“微博控”。对于自控力比较差的学生,会进一步拉大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的距离。长此以往导致有些学生心理怪异、性格孤僻,给大学生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品行的养成,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业。
三、“微時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微时代”背景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微平台”,大学生也拥有自身“微空间”。“微平台”和“微空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充分运用“微时代”平台,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突出大学生主体地位,转变教育观念,构建适应“微时代”的培养体系。借助“微时代”平台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1.基于“微时代”平台,构建合理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
“微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契机,也带来挑战。高校教育体系应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适度的调整。在“微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是教育的主要媒介和载体。思想教育工作者根据学校发展的思路和教学方式提出新的培养方案。在“微时代”下,教育工作者应将新媒体掌握程度纳入大学生考核之中,学生必须选修一门有关新媒体课程,学习新媒体的特点及使用方法。学校以新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新媒体的意识,对学生今后学习、工作均有重要的影响。大力推行以新媒体为辅助的教育方式,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传统思想教育方式,仅限于面对面的交流,与如今“微时代”的新媒体“点对点”和“面对面”的沟通形式不大适应。“微时代”下的新媒体以学生为主体,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消除师生沟通的障碍,使得教师更清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大学生是高校最活跃的群体,大学生社团活动在“微时代”下呈现多种多样的方式。每个社团均有自身的制度和运行机制,采用新媒体实时传播各社团的活动,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参加社团活动。学生通过微信、微博及时掌握和参与社团活动,在社团中学生就是活动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在社团中思考如何提高自己、如何开展活动,有助于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意识。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减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2.借助“微时代”平台,营造良好的日常教育环境,发挥新媒体育人的积极作用
良好的日常教育环境有助于学生培养完善的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情操,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示和引导作用。学校可通过校园LED、微博、微信等方式宣传严谨的校风、美丽的校园风光、浓厚的校园文化,让学生耳濡目染,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结合时代背景,围绕共筑中国梦,进行爱国、爱乡、爱校教育,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宣传学校文化并邀请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让学生融入学校大家庭。学校借助“微平台”实时展播和宣传活动的进展,通过微平台学生即可实时了解学校最近活动情况。微平台不仅可宣传学生的榜样,还可展播优秀的教师先进事迹,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熏陶和影響学生的品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日常教育活动不应仅限于室内、室外,在新媒体上各类活动开展以微信和微博点赞、投票等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参与日常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在“微平台”上学生实时掌握和获取更多最新的资讯,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3.运用“微时代”平台,发挥新媒体育人优势,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微时代”背景下,微平台是今后主要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如今大学生对于新媒体具有较强的接收能力,可以把课堂搬到微信、微博上开展教学活动,切实为学生群体服务。比如思想教育工作者,可对实时热点开展微博或微信大讨论,让大学生以活跃的思维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对思想观念偏激或错误的观点,及时引导,对于正确和积极的思想加以鼓励和支持,学生均可尽其言,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微平台”还可对日常的社会实践进行实时宣传。大学生暑假“三下乡”志愿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通过“微平台”宣传积极典型的案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社会实践毕竟参与面有限,通过新媒体多宣传多动员多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让每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锻炼、增才干、长知识、做贡献。思想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微平台”掌握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了解最新时政要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通过“微平台”获取专业之外的知识以拓宽自身视野。大学生应拓展自身知识面、学有所长、业有所专,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运用“微时代”的新媒体,开展符合大学生实际的活动,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或公益活动,使得活动常态化、规范化、日常化。
坚定的信念、完善的人格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运用“微平台”培养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正确把握人生的航向,做个有理想、有信念、有信仰的大学生。大学生有坚定的信念,才能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就业竞争力,形成健康心理素质,培养高尚的人格适应社会的发展[4]。学生在“微时代”下学有所获、劳有所得、学以致用,从而成为社会所需的敢担当、敢作为的人才。
4.通过“微时代”平台,扩宽沟通渠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微时代”为师生提供了更宽广的沟通渠道,但也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大学生的“微空间”接受信息渠道较广,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教育工作者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难度较大。正由于大学生通过“微时代”获得信息的多元化,当其价值观念与主导价值发生冲突和抵触时,大学生普遍存在反抗和怀疑的心理,若是没有及时对大学生加以引导,可能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缺失和错位。“微时代”冲击着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和话语的主导权,必须树立全新的“微时代”教育理念。对于各类繁杂的信息,树立防微杜渐的意识,发现无助于学生成长的思想观念,加以及时引导,使得大学价值观念朝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其次,坚持以生为本理论,一切从大学生实际出发,“微时代”下网络虚拟呈现更为突出,微信、微博等反映出大学生狭隘意识,凸显大学生空虚和对现实失去信心的状态。思政教育工作者需时刻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正确健康的人格,促进大学生积极成长。
“微时代”下大学生沟通和交流距离感大大缩小,打破时空的限制,沟通渠道更迅速,改变传统面对面沟通的方式。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可即时传播,信息共享性更强。“微时代”,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同时需要大学生甄别、分析能力更强。“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更需要一种求新的、求变的互动教育方式,传统枯燥无味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大学生的成长。传统教育方式基本是单一的,即教育者与受教者的单一传递方式,而“微时代”下,发生了由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积极接受信息的巨大转变,更显示大学生主体的重要性。“微时代”信息大,且参差不齐,有主流和非主流思想观念,而大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带有麻木性,缺乏辨别力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容易使大学生走向思想极端。因此,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运用“微时代”的新媒体,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困,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保存信息意识较弱,其思想状态会及时在网络虚拟空间给予表达。大学生教育工作者应时刻通过微信、微博、微公益等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纠正大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结束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不可否认,“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的同时,也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形式,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提供了新机遇。我们同时还应看到当前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等问题。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因时而新,根据“微时代”的要求,通过启用“微思维”,培养“微队伍”,打造“微平台”等,从细微处着手,不断探索和创新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路径,不断探索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蓝皮书[EB/OL].中国发展门户网, 2014-06-26.
[2]周琪,罗川.“微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思政教育研究,2014(1):68—70.
[3]何媛媛,范志辉,侯磊,等.“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及对策研究——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J].教育与科技,2015(1):156—159.
[4]朱德煌,刘丁玉,钟春梅,等.刍议“青春系列”工程助推大学生人文素质——以龙岩学院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7):50—51.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cro Era”
GUO Ming-jing1, ZHU De-huang2
(1.College of Physics and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Longyan University, Longyan 364012, China;
2.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has promoted emergence of the “micro era”, which has changed the environment and patter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micro era” provides a new transmission carrier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n affects their values.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 era” bring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should use the platform of “micro era” to highlight the subject consciousnes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nstruct goo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new media; “micro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責任编辑:陈树)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9.12.030
收稿日期:2019-04-26
基金项目:2017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红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AS170507);2015年龙岩学院百名青年教师攀登项目“新媒体的‘微时代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以龙岩学院为例”(LQ2015012)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郭明净(1986—),男,安徽宿州人,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